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海上摄影名家大系”第一卷《金石声》首发仪式

2012-6-29 16:43| 发布者: cphoto| 查看: 1603| 评论: 0|原作者: 林路|来自: 林路博客

摘要: 由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编的“海上摄影名家大系”第一卷《金石声》将于6月28日在同济大学举办首发暨赠书仪式,届时将邀请各路专家探讨当代上海摄影的精神风貌,延伸金石声摄影生涯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当下的上海摄 ...
由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编的“海上摄影名家大系”第一卷《金石声》将于6月28日在同济大学举办首发暨赠书仪式,届时将邀请各路专家探讨当代上海摄影的精神风貌,延伸金石声摄影生涯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当下的上海摄影进行全新意味上的梳理。时间:6月28日下午2点,地点:同济大学四平路1239号B楼底层评图厅。 
欢迎各位摄影朋友捧场! 


《金石声》作为“海上摄影大系”的第一卷,收录了金石声先生早期作品150余幅,国内摄影评论家的评述文字五篇(包括金石声先生的儿子金华对父亲摄影生活的长篇论述),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现实对照空间。
上海摄影家协会主席张元民的丛书总序中说:“我们有记忆,才会知道自己的来历,也因此明确自己前进的目标、责任与方向。《海上摄影名家大系》丛书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上展开的一个文化记忆工程。目的在收集、整理老一辈上海摄影家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评论,挖掘上海摄影的宝贵财富,弘扬上海摄影的历史精神,同时逐步延伸到当代上海摄影家的层面,为上海摄影的健康发展与重振雄风,提供足可留为后人资质的借鉴之路。同时,丛书也将从摄影理论和评论的角度,凸显上海摄影理论的宏大叙事空间,展现上海摄影批评的深厚底蕴。这一系列丛书计划每年出版三到五册,在若干年后必将蔚为壮观,影响深远。”



上海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曹建国在序一中说:“这些珍贵的资料都将对金石声摄影艺术生涯的深入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史料功能。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将一位对摄影如此痴迷同时无形中又为当代摄影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人物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并且通过时间的过滤逐渐清晰地还原出历史的本真面貌时,你会发现金石声先生的这些影像足可成为一部视觉的编年史,慢慢地渗透出无数迷人的生命光环!”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长福在序二中感慨地说:“2010年,在金经昌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上海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了《金石声摄影作品回顾展》。这是继1988年联合举办《金石声摄影艺术展》之后的再一次跨界艺术盛典。此次上海摄影家协会《金石声》一书出版之时,又适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60周年院庆,实是幸事! 因为金经昌先生,我们关注城市、也关注摄影艺术!”


有意思的是,近日金华先生从美国来信,找到了金石声先生一些彩色照片,而且是在天安门城楼前的经典。
金华说:另附了几张我父亲1955-1956拍 的“红色经典”。我上托儿所的时候见过一次,最近与许多照片一起又找到了。当时因为与新华社模式不同,还受了批评,因而从未拿出来过。我在想放到书里有没有意思。
我回信说:红色经典的这几张放在书里似乎有点冲突,整体上感觉有点怪。其实以后可以找机会在专门的研究文章中披露更合适。
大家看看是不是?(见下三图)
前面所刊出的一些画面以及他的手迹,也是大家以前很少见到的。其实,对于一位建筑学家和摄影家,金石声至今还是一个具有许多神秘现象的人物……






附:金石声(金经昌)年表

1910年

12月26日出生于武汉,父亲是徽商。

 1911年

辛亥革命后避乱回原籍安徽省(今属江西省)婺源县延村居住。

 1915年

随家迁居扬州。父亲喜欢收藏扬州八怪画。

 1916年

与后来成为著名戏剧家的金山一起在私塾受教。受家藏的扬州八怪书画熏陶,喜好篆刻。

1925年

开始用父亲向朋友买来的柯达3A旧照相机自学摄影。先后入基督教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扬州美汉中学学习。

1928年

入上海浦东中学高中。结识中国第一代摄影开拓者、上海科学仪器馆经理顾鼎臣先生。从商务印书馆照相部购买柯达白朗尼127型折叠式照相机。读刘半农《半农谈影》,晚年回忆说受其影响很大。

1931年

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土木系。买德国K.W. 公司用6x9胶片包的照相机。在同济大学举行个人影展。

1935年

与同学去杭州春游拍摄《古寺春回》受同济大学郝士楼教授鼓励。开始使用禄来福来双镜头反光照相机。老友金山劝其一起从事电影业,未从。

1936年

1月创办和主编摄影杂志《飞鹰》。参加编辑的有冯四知、蒋炳南。投稿者几乎包括三十年代所有著名摄影家,如郎静山、张印泉、吴中行、刘旭沧、卢施福、陈传霖、何铁华、沙飞(司徒怀)、杨公赞、杨子颐、敖恩洪、吴寅伯等。金石声自己(有时用惊沧、日日等化名)在共十九期杂志中发表了三十多幅照片和许多技术理论文章,撰写了大多数的“编者言”。借用冠龙照相材料行的暗房印放照片。

1937年

在《飞鹰》第19期发表用依尔福“多美”天然色片拍摄的《春游》; 据现有资料判断,是中国最早的彩色照片。8月《飞鹰》第20期印好后被日军炮火焚毁,杂志停刊。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成绩为第三名。由学校推荐,蚌埠军用机场聘请他为工程师,因准备留学未赴。率家从扬州逃难至武昌、沙市、九龙,后移居上海租界。随同济大学迁移到江西的同学李国豪帮助他准备赴德留学文件。

