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镜头充满思考与情感 ——摄影师旷惠民采访提纲 记者:第一次去岜沙采风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过程,心理,震撼、故事、情感) 1989年秋天,我第一次去贵州省山区摄影采风。清晨,长途班车行驶在黔东南地区从江县崎岖的山路上,车外一个个吊脚楼依山而建。挂满糯禾的梯田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着金光。我依靠在车窗旁,对这片陌生山地和苗族文化生活充满了遐想。 车过岜沙村时我被那里茂密的原始森里以及原始神密的苗族古朴生活深深吸引。 林间的山路上走来了一些肩担金色糯穗的赶路人。他们身穿左衽右开圆铜扣黑色土布衣,宽大的黑色直筒裤,头上四周剃光,挽着发髻,一副古人的装束打扮。突然间我看见这些大山的灵魂,每个灵魂背后都应该有很多故事,每个故事会是一部历史…… 清晨,岜沙像一片绿叶静卧在崇山峻岭的深处。古朴的吊脚楼斜倚在山坡上,房前屋后古树参天,蝉鸣鸟叫。村寨房顶生满绿色青苔连绵起伏直到远处。缈缈的青烟从屋顶树皮中冒出,如丝绒般飘荡在山里。古朴神秘充满诗情画意。这种古朴的生活方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仿佛穿越时光遂道,重蹈远古历程。 岜沙苗寨滚支书沉默寡言面目消瘦,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坚强沉着的汉子。他告诉我:“这里条件很艰苦,生活来源主要靠大山。村里有一个小学,孩子们不喜欢读书,每到开学要到各家各户做工作,即使不收学费还是有很多孩子不来上学。孩子有些要帮助家里做些农活,从小习惯了自由的生活。”岜沙人经济收入靠上山砍柴和出售一些自产的农产品。 远望山谷间穿行蜿蜒的河流,涵养、滋润了这片土地,赋予了这片土地茂密的森林,奔跑的走兽,鸣唱的蝉虫,翱翔的飞鸟,沉实的糯穗,还赋予了这片土地丰富的生命意义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使这片土地成为古老岜沙人的心灵之所、理想家园。我决定用一段时间来记录这里的苗族兄弟古朴生活和变化。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个点?是什么原因让你在此坚守20年? 1989年-1996年我去拍摄了4次,当时拍摄的图片还没有形成体系。只是把自己看见的一些有意义的场景拍摄下来。每次回来把冲洗好的图片给朋友看,大家认为这个题材 “太生活化了”,这与当时流行的风光、人体、沙龙摄影相差太远。但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符合用影像去记录的选题。 九十年代在城市里过春节每天生活就是聚在一起拜年喝酒,日子过的很无聊。于是我就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去岜沙拍照,记录下山里人是如何过年的。三年以后,我渐渐的喜欢上那里的宁静和山地人的纯朴,每年有时间就去走走看看。 第一阶段:1989年-1994年。这几年岜沙变化不大,还没有多少人去那里。岜沙本土人也没有人出去打工。外来信息少,生活平静艰苦。每次去吃住都很困难。这个时期我主要拍摄岜沙特有古老文化习俗:糯禾、葬礼、服饰、牛文化、民族节日活动。 第二阶段:1999年-2002年。开始有人外出打工,有一些喜欢到山区旅游的人开始小批量进入岜沙。2000年当地开始发旅游开发。 2002年在外来经济文化影响下岜沙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成为中国著名的人文旅游景区。 第三阶段:2004年--2006年。我开始拍摄岜沙人物成长变化、环境变迁、旅游开发等影像。 第四阶段:2007年--2010年。开始做岜沙变迁发展中的得失主题。并开始《岜沙变迁》专题整理编辑推广展览工作。 在我拍摄岜沙20年里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岜沙的变迁其实就是中国农村变迁的一个缩影。我记录了一个特殊时代中国苗族村寨发生的思想、观念、经济、文化等巨变。二十年来,在没有任何外来资金支持下靠个体力量完成这个专题影像拍摄遇到过很多困难和一些误解。但我一直认为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超常毅力坚持才能完成的任务。