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有关所罗门影像的随笔

2012-5-2 15:48| 发布者: cphoto| 查看: 1310| 评论: 0|原作者: 林路|来自: 林路博客

摘要: 所罗门来信说:我整理了一些以往自己拍摄的照片,都是些信马由缰的生活记忆,准备出本影集,全当自我娱乐一把。(近日画册已经出版,非常精彩) 很好。谁叫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影像的时代,一切的视觉元素蜂拥而至,令 ...

所罗门来信说:我整理了一些以往自己拍摄的照片,都是些信马由缰的生活记忆,准备出本影集,全当自我娱乐一把。(近日画册已经出版,非常精彩)

很好。谁叫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影像的时代,一切的视觉元素蜂拥而至,令人目不暇接。于是总有人会站出来,拿出他自己最可信赖的视觉结晶,告诉周围的朋友:我曾经在那一个位置上按下过快门,你能在画面中听到我的心跳?当然不可能只拿出一两张所谓的代表作糊弄人,必须是一个系列,一个有预谋的、精心策划的视觉过程,从而证明我不是凭借偶然的机遇和这个世界对话的!

 


所以那次看了所罗门很少的一些画面之后,我就回复说:大作拜读,光影构成绝妙,颇有古风(尤其是楼梯交错的那张)。但是还稍嫌拘谨,不够放松。当然这也是一种风格。所罗门回信说:呵呵,谢谢老师的鼓励,也许是这种拘谨和不够放松是由于图片缺少一个系统的题材和拍摄的方向,总是感到在原地踏步找不到拍摄的意义。

现在意义出现了,因为即将有了一本画册,也看到了更多的光影之后的内心思考,逼着我写下一点读后的感想,或者就叫随笔。



这次我才发现,所罗门的画面很有特色,而且身处不同的表达空间,会出现不同的张力和意蕴。比如他在上海都市街头抓取的芸芸众生,曼妙多姿的视觉对话表现得很放松,没有一丝紧张感。相对他在异域的拍摄,恰恰表现出另一个极端,呈现出一种紧张的力量——即便是面对镜头笑容可掬的藏人,似乎都被一种莫名的张力所牵引,无法让人松弛下来。这样的特征使他的作品拉开了差距,也有了阅读中的思考可能。因为我们可以从照片中看到了一个用心在拍摄的人,而非时时处处试图掩饰自己、或者跟着潮流前行的盲动者。太多的图像,太多的喧哗,我们不想看到流于一般叙述,更不希望将时间浪费在缺乏个性的阅读上。



这让我突然后悔地想到,以前我曾为所罗门写过这样一段文字:缺少系统不是问题,没有明确的方向也不是问题。当代摄影的开放性和多元化,已经很难以固定的模式来评述摄影的种种可能。然而这次我才醒悟:一旦能够形成一个系统,做成一本画册,其实也是更为美妙的一件事情。

好在当时后面的一段文字没有说错:关键是你是否真的用心在拍摄,真正从摄影中找到了快乐。……是的,只要有了这样一种心态,影像的快乐也就无所不在——自我娱乐的过程,也许在某一个瞬间就能逼近人生的最高境界!
 


下面是所罗门所说——

A在这个城市里漫游,仿佛不仅仅是从一个路口走到另一个路口,从一幢建筑物走到另一幢建筑物,也是从一个时代走到另一个时代。

 

B过去和未来的并置,今日与往昔的对照不时在眼前闪现。

你可以看到丰富和多元的都市文化,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哥特式、巴洛克、巴西力卡、古典主义、装饰主义终究汇成了折中主义的典范。

参差和矛盾的堆砌,是历史的手笔,对昔日繁华的怀旧,殖民色彩的讽刺,现实主义的赞美 ,引起了这个城市一种模糊的对历史的意识。

 



C、街上连荫的法国梧桐,给人一种想象的满足,七十年前它们就存在了。

多少人在这个城市生活过,个个把有限的生命看作无限的前程,然后又消失了,消失的无影无踪,不知道这座城市还会不会记得他们,也许人类的可爱就在于它的变迁和毁灭。

 

D、脚下是坎坷湿漉的一条地,头上是支离破碎的一缕天。

要说北京的代表民居是四合院,上海的代表民居就是石库门。

三层阁、亭子间、老虎窗,凉出无数的内衣外衫,密密层层,如“万国旗”扬扬,寒酸中透着物华天宝,亭子间曾走出过多少文学巨匠。

今天只剩下“七十二家房客”洗礼下的无奈。

忘了是谁这样说过,只有住过亭子间的人,才不愧是科班出身的上海人,而一辈子脱不出亭子间,也就枉为上海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0:13 , Processed in 0.07214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