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拾回一段激荡心志的影像——杨元昌作品展

2012-4-27 15:54| 发布者: cphoto| 查看: 1637| 评论: 0|原作者: 林路|来自: 林路博客

摘要: 杨元昌,《上海摄影》杂志艺术总监、副主编。 1980年代,上海涌现出的一位具有大胆创新、坚持探索的当代摄影的先行者。他的当代影像艺术的观念及作品影响了一批摄影人,为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他的代表 ...

杨元昌,《上海摄影》杂志艺术总监、副主编。

1980年代,上海涌现出的一位具有大胆创新、坚持探索的当代摄影的先行者。他的当代影像艺术的观念及作品影响了一批摄影人,为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他的代表作有:《师徒》、《沉重的回忆》、《自白》、《生命的旋律》、《人生·自我·忏悔》等。这些作品有的获国际新意作品年赛总评冠军奖,有的获香港国际比赛金牌奖,有的获中国青年摄影“十大杰作”称号……

曾任《现代家庭》杂志摄影记者、编辑;编著《海派摄影漫谈》、《男性摄影的魅力》、《上海百名企业家》等专业摄影书籍;任多所大学摄影专业的教师;多次出任国家级、市级摄影展评委。

 

拾回一段激荡心志的影像

张运榜/

 

“拾回的记忆——杨元昌1980年代摄影作品展暨画册首发” 429日至58日在上海尔冬强艺术中心展出。展出的50幅作品主要内容有:代表作品、人物摄影、观念摄影、人文摄影。

杨元昌长期从事摄影编辑工作,犹如蜡烛那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却从未想过给自己办一个摄影展和出一本像样的画册。目前,他仍在摄影编辑园地里辛勤耕耘,可以说他热爱摄影艺术的一腔热血仍然激情澎湃,摄影对他来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爱摄影的情结一直挥之不去。

 

他说:“目前我的脑子还好使唤,于是就暗下决心,再忙再累也要抽出时间整理一下我拍摄的作品,出一本画册和办一个展览,目的就是总结一下我摄影创作的经验来回报社会,倘若这些作品对我们的摄影事业有所贡献,或者对年轻人摄影创作有所启迪,我则深感欣慰。”

本次展览和画册的作品原作、底片在杨元昌原单位的一次火灾中不幸被焚为乌有,实为憾事。这次展览和画册的作品大多是从散落在各类杂志、废照片堆里拾回来扫描而得,杨元昌说:“作品或多或少去了影像应有的艺术魅力,让各位看官见笑了。”


在整个1980年代,杨元昌在摄影创作上频出成果,曾经连续四届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以及多次在国际性摄影比赛中获得大奖,在当时的摄影界可谓风头十足。探究杨元昌的摄影作品在各类影赛获奖的秘笈,无非是他在作品中加入了观念摄影的元素。

有人说:“摄影这一扇门,当你走进去是ABC,成功者出来时是HCB(布勒松的名字缩影)”。很多人说杨元昌是大器完成,因为他直到30岁而立之年,才开始走上摄影道路。1979年早春二月的一日,天冻地寒,寒风凌厉。那天他去看望著名摄影家陈怀德老师,傍晚回家时漫天大雪随风起舞,杨元昌在上海街头抓拍了一老一少在劳作的修路工,作品取名《师徒》一炮打响。《师徒》先是入选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国际摄影展,后来又在国际性香港《摄影画报》摄影比赛中获金奖,后又入选法国国际摄影展,随后又被媒体广泛刊登。不可否认,1979年的中国艺术界还是早春二月,依旧冰天雪地。杨元昌是在那样的环境和背景中拍出《师徒》的。后来有人说他的拍摄技法很像布勒松时,杨元昌和当时大部分搞摄影的人一样,不知道布勒松是谁。当然这并不重要,但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师徒》影像中,解读他炙热的情感,因为做到这一点,一个人的观看才会如此细腻。


二十多年前,我曾读过哲学家赵鑫珊“如果……”一文,他在文中写道:“我们这一代人在大合唱团呆了太久了。永远是唱那几首颂歌。永远是那几个调调、几个节拍、几个主题。永远是一个指挥。冲出合唱团,成为一个开始用自己的心声发音的独唱者,唱出自己的感觉、自己的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一代人几乎忘了还有自己的嗓子和自己的脑袋。”进入1980年代,杨元昌也成为摄影界最早冲出“合唱团”代表人物之一。特别是在彩色摄影美女影像如同洪水一般泛滥,杨元昌选择了上海文艺界男性艺术家的人像作为创作题材,而且全部是黑白作品,似乎很不时髦。不过不少读者看了这些作品时,会被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男人也有上佳的镜头,好帅的一面。


杨元昌的1980年代上海文艺界男性艺术家的人像作品,被摄对象如今是被上海文艺界公认的艺术大家,而他的观念摄影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印证。譬如舞蹈家胡嘉禄,在作品中并没有手舞足蹈,而是静静地打坐冥思;导演张戈紧锁双眉与一尊张开大口的石狮相对无言;作曲家、钢琴家赵晓生手掌钢琴在神情凝思;抽象画家许德民的特具抽象的低调画面;雕塑家章永浩青色的褐色的记忆在他的魔掌中复活;演员牛奔似笑非笑斜睨着金鸡奖塑像……这些作品的构图在自然无饰中包含着独具匠心,人物的性格乃至向往的神情也跃然而出。