我一直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困难在多也会过去,现在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 记者:结合图片分析自己的摄影构思和表达的情感?(结合三张图片,说图片里的故事,人物姓名,拍摄日记,你要表达一个什么情感) 纪实摄影看起容易,但是要把作者的思想、观念、问题放进去让读者通过观看照片来感受,从图片中得到问题的答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需要你用专业的眼光,职业的技能,借助摄影技法寻找、记录、编辑、展现。纪实摄影既是体力工作,也是脑力工作。更多时候还需要耐心的等待和恒心的坚守才会有结果。 比如为了拍摄岜沙老年人对传统苗族文化渐渐离去的那种依恋悲伤的情怀,我先后三次参加他们的传统芦笙节,用镜头紧紧跟随年迈的芦笙王们。当他们自发围在祖母石为远古的先人吹响丰收的祭歌时,我终于看见了他们闭上满含热泪的双眼,感受他们思恋祖先的情感,随着飘荡的芦笙音乐往返于古今时光隧道。为拍摄到这一瞬间我等了三年。 2007年春节,我重返才6岁的滚老丢家,送给他和妈妈前年拍的合影。我将照片送给他时,看见他两眼痴痴看着照片上的妈妈。他说:“2006年春节过后,妈妈去广州打工”。我问他妈妈没有文化又不会讲普通话如何适应那里的生活工作?他说:“村里去了50多个人在广州一家鞋厂打工。有文化的年轻同乡会照顾妈妈。妈妈已经给家里邮寄回1000多元钱。家里的房子还没有盖好,需要钱买材料”。这就是岜沙人思想和经济的变化。我一直考虑用这样的图片来表现这种变迁。 春节是岜沙一年中的旅游旺季,年幼的滚老丢被带着参加村里的民俗旅游表演。我经常跟着他,希望拍摄到离开母爱、孤独、困惑、迷茫的童心,来刻画岜沙留守儿童的心态。一天,当七场表演结束的黄昏,我终于在落日的余晖中扑捉到了那双难忘的大眼和大人们渐渐远去的背景。这是岜沙的未来?还是岜沙的现实?也许你从这双大大的眼睛中还能读到更多的信息。 那一年的冬天很冷很冷,在简陋木屋中休息的我被午夜寒风刺醒。窗外守脑坡上的岜沙年轻人正点着篝火情侣相依唱着歌。但是他们唱的歌声不再是低沉缠绵的苗歌古老。手机彩铃发出的流行音乐声音在黑黑的夜里格外刺耳。那一夜我开始回忆起第一次来岜沙的宁静与悠闲,反思多年来岜沙专题摄影的得失。 与外界交流的增加使岜沙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民们接受外来文化,向往都市快节奏时尚生活。岜沙苗族人特有的住房、农耕、服饰、饮食、婚嫁、血缘、族规发生了巨大脱变。一些古老生活习俗被遗弃。苗汉文化在加速融合,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山寨巨变。我将这些锁定为以后拍摄的重点。 记者:20年的经历,从一个摄影师的角度,您镜头下的岜沙人的内心和生活都发生了那些改变?(举两个典型的例子,从心理和生活两个角度去阐释改变) 1992年秋天,我第二次到访已经认识了不少岜沙人,其中有一位叫滚想元的年轻人多次私下拉着我说:想和我一起出去打工闯世界。我问他村上有人外出打工?他说:“只有2个人在给人家看工地”。我问他有没有专长?他摇了摇头。我诚恳的告诉他,在外面也很难找到合适工作。他用失望的目光看着我,慢慢的离去。此时,我感觉岜沙年轻人的思想正在发生变化。 2006年春节的一天,天空乌云突起,大雨将临。可坐在村头木材堆上的岜沙少女们并没有离开。她们仍旧热烈议论着将要离开故乡外出打工的计划。云雾遮挡着远山,迷雾开始从森林里飘出,岜沙人家在云雨、迷雾、雷电中点亮了夜灯。山还是那些山,树且渐渐在减少;新房片片林立,土地变得拥挤。其实原始古朴的岜沙也难摆脱中国经济开发的热潮。我在崎岖山路作业的挖掘机钢铁巨臂前观察着岜沙人脸部的表情。是喜悦方便了出行?还是忧伤失去了土地?是沮丧失去了千年神秘?还是兴奋对接了远方的经济?我的镜头一直在发现展现这些矛盾与必然。其实保留与遗弃,传承与发展一直是当下人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记者:20年在岜沙创作,那种原生态的文化一定很震撼人心,通过您的照片反映了这种原生态文化,您觉得这种原生态文化的守望是什么? 岜沙人认为自己的五个寨子是生活居住在形如一匹奔腾的骏马上。老寨就是马背,其他四个寨子就是马蹄。这匹骏马带领着岜沙儿女奔跑在历史的长河中。