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陈景文先生出版一本画册《没有故事的情节》,讲的是他一路上用徕卡相机留下的思绪。我当时在画册的序中这样说: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你看到了什么?有人看到了斑斓的光影,目迷五色的快感油然而生;有人看到了利益的冲突,不堪重负的压力让快门的按下无比沉重;有人看到了世俗的虚无,仓皇的逃逸怎奈世界就是一个天罗地网……陈景文却是在这样的转瞬之间,看到了心灵对应的那片风景,又让这片风景感动了世俗的人生。这就是我第一次读到陈景文黑白影像之后的感慨。 那时候的陈景文很忙,作为县级政府官员,日常工作压力之下放松的途径,也许只有摄影以及伴随着摄影文化所展开的遐想。他是从风光摄影开始的,几年中历遍山川的魅力也练就了娴熟的摄影技艺。2002年开始,黑白胶片和135小型相机,突然间成为他须臾不离的生活伴侣。尽管镜头中失去了华丽的色彩,却充溢着生命强大的张力,穿透了时空的羁绊,一直走到今天。
如今的陈景文更忙,换了职位,逃脱不了官场的天罗地网。然而对摄影的热爱以及对普洱茶的痴迷,让他的生活充满了童真的乐趣。他很少上网,发过去的邮件往往一周后才会有回音。但是时而夜深人静之际,他会过来一个电话,聊聊摄影,聊聊紫砂,聊聊普洱,包括今年上市的春茶…… 这里我们看到的,作为异乡人眼中的上海,陈景文还是用他的徕卡相机,给我们带来了不一般的视觉魅力。
他说他的摄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种偶然,偶然中将镜头的快感变成了胶片上的行旅屐痕;第二阶段走向了一种必然,意识到生活中什么是应该拾起的,什么是应该放下的,但是还未完全摆脱刻意求真的心态;第三个阶段终于走向了自然,每当目光通过镜头和世界接触的那一个刹那,就会看到和心灵对应的那一片风景,浑然一体。这样说来,不正是悟道的三境界: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直至达到了超凡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陈景文顿悟之时,进入了“看山”与“看水”的心境,就不再会因世间的荣辱得失而锱铢必较,不再因生命的瞬忽飘逝而惆怅莫名……于是通过镜头无论在什么位置看人生的高处与低处,都是淡然的,却是深沉的,带着哲理和幽默的色彩,不是吗?
当时我就曾这样评说:他的画面有时候很紧,人和人之间似乎留不出一丝的空隙,但是一种奇怪的力量却可以让观众得以放松地喘息,享受一种平凡熟悉却让人难以忘怀的冲动。有的画面却松得可以,空灵中不乏对世间拷问的力量,仿佛开放的空间处处暗藏着“杀机”。所以阅读陈景文的作品往往会产生这样的快感——画面的张力在第一时间会紧紧抓住你的视线,随即,你又可以在这些张力的空间,发现许多令人难忘的细节,或者幽默,或者嘲讽,甚至在无形中凸显了人生的荒诞,却又是另一种生命的真实。因此,你不得不佩服拍摄者敏锐的目光所致,却又表现得如此淡然镇定。也许阅读他的影像,就像是在阅读卡夫卡的小说,那样一种寓言体的格式,让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有深意地抒发了愤世嫉俗的决心和勇气,只不过委婉得可以。
正如那天晚上和陈景文在上海的一家茶馆的长谈,他说他很喜欢卡夫卡:尽管卡夫卡的小说一路读下去并不知所然,然而读完后才领悟出人生的荒诞。所以作品的荒诞性和耐看性,正是陈景文影像的重要特点之一。每一幅画面中总会隐藏着撩拨人们神经的某些细节,而这些细节,正是他从镜头中对人生直觉的感悟,所以才会变得如此自然而丰富。尤其是让人感动的是,这是一类如同“性情文字”般的“性情图像”,并不力图展示社会生活的宏阔图景和历史全貌,而是追求书写者的个人经验、感受和思考,表现的是片段人生的丰富性。就像是叶圣陶的一段话:“不仅仅是一种意见一个主张要是你们自己的,便是细到像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像落叶的一声叹息,也要让我认得出是你们自己的而不是旁人的。” 那么,就请允许我选出他的这样一些上海的画面,请上海的摄影人评头论足一番,如何?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09:46 , Processed in 0.07320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