杨元昌信奉摄影艺术当以影响千百万人视角、视野和心灵境界为目标。1980年代,杨元昌的抓拍作品中我们看到的还有《沉重的回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母亲》、《老人》、《矿工》、《教堂婚礼》、《常熟兴福寺》等。仿佛历史选择了杨元昌就应该是搞摄影的。他的霸气与惆怅,与被摄者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他有那种在坚实处做大东西的本领。在他的作品中,他把激情隐藏的很深,在火热的矿场,宁静的教堂,在希望与失败的交汇中,在汗水与泪水搅拌里他记录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一切。杨元昌一直在做自己心安的事,天宽地广,宝光隐隐,他有足够的悟心和良心,更有足够的耐心。


《矿工》他秉承了《师徒》的拍摄风格,以对生活最真实的记录来实践对摄影艺术的忠诚。《矿工》是杨元昌的一幅工业摄影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创作的焦点没有宏大的场面和工业建筑,他更关注的是人,是那些奋斗在工业生产第一线的普通工人。他深入矿井了解和亲近工人,用镜头语言描绘出矿工的喜怒哀乐,揭示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拍摄出带有矿工汗水气味的摄影作品。其实,在创作中杨元昌和矿工们同住同吃,他有欢乐,也有忧虑。一个把生命和情感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的摄影家,才能善于聚焦于现实生活,准确按动情感的快门,真实记录平凡而伟大的劳动生活,从而在创作中冲洗了自己的灵魂,扩印了无限的艺术生命。


在摄影展里,我们看到杨元昌工业题材摄影作品仅有一二幅。但是,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这位摄影家凝重的工人情结;不难发现他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时代的社会责任感;不难理解他始终不渝地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心路。

《华东医院308房间》是一幅看似平静的画面,留给我们强烈的“生命悲情”。那是杨元昌去探望病中的著名摄影家金石声时拍摄的。前面有些模糊的影像是金石声,后面是金石声的病友。观这幅作品,让我联想到莎士比亚说的,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我想杨元昌的这种拍摄手法是有观念摄影或者当代摄影的意味。这幅作品杨元昌无疑是在做生与死的本质上的调研,当然被摄者不知道杨元昌在拍摄什么。我看过《飞行者》,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死的状况是延伸性的。《兔子快跑》的作者说过:“好好活着,因为死的时间太长。”在杨元昌镜头里有中年人、老人和孩子。我感觉到我们有孩子的时候,也有老人的时候,只有这个阶段是最值得令人回味的。


读杨元昌作品,留给我的感觉总是特别正派和正气,给我一种高高在上的凛然正义的感觉。给我一种庄严的经典的气派。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摄影作品也必然是如其人。《沉重的回忆》是杨元昌这个时期的代表作,画面上两个人,但是只有一个人的脸,上面的一个人只有摊开的两只手,这两只手的手势非常耐人寻味,是无奈还是无辜,是拒绝还是阻拦,是谴责还是愤怒?我们不知道这手势的真实含义,给了我们无穷想象。孩子的脸庄严而没有表情,用缄默和我们交流,无声胜有声。我们可以从这幅作品中感受人生:过去、现在和将来;感受命运:坎坷、颠簸和曲直;感受情绪:和谐与压抑,平静与悲愁。《沉重的回忆》给我们的图式感觉就是经典的永恒的。


艺术高于现实,艺术比现实更迷人。1980年代末,杨元昌以一组名为《人生·自我·忏悔》的观念摄影作品达到他摄影艺术创作的高潮。

当时,杨元昌应邀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担任摄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搞室内摄影创作。上课结束后,杨元昌找来一些道具,布置场景,导演模特摆出各种造型,拍出了著名的《人生·自我·忏悔》。此作参加由日本美能达公司、美国柯达公司、香港《摄影艺术》联合举办的“8889’新意作品年赛,一举夺魁获得年赛总评冠军奖。



《人生·自我·忏悔》是一组女性系列观念摄影作品。是通过对模特的造型空间调度,道具意象的分布,画面氛围的情绪调度,导演出来的一组人物造型,设计了位置,再按下快门。所以他的这幅作品里有着丰富和强烈的细节,这里有比人物更突出的景和物的细节,让我们感到这是活生生的作品。因为杨元昌拍摄下来的不是纯粹的人物作品,显然他有意识地混淆人物和周围的关系,让我们的眼睛去寻找自己心灵需求的镜像,而不是强加于我们的视觉目标。《人生·自我·忏悔》表现的不是人在现实中的身份和背景,而是人物在生命中的状态,是一种超现实的生命表现。杨元昌让每一个动作成为一种意象,成为一种象征。让生命在他们的肢体语言里表现出特有的节奏和旋律,凝固而有声响。让灵与肉、生与死、动与静都在这一刻怀疑和反思,都在这个焦点上获得忏悔和升华。尽管作品是有题目的,但是真正的主题还是模糊的、抽象的,也是观念的。我始终认为,杨元昌的作品不确定性比确定性好,然而,好的艺术家用不确定性的作品集合起来构建明确的体系。


按照“作者论”的推演逻辑,每个人的创作都是自己;我们可以透过作品看到作者。不过,最特别的地方,为观者和后代的史学研究留下很大的思考、研究空间,这一点,又有点像是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已死”的观念,当作者完成影像的同时,对于影像的诠释与掌控权已移交给观众。毋庸置疑,杨元昌的作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他的作品突出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抓住了最能够展示普通人生活常态的典型场景;二是展示了生活常态的观念变化;三是展示了人物个性的精神。
可以这么认为,“拾回的记忆——杨元昌1980年代摄影作品”是他心灵航程中截取出来的一段永恒的瞬间。那是他人生激荡的心志而发泄幽情的影像。坦率地说,当年他手中的相机一次次按下快门,不仅创造了自己的价值,而且还同时创造了别人的价值,他的作品证明了杨元昌是当之无愧的上海当代摄影与观念摄影的最早开拓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一天,杨元昌又会出人意料地举办一个他最新作品展,那又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探索和辉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0:05 , Processed in 0.187233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