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理论
作品
资讯
2012-5-14 16:11| 发布者: cphoto| 查看: 1125| 评论: 0|原作者: 林路|来自: 林路博客
眼睛。但不仅仅是眼睛。从马丁·斯乔尔勒(Martin Schoeller,1968— )炯炯有神的双眼中,可以发现许多秘密。当然,摄影对于摄影家来说,是商业的手段之一。看他在工作室拍摄,就像是看到一个猎手,手持来复枪,密切关注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从他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各种变化。然而他仅仅40出头,摄影对他来说或许就是一场游戏。于是从他的照片中看到游戏的风格自然不足为奇,然而他已经在摄影界赢得了一席之地。
在上个世纪30年代,伟大的摄影家萨洛蒙习惯于躲在幕布后面拍摄他的对象,而斯诺顿则通过激怒他的对象获得不同凡响的肖像。到了90年代,斯乔尔勒以其独特的技巧将对象特殊的表情捕捉在胶片上。因此我们所看到的他所拍摄的名人,不管是克林顿、乔丽尔还是尼克松,都会带给人独特的感受。然而他的拍摄时间很短,往往只有十分钟。用摄影家的话来说:“一张照片仅仅展现一个人很小的部分,但是这些照片却不会撒谎。”
斯乔尔勒出生于慕尼黑,长大在法兰克福,有着很好的文化熏陶。父亲是文学批评家,母亲是图书管理者,所以他的童年不缺创造性的影响。高中后他一时找不到方向,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在柏林的一家学院学习摄影,然而他却说:“一开始我对摄影并无了解,我以为摄影家就是在宴席上拿着照相机窜来窜去的人。”最后他却受到了贝彻夫妇类型学摄影的影响,不是活泼自由的,却是严谨刻板的。你很难想象他今天作品的风格和当时的学习有什么关联,但是至今回忆起当年的学习,印象依旧深刻。
毕业后他没有马上成为摄影师,而是当了摄影师的助手。一开始在法兰克福,后来是汉堡,一天16个小时没日没夜地拍摄时装和广告,就像是一个奴隶。这是因为学校里只学了器材和技术,没有实际经验。1992年他曾去了纽约,打通了欧文·佩恩工作室的电话。佩恩接的电话,但是告诉他并不需要助手。他只得回到法兰克福,一面当招待养活自己,一面也拍摄一些无关紧要的照片。后来又找到了机会,成为当时已经成名的安妮·莱波维兹的“第三助手”,当然很少做和摄影有关的事情,打杂而已。然而这一段时间给明星做助手的体验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尤其是对整个节奏和空间的把握。安妮让整个团队充满了强大的张力,也加深了他对摄影的感受,包括严谨的态度。一年以后,他成为安妮的第一助手,尤其是对灯光的把控,让他熟悉了各种各样的光源和控制方式,收获颇丰。
这以后,他同样受到了90年代新摄影思潮的影响,比如阿威顿更为大胆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替代了传统的魅力摄影的规范。一张照片也许不再是一张照片,而是一次行动或履行。同时,一张照片很难讲述一个故事,也不只是简单地展现一张名人或政客的脸。一幅照片的拍摄过程,几乎就像是拍摄电影。到了1996年,斯乔尔勒独立了,他逐渐显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努力从安妮的艺术笼罩中走出来,解放自己。
然而一开始作为独立的职业生涯,斯乔尔勒面对的却是另一种真实。没有名人,没有媚态,没有迷人的霓虹灯,只是新泽西州警察局枯燥单调的夜晚。摄影家接到的仅仅就是三个月拍摄警察夜班的指派任务。然而他认为这的确是一种不同凡响的锻炼,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中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一旦让人们离开了自己的生活舞台,比如进入空旷的摄影棚或者陌生的环境,就会变得不知所措,无可适从。
于是你可以发现他的作品更类似于美国风格的交响乐,丰富多彩,就因为美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国度。其实说到底,斯乔尔勒并非真正对名人脸部的元素感兴趣。他在寻找一些情节,大部分是来自真实生活中的故事,更为日常生活化的脸,然而却充满了张力,甚至流露出不易察觉的、陌生的、快乐的微光。他发现自己的拍摄对象无处不在,比如可以给一位无家可归的流浪汉10美元拍摄一张照片。正如他说的:“你应该比任何人都要亲近你的拍摄对象——这就是我的个性。我喜欢和我的拍摄对象拉近距离,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因为我始终认为,最重要的是我所拍摄的对象本身。抛开他繁复的装饰以及华丽的背景,我希望我所拍摄到的仅仅是他这个‘人’,一个真实的人。”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09:17 , Processed in 0.11589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