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尔格林是一个非常沉静、矮个子的家伙,曲卷的头发,戴着一副眼镜。如果你在他的工作室,就可以看到无数的冲突和对比,比如灾难和时尚的并置。他的照片始终在捕捉着稍纵即逝的瞬间,同时又以丰富的元素让你流连忘返。他的画面既有让人兴奋的恐惧点,也有日常生活的感人细节。没有一点是通过控制完成的,没有人在他的镜头前摆布姿势。其中的许多照片都可能是模糊的,因为运动,因为飘忽不定,或者仅仅是快照的风格。比如他在《风暴》一书中,用“一种新鲜和个人的眼光观看‘时尚’”。尤其当你看了这些作品的时候,就会觉得相当诡异,因为其中少有时尚界的华丽喧闹气氛,有的是无人的自然风景、高楼大厦、时尚演员在空场内的孤独舞蹈、几个昏暗光线下的时尚名人、日本胖女人的裸体等等,实在是非常跨界混搭的图像集。 那些真实可信的瞬间纪实,和摄影家持续不断地空间注视的稳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于是在任何纷乱嘈杂的环境下,他都能沉静地按下快门。于是在充满了疾风暴雨的照片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摄影家准确的观察力和注意力,而且可以从容地游走于生活和死亡之间,构成不同凡响的节奏和旋律。 佩尔格林并非一个摄影的短跑冲刺者,而是一个耐心的逗留者。当那些同行的记者以及电视台的报道人员都已经撤离现场的时候,他还会在现场呆下去。他的逗留是为了选择如何更好地离开,或者更好地和环境融为一体。有时候会是几天,甚至是几个星期。他说照相机就是一个目击者,而他所希望的,就是他镜头前的所有人,不管是难民还是好莱坞明星,忘掉这个目击者的存在,从而获得更为真实的画面。用他的话来说,你必须和他们融为一体,否则就只是一个入侵者。著名的战争摄影记者纳奇威曾经被问及为什么他至今还活着,他的回答是“也许是无解的”。而佩尔格林则将这一切归之于运气。 佩尔格林出生于罗马的建筑师家庭,如果子承父业,他可能创造房子而非图像。然而在罗马,有许多优秀的摄影家对他更有吸引力。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想做一些和家族不同的事情。”他进入摄影界之后,一开始曾为意大利的杂志拍摄一些指派的照片,随后在90年代早期去了巴黎。这时候他的拍摄风格已经浮出水面:沉静有力,大多数是黑白的,大多数是室外的,拍摄日常人们的真实生活。他之所以选择黑白,是因为希望在照片中包含更多的东西,而非一览无余。 在他去了巴黎之后,就带着自己的图录试图更多地接触代理商。实际上第一个代理商也就是《VU》就已经看上了他,因为他已经从许多优秀的摄影家作品重吸收了足够的营养,包括最优秀的摄影家吉尔斯·佩雷斯和约瑟夫·寇德卡等。在那里的第一个指派任务,就是去波斯尼亚拍摄战争。第一次面对战争当然会感到恐惧,当时他也从中学到了如何在冷静中保护自己。1995年,佩尔格林获得了荷赛日常生活类的一等奖。这以后他屡屡斩获这一奖项,还包括罗伯特·卡帕金奖。 佩尔格林如今主要为马格南图片社工作,他的重心依旧在战争摄影,但是并不妨碍他的全方位突进。他所拍摄的巴黎时尚秀的照片,以及保罗教皇去世的那个晚上的大教堂,都以不同反响的瞬间赢得了一片喝彩。他的时尚作品充满了狂热的氛围和对商业世界的隐喻,他的好莱坞明星则以活力四射的性格凸显。他说:“我的照片实际上取决于那些被摄者,是他们让我走进他们,他们好奇地想知道,我会将他们拍摄成什么样子?”于是,最合适的风格也许就是这一词汇:名人纪实。 重要的是,摄影家希望他的照片可以长久地流传下去:“我所看待的摄影就像是一座桥梁,跨越于对象和观众之间,一种非常自然的交往和沟通。然而我会在照片中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然后让观众去填补。”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4:30 , Processed in 0.07936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