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的街头景观究竟可以蕴含多少神秘的意蕴,这是谁都难以说清楚的。但是一有点是肯定的,即便你所拍摄的是空无一人的景观,仍然会有生命的迹象在内,也能阐述都市人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社会空间的理解,表现人与都市的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相互关系。在评述陈刚毅的街头景观之前,我想到了一位特别喜欢拍摄街头景观的美国摄影家李·弗里德兰德—— 曾荣获2005 年度哈苏基金会国际摄影奖的美国摄影家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1934— )的作品之所以有别于其他人,首先并不是其摄影技术,而是其视觉和美学理念。通过记录每天的日常生活现象以及观察其周围的世界,弗里德兰德确立了自己的流派——该流派完全基于“社会风光”这一基本理念。他以“新写实主义模式”面对都市人生,对此后几代摄影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实他被评论界认为的“社会风光”并不涉及风光摄影,而是反映了以都市场景为主的人类本身及其与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弗里德兰德试图在公共空间——诸如城市街头、机场和公园等处发现他所希望拍摄的内容,而且很自然地反映其存在状态。即使他所拍摄的题材十分平凡,甚至达到平淡无奇的地步,也坚持每天拍摄。弗里德兰德在拍摄过程中力求避免那些使人感动的、畸形的场景以及其他各种廉价的、但能够“出效果”的场景,而且更喜欢那些朴素的、甚至隐含着讽刺效果的场面。同时他也不会对所表现的社会风情加以判定,从而创作出一部他所看到的美国都市历史——“美国社会风光及其存在环境”。
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弗里德兰德有意识地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三维世界中混沌的状态和形状,并观察这些状态和形状向二维世界整齐、完美、理性的状态转变的过程。他的照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比如他充分运用了窗子、店铺的反光,各种符号,加上汽车、树木、建筑物等的相互交叠,使得那些看起来十分不起眼的物体转变成超现实主义的心理体验,给观众带来一种挫败感,防止观看者通过看而不是心理体验来揭示摄影者所注入的主题——这就是都市街头猎影的另一重妙趣所在。
(上面就是弗里德兰德的一些代表作,下面为陈刚毅的景观)
回到陈刚毅的街头景观,看上去显得复杂一些,各种元素交织在一起,但是又显得较为实在,让人很容易进入一种生活的情景。当然,有时候他也会借助一些光影效果,营造小小的神秘。但是最终,这些场景所带来的,都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对都市的喃喃低语。至于他的这些景观发展下去,是否能够出现类似于弗里德兰德的超现实主义效果,我们不得而知。更何况每一个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决定了他们很可能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所以说,我只能证实这些景观是重要的,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能留下多少痕迹,也请各位自由评说——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4:24 , Processed in 0.18781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