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光影惊沧——金石声摄影展

2012-3-15 16:12| 发布者: cphoto| 查看: 2774| 评论: 0|原作者: 林路|来自: 林路博客

摘要: “光影惊沧——金石声摄影展”将于2012年3月17日(星期六)下午3点30分在刘海粟美术馆(长宁区虹桥路1660号,近水城路)开幕。下午1点30分在二楼会议厅还有一个研讨会。此次展览的作品由金华先生提供,尽可能接近当年 ...
“光影惊沧——金石声摄影展”将于2012317日(星期六)下午330分在刘海粟美术馆(长宁区虹桥路1660号,近水城路)开幕。下午130分在二楼会议厅还有一个研讨会。此次展览的作品由金华先生提供,尽可能接近当年金石声先生的原作效果,非常值得一看。
由于之前对金石声的艺术生涯有过详细的介绍,这里节录顾铮先生的一段文字,以作展开。原文的标题为:
 





“亚努斯”金石声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主义的文化实践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除了文学、电影、美术之外,摄影的表现究竟如何?这可能是一个较新的却又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说到中国现代摄影,上海无法不成为一个讨论中国现代摄影史的中心地点。发达的传播媒介环境与强劲的商业文化环境,形成了上海的影像文化生成、接受与流通的富足环境。足够数量的“有闲”中产阶级所拥有的高涨的影像消费能力,以及上海文化人的影像生产,都使得摄影在上海这个地方能够作为一种商业,也作为一种文化得以成立并且逐渐发展起来。尽管在后来,那些曾经活跃在上海的摄影家在经历了巨大的历史恐惧时销毁了足够多的影像材料,但是,还是上海这个可能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受到最多的影像关注的城市,仍然可以为一部中国现代摄影史提供相对丰富的材料。

看看那些彪炳史册的中国摄影大家,来自上海或在上海经受现代主义与现代文明的洗礼并且从上海出发走向其它地方者所在多有。

奠定中国民族志摄影基础的庄学本,来自上海浦东。他是从上海走向了中国川藏地区。后来成为红色摄影奠基人的沙飞,其左翼色彩浓厚的摄影也起步于上海。以“画意集锦”闻名天下的摄影家朗静山,在1949年离开上海之前,整个摄影事业都在上海展开,而且开展得顺风顺水。而从上海走向延安,并且在延安开始施展身手,后来成为共和国摄影大佬的吴印咸,在上海时在拍摄了《风云儿女》等电影的之前与同时,也拍摄了许多平面摄影的力作。而在文化人中,画家丁悚、叶浅予、陶冷月等人,都是摄影上的一把好手。最近被重新聚焦的台湾摄影家张才,他的摄影语言的成熟也是在上海。他的反映1942年到1946年间的上海街头生活的摄影,开创了中国街头摄影的先河。

除了这些已经被广为传播受到肯定的重要摄影家以外,其实,中国现代摄影史的地图上,还有一位影响与地位毫不逊色于以上各位、但却因为其另有城市规划的术业专攻与彪炳事业,使其在摄影史上的历史评价受到相对轻视的摄影家:金石声。
 







 
 
双面人金石声

 

金石声,在同济大学授课时以金经昌为名挂牌,在摄影界则以金石声之名行世。

金石声1910年出生于富裕家庭,其父亲从事盐业贸易,他因此跟随父亲辗转多地,最终落户上海。据金石声自述,他“从十四五岁开始摄影活动”。手中照相机是他父亲给他的一个柯达3A相机。1931年,“摩登男孩”金石声考入同济大学土木系。在大学期间,他始终钟情摄影,于1931年加入“三友影会”并在1936年与他人一起创办并主编摄影杂志《飞鹰》。1938年秋天,他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的资助赴德国攻读道路及城市工程学与城市规划学专业。他于1940年毕业后,滞留德国六年,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并参加了战后德国的重建工作。1946年底,他回国在上海市工务局工作,一年后担任同济大学教授,在国内首开“都市规划”课程,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学的奠基人。文革前,在长期担任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领导工作的同时,他也从不放弃摄影创作。1956年中国摄影学会成立时,他当选常务理事。1958年,他与摄影家刘旭沧一起举办“刘旭沧、金石声摄影艺术展览会”,展览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展出,广获好评。

由于术业有专攻,金石声在解放后还能发挥专业本领。在反右运动时,他本要去参加鸣放会议,但因临时想起一事而没有去成,因此得以幸免。以他的直率脾气,如果与会,结果大致不会太妙。这与庄学本没有成为右派分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章伯钧已经派车来接庄学本去开会,但也是一念之起,庄学本叫家人说告诉司机他没有在家,因此躲过一劫。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金石声被拔了“白旗”,免去教研室主任的职务。文革中,金石声家里被抄两次,后被下放至晥南五七干校。在那里,有人拿来“文化革命旗手”江青的摄影作品让他做个评价。那人并没有说明那是江青的照片。金石声不明就里,脱口而出说这些照片不好。当然我们至今不晓得他说“不好”的理由,但他就是如此坦诚。而他更不知道的是,这偏偏是人家给他这个摄影家下的“套”,来捉他的把柄的。