文革期间政府计划321国道要从老寨中经过,当时很多老人不愿意公路破坏岜沙的风水宝地,认为公路的到来很容易让外人接近这里,怕给这片土地带来灾难。后来路还是修到了岜沙的这匹骏马的马背上。也正是这条马路彻底改变了岜沙人的生活,影响着岜沙的未来。 岁月流失流逝,时光改变了一切,岜沙这片乐土和苗族文化的活化石也不列外。我看到了岜沙古寨从外界不知到世人皆晓的过程。岜沙人在这个过程中有得有失:随着旅游业的开展每年寨里都会有很多家庭建起了新居,接待很多游客。岜沙人年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为了解决不断增加游客们吃住问题,他们不得不去砍伐更多树木来解决能源和住宿问题。岜沙周围远处的大山上树木渐渐减少。 由于植被变化,这里的冬天和夏天的气温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推广种植的碰柑才结果7年就得了黄龙病,现在很多果树叶子已经变黄,果子发生了变异。以前岜沙每年要产上等碰柑40多卡车,可如今只能收获15卡车。病情还有蔓延之势。这给人们带了很大的损失。 岜沙人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外来的文化也在改变着这个古老民族人们的思想观念。年轻人们更喜欢穿上简洁、方便的汉装,向往大城市的种种现代化生活。在商业文明的冲击下一些传统习俗变得流于形式,经过包装的古老文化失去原有意义和生命。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历史上种种原因迫使苗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完成了生存地点的迁徒,最终选择了远离平原的高山作为生息之地,它阻碍了苗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使苗族村寨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保留了很多古老的苗族生产生活方式。今天岜沙苗族人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外力推动下,正在经历更加快猛的精神文化迁徒。 在二十年里我30次重返这里,用相机记录了凯里从江县岜沙苗族村寨变迁成为中国著名的人文旅游景区过程。封闭、贫穷、落后已经成为历史,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细心思考,认真观察这些年岜沙苗寨发生的变迁故事,将这些变化用时间和图片连贯起来看,很多方面是现代文明促成的结果。其实世间万物兼有得必有失。但是得应该是本,失应该是末。绝不应该本末倒置,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岜沙地域经济、传统苗文化发展也是如此! 二十年来我深入山寨拍摄记录下岜沙人生活变迁和感人瞬间。每当翻开岜沙影像档案,看着二十年来拍摄的岜沙人生活故事,总能让我回忆起那些难忘岁月…… 记者:今后,您的镜头将对准哪里?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用纪实摄影专题方法来传递自己的观点、看法、思想。我希望自己是一个理性的摄影师,是一个在图片泛滥的时代让人记住的摄影人。我一直向这个目标努力工作,现已完成了十个这样的摄影专题。近几年被国际认可的不论是《毛泽东故乡人》系列还是《岜沙二十年变迁》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结果。我希望这些影像作品在岁月年轮挤压下成为经典。 现在我开始着手整理新的摄影专题,它们是反映城市土地开发建设的。同时也在做一个电视纪录片拍摄的前期文案工作。这个主题拍摄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道哪些需要关心关怀关注,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特殊群体。我开始尝试一些新的影像记录方法。时代在前进,摄影人也应该不断尝试新的技术,开展新的工作,迎接新的挑战。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3 14:37 , Processed in 0.09964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