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月庐藏印》读后
乡贤张思东在深圳开艺术品拍卖公司,与我有交情,元旦前寄赠深圳罗建锋先生历时六年编著的鸿篇巨制《锄月庐印谱》,此印谱为上中下三本函,重约20余斤,从设计到印刷可以说是目前最有档次的印谱。 《锄月庐藏印》(初编)收入印人897家,精彩呈现从未现世之"流派印"原印2010方。 最早作品为明代的1543年,最晚是当代的1978年。计有印蜕、款拓、原印图片共6000多张。充分展现了"流派印"各个时期、不同区域、众多形式的篆刻艺术风貌。其中有几百方未见原印、或未见钤拓流传的印人作品,弥补了印史的空白和缺失,并且,藏印均是闲章。 两个多月来,我在闲暇时每每翻阅把玩《锄月庐藏印》,多有所得,不择浅陋,略述一二。 我所深为欣赏《锄月庐藏印》者,首先是因为它是长期个人心血的结晶,凝聚在它后面的是浓郁的文人趣味,痴迷且情深,专注而不荒废。长期以来,整理文化遗存,往往依靠单位或者国家,尤其是49年之后,个人命运风雨飘摇,个人作用微乎其微。对于文化,尤其是需要长时间花大气力的系统梳理,个人似乎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近一二十年,情况略有改变,可是往往是处于市场需求,归宿定位于功利。《锄月庐藏印》者完全是个人行为,且远里市场功利,将近400年近900位篆刻家的闲章汇集,分明是近现代篆刻史一个重要的侧面,这是值得激赏的文化行为,该赞! 二者,我欣赏《锄月庐藏印》者,其梳理清晰,边界分明,没有旁支余蔓。个人收藏出于个人趣味,不受利益集团以及政治学术流派的左右,发乎于心,止乎于情,洋溢其间的是完全是趣味二字。心情趣味其实也正是文人印刻,尤其是文人闲章的根本,《锄月庐藏印》以此为脉络,使观赏者屏弃杂心,尽得陶冶之乐,好玩! 三者,我欣赏《锄月庐藏印》者,备注节制,客观公允,不受世风熏陶,不为定论左右,自有见地,而见地就在对史料的梳理和陈述之中,几乎不露个人痕迹。个人赏玩,容易偏颇和负气使性。而《锄月庐藏印》对所有入选的印章以及作者,只介绍背景资料,不加置评,这就保证了趣味的纯正和悠长,避免了暴烈和武断,可敬! 翻看《锄月庐藏印》,似乎是在查看近400多年中国文人的心迹,把玩《锄月庐藏印》,其实就是在咀嚼近900位玩家里手的趣味和才情。我曾经感觉对印章的材质缺乏更为具体的介绍,想想也罢,想现在这样只标明"石""木""竹""牙"何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印章的观赏把玩更多应该侧重的是材质之上人的文化气息,而不是材质本身。我感觉《锄月庐藏印》的开始到结束分明是在悄悄变化,我们的这些篆刻前贤们分明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精小到虚大,从质朴到华丽,这样的印章文化的流变,其实是挺可悲的,说明人心越来越不安静清澈,受社会的影响左右越来越大了。 壬辰孟春于不不居
附: 《锄月庐藏印》题记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20 , Processed in 0.07050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