不过,与一同创办《飞鹰》杂志的好友蒋炳南和摄影同道刘旭沧相比,金石声还算运气好。与他一起编辑《飞鹰》的蒋炳南,解放后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工作,在文革中就是被活活打死。而出身浙江南浔富家的刘旭沧,据说是呑咽了剧毒的底片减薄药水而自杀身死。另外一个《飞鹰》编辑冯四知,则在文革中被迫承认所编辑的《飞鹰》杂志是黄色杂志,盖因那上面刊出过疑似人体摄影作品。查看当时杂志,开业医师卢施福所拍摄的《幻境》,是以一舶来的陶瓷人体构成画面,而另外一张由北平摄影家张印泉拍摄的照片,则是健美男士的上半身。在当时,就是这样的照片就足以致人死地。

文革结束后,金石声担任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研究所所长,并且有机会两赴行德国进行学术交流。1988年,他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摄影个展。2000年,他在上海病逝。

也许可以说,金石声(金经昌)终其一生是个“亚努斯”(双面人)。在城市规划学界,他是赫赫有名的金经昌教授,在摄影界,则是以金石声名世的业余摄影家。
……





 

结语

 

在1999年出版的《金石声摄影集》自序中,他说:“我相机不离手,胶片不离膛,可始终是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金石声虽然是一个“业余”摄影家,但已经以他的具体作品屹立于摄影史上。对于一个艺术史上的历史人物,其历史评价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艺术上的独特性、专业建树上的持续性与艺术成就的影响力。从这几个方面看,作为一个摄影家,金石声都当之无愧。

论艺术独特性,他的摄影风格起步于画意摄影,最终趋归现代主义。但他的摄影实践后来更是把这两者包容兼蓄,内含了这两种不同的追求面向,因此有其独到的风格与蕴致。而其摄影专业上的持续性,则体现在无论处于什么环境,他都始终没有放弃过拍摄实践。无论是在留学德国的二战时期,还是在建国后从事繁忙的专业工作城市规划设计时,或是在文革中下放农村养猪放猪时,他都没有停止过拍摄,因此功力未见生疏。而就艺术影响力来说,则从他创办于1936年、至今仍然受到肯定与关注的摄影杂志《飞鹰》就可见一斑。曾经与东京大学综合博物馆馆长西野嘉章教授一起翻看《飞鹰》杂志,专攻印刷文化史与摄影史的西野教授说,这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印刷品质与内容堪称最好的摄影杂志之一。

在沪语中,“摩登”(modern)的发音与“矛盾”几乎相类。金石声的摄影作品里其实内包了现代主义摄影与画意摄影这两者间的纠结。可以想象,古典传统的教养化为了他的内在,因此当他面对江南美景时,会情不自禁地举起照相机拍摄下富于传统意趣的画面。而江南水乡的画意蕴籍,在他,以画意摄影的方式加以呈现也属当然。但是,毕竟身处现代大都市上海,不可避免的,他要受到现代生活的冲击,而且也要以摄影的方式来回应。此时,现代主义思潮、风格及手法不仅成为了他的选择,也自然地成为了他必须面对的一种文化与精神的现实。来自画意摄影与现代主义摄影这两种不同方向的视觉吸引,就此在他的作品中形成一种张力。对他而言,如何将现代与传统融汇一体,化矛盾为和谐,确实是个严峻挑战。而从结果看,他其实解决得相当妥帖。两种美学观较量拉扯而得的金石声的摄影,最终呈现出一种周正中可见不驯,跌宕中又见平和的独特气质。这些淡然而又端正的影像,其实饱含了最为浓烈的诗意与画意。

第一次经眼金石声的摄影原作,时在2007年。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在此之前,已经通过为广东美术馆代购全套《飞鹰》杂志而感受到了金石声在中国摄影史上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当时,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摄影部班主任克里斯丁·彼得逊捧来一个绿色超市尼龙购物袋,从中拿出一本照相簿。原来,这是一本金石声自己粘贴的摄影作品相册。我们一页一页地翻开来,精心粘贴的帧帧照片,在秋阳中静静地放射光芒。当时诧异,这本相册的“外装”为何如此寒酸?彼得逊先生郑重告知:金石声之子金华当初拿来寄存此地供他研究时,即是这个状态(condition),他无权破坏金华带来此相册时的“原态”。一瞬间,我真正感觉到,金华所托是人。在宽大的桌子上,金石声亲手印制的那些照片,执拗地放射出光辉,吸引你的视线。那是一种含蓄但又锐利的光芒。从这些质朴的画面,我们充分意识到,金石声,这是一个不可能被摄影史淡忘的摄影家。





以上几幅为金石声先生的自拍作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4:53 , Processed in 0.085413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