1938年

据日记,6月在逃难期间,曾向《良友》画报投稿题“龙城新影”附照片共十幅。秋,与李国豪同船赴德,途经新加坡、印度、埃及、意大利、瑞士。历时两个月,途中拍摄了各地风光。在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学习道路及城市工程学、城市规划学专业。获德国洪堡奖学金资助。在业余时间研习摄影,并结交达姆斯塔特的摄影家和画家。开始用徕卡IIIC照相机拍摄。摄影观念受阿尔波特·兰格-帕奇和新客观主义影响。

1940年

春,毕业于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获特许工程师学位。因战时民用市场感光材料供应差,自创湿放法。通过当时的法国摄影书刊了解贝伦尼斯·阿博特、 比尔·布兰德、布拉塞、赫伯特·李斯特、和爱德华·韦斯顿等欧美现代主义摄影家。

1941年

任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道路及城市工程研究所工程师。假期常往人烟稀少的南德风景区拍摄,排遣离家去国的孤独感。

1943年

不愿往汪伪使馆,去瑞士中国使馆延长护照。感觉战争时期生死难卜,把钱都用来买胶卷过摄影瘾。

1944年

8月,达姆斯塔特遭轰炸,居屋受波及,人身幸免。9月,城市遭地毯式轰炸,百分之八十城区房屋被毁。金石声的居处幸免,照片和底片得以保存下来。同月,迁居德国芦沟乡村躲避空袭,为农民拍照换取食物。

1945年

向美国占领军要回搜去的底片。以同盟国侨民身份向美国占领军索赔徕卡照相机,从徕卡照相机厂取得新照相机和配套镜头。参加达姆斯塔特城市战后重建工作。

1946年

年底,与裘法祖医生同船回到中国。途经香港时遇从维也纳归国的建筑专家冯纪忠。途经广州时中山大学邀请任教,急回上海。

1947年

任上海市工务局都市计划委员会工程师。在赵祖康领导下与同事修改完成《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提出把高速公路、环境保护和轨道交通当作三大战役。任同济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教授,在国内首先开讲“都市计划”课程。结识摄影家吴寅伯,常借用吴的暗房,共往杭州、金华等地拍摄。积极参加胡君磊,吴寅伯,杨子颐等恢复上海摄影会的活动,并担任第一届理事。在摄影会放映留德时拍摄的彩色幻灯片。翻译电影《贝多芬传》。任英国依尔福公司上海代理的技术顾问,为其设计露光计算表。

1949年

担任上海新政府的建设委员会顾问。将《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呈交市长陈毅。陈回信表扬,希望其争取入党。

1950年

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驻上海特约摄影记者。

1952年

与冯纪忠教授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开设国内第一个,也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城市规划专业。任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拍摄、制作大量幻灯片用于教学。

1954年

刊印《城市规划概论》。

1956年

与梁思成代表中国建筑学会访问民主德国及苏联。途中拍摄大量照片。参加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大会,任常务理事。

1957年

在《中国摄影》第一期发表《业余摄影家的心里话》,批评了新闻摄影中的宣传模式;该文据作者在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改写。在《中国摄影》第二期发表1935年拍摄的以影调丰富著称的《罗汉堂》。在《中国摄影》第三期发表1956年拍摄的《克里姆林宫之夜》。邀请民主德国魏玛大学雷台尔教授到同济大学讲学两年,共同参加合肥城市总体规划。

1958年

坚持反对拆除苏州古城墙。被拔“白旗”,免去教研室主任。外出指导规划工作时,注意捕捉拍摄中国传统意境,是城市规划观念和摄影观念的结合。在编辑狄源沧的一再催促下,为《中国摄影》写了《回忆〈飞鹰〉》。从文中能看出反右运动的教训。

1960年

出席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在《中国摄影》第二期发表1958年拍摄的《农舍新景》。招收和培养了国内最早的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

1961年

与刘旭沧在上海、南京、杭州、北京举办《刘旭沧、金石声摄影艺术展览》。自50年代起给金石声颇多艺术风格影响的林风眠先生前往观展。在南京向观展的摄影学会领导石少华介绍使用小型照相机经验。展览会受江青批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金石声摄影艺术选辑》。恢复担任教研室主任。

1962年

中国摄影学会上海分会成立,任副主席。

1966年~1967年

影友刘旭沧、蒋炳南受迫害致死,胡君磊的底片全部被毁。

1969年

下放宝山罗南公社劳动。

1971年

在皖南同济大学五七干校学习。在干校批评江青发表的摄影作品而遇麻烦。

1973年

参加编撰《德汉辞典》。

1978年

同济大学归还文革期间抄去的照片和底片,部分底片遗失。任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研究所所长。在《中国摄影》发表《也谈自然光摄影》。

1979年

应洪堡基金会邀请访问联邦德国,拍摄大量彩色幻灯片。担任中国城市规划学术代表团副团长访问日本。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见老友金山。吴印咸为其拍摄制作肖像照片。买美能达照相机替代徕卡III C照相机。

1980年

再次访问联邦德国。使用教育部特批的哈苏照相机拍摄中国古建筑,计划出版《中国建筑风光》。

1984年

上海电视台拍摄《金石声与摄影》。

1987年

退休,在家阅读世界艺术史,整理旧底片。观看卡蒂尔-布勒松摄影回顾展,写《布勒松和亚当斯》,比较两种摄影艺术风格。

1988年

在上海美术馆举办《金石声摄影艺术展》。

1990年

应郎静山儿子之邀,指导郎静山摄影展布展。与分别五十年的影友郎静山在上海重见。

1993年

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为《光与影》撰文批评摄影仿画,但仍流露出一些画意摄影的观念。

1995年

“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会”成立,作访谈录像。

1999年

接吴寅伯信,提议将摄影作品共录光盘保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金石声摄影集》。

2000年

1月28日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09:53 , Processed in 0.07192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