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鼓浪屿访林语堂故居

2012-2-15 16:48| 发布者: cphoto| 查看: 1475| 评论: 0|原作者: 林路|来自: 林路博客

摘要: 元宵那天,我正好去了鼓浪屿,那时候的游客不多,风景也好,尤其是第二天拜访了林语堂故居,尽管小有折腾,却百味杂陈。中国的名人故居保护,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党和国家口口声声大力发展文化建设,投资多少个亿,却 ...
元宵那天,我正好去了鼓浪屿,那时候的游客不多,风景也好,尤其是第二天拜访了林语堂故居,尽管小有折腾,却百味杂陈。中国的名人故居保护,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党和国家口口声声大力发展文化建设,投资多少个亿,却迟迟解决不了一个小小的故居保护问题,岂不让天下人耻笑?!多做点实事,少夸些海口,才是当务之急。
 

远眺鼓浪屿,烟波浩渺或可寻;近看炮台下,情人呢喃不知趣?


鼓浪屿的风景或大气逼人,其中的人情世故,也不乏小资情调……
第二天,我们就去找林语堂故居。地图的标位很清楚,但是我们来回折腾了五六圈,花了半个多小时,才从一位路人那里得到确切信息。相比网上的朋友——“我们在鼓浪屿上住了五天,溜达了三天,却一直没有找到林语堂故居,岛上那些随处可见的指路牌上也没有标注。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即将离开的那个下午,我们在雨中经当地人指点,终于在一个没有任何标识的小巷中找到了他。”我们还是幸运的。下图的弄堂口,一位大妈在卖当地的小吃,没有任何的标志,林语堂魂归何处?

 


下图门楣上的“立人斋”横匾依然风韵独存。

然而,正如网友所说,林语堂故居其破败程度和未加任何保护的现状还是让人十分惊诧。在鼓浪屿上,有很多纪念当地名人或者华侨的纪念堂、塑像甚至公园,但眼前这座破败的二层小楼展示给我们的,除了落寞还是落寞。

 


网上资料证实,林语堂故居位于鼓浪屿漳州路44号,是一座U形的别墅,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约建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距今已有150多年了。别墅为英式,拱券回廊,前部为两房夹一厅,为两层坡顶,后部中间为小花圃,两旁为二层小楼,连着前面的主房,后花园里还有鱼池。别墅的线脚重叠纤丽,而二楼的栏杆却甚简约。地下隔潮层并不低矮,保证了其上的厅房干燥舒适。一楼中厅拱券前为一长长的石阶,石阶四周为古榕、龙眼、玉兰,把小花园笼罩得浓荫婆娑,清新凉爽,一派温馨的氛围。廖家别墅在鼓浪屿颇有名气,辉煌过很多日,后来因许多子女出洋创业去了,使别墅日渐聊落。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别墅前部被拆去一层,44号与48号原有一天桥相连,天桥也被拆去,成了现在的样子。



我们从后门进去,别有一番风景。

历史记载,19198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举行婚礼,新娘房就设在廖家别墅前厅右侧的厢房里,林语堂婚后三天,怀揣1000大洋离开廖家,林语堂一生写了六十多本书,上千篇文章,大多是用英文写的,1966年定居台湾,1976326日逝世于香港,终年81岁。如今廖翠凤的侄儿廖永明教授就住在这屋里。

如今,别墅因年久未修,破旧不堪,成了危房。可住在里面的廖氏后人,对祖厝感情特深,不愿搬离去住现代新居,而将回廊封堵成厨房,凑合随居而安,自得其乐。地下隔潮层里也住满了人。我们在现场看到,主入口已封死禁止通行,二楼前厅已不能住人,底层尚有一户住家,二楼业主亲人自住,从侧门出入。

 



有记者曾通过采访得知,漳州路44号早在几年前就被确定为危房了。其中两年前老宅走廊拆了一大片。而且这座老宅的产权3年前已被某家企业买走。目前,老宅里还住着六七户廖家子孙,买家多次和他们协商搬迁的事情,但是里面的居民说,这宅子是老祖父留给他们的,他们不能搬。如果有安置房,才考虑搬。

鼓浪屿开始申遗时,岛上有60多处名人故居作为申遗的要素,林语堂故居就是其中之一。按照“产权属谁,谁负责”的相关规定,廖家老宅的产权人应该承担起维护的责任,但是,产权人和居民的协商一直没有结果。他们近期将督促宅子产权人,尽快拿出整改方案,保护这座名人老宅。

 



来个对照——
有记者此前曾到访过漳州平和林语堂故居,尽避地处偏僻,但以其故居为基础建设的纪念馆布置得井井有条。而阳明山故居的保护可以说是三处故居中最妥善的。台湾林语堂故居文物专员陈怡燕告诉记者,阳明山的林语堂故居自2005年起就由台湾东吴大学经营管理,逐渐由“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向“名人故居”及“文学生活馆”方向规划。故居对外开放,与“林语堂学”有关的活动经常在此举行,而故居的日常维护与修缮则由东吴大学负责。
是不是令人心寒?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4:38 , Processed in 0.08646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