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逾百万字文章的海杰,终于出书了!应该是第一本书吧?但是比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出第一本书的时候年轻多了,那时候我已经快40了。当然年轻的海杰在当代媒介领域的资历已经不再年轻,作为策展人、影像批评家和作家,在《读书》、《新周刊》、《南方周末》、《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等杂志报刊不停地发表文章,并且成功策划和运作《不一样的风景》大型全国巡展、色影无忌“发现中国新锐摄影师”等大型项目。
这次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照镜子的人》,232页,铜版纸彩图印刷,才卖49.80元——还不到50元,是不是定价时算错了?就这本书的宣传文字来看:本书是一部摄影高端人物对话录,解读中国摄影现状,第一手的对话让所有人可以触摸摄影家的体温,从文化和创作的角度理解摄影……就真的是物有所值。所选取的谈话对象是中国摄影自80年代以来的16位重要人物,也是中国摄影的金字塔梯队群体:张照堂、阮义忠、顾铮、任曙林、张新民、王征、刘铮、荣荣&映里、王庆松、王宁德、付羽、鸟头、马良、严明、刘一青、游莉。可谓是洋洋大观!最让我感到 遗憾的是,这本书原来我想收入囊中,编入我的一套摄影家访谈丛书——结果还是让中国青年出版社抢先拿去了——好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手极快,不到半年时间就 已经推向市场了,我的那套书还八字没有一撇……
视觉评论家、《南方周末》图片总监李楠在推荐语中这样写道—— 给艺术家做访谈是一件艰苦而危险 的工作。貌似只是一段对话,实际上,访谈者必须独自泅渡由信息、情绪、记忆、表达等等汇成的汪洋大海,绕开那些雄伟而虚妄的暗礁,挖掘真实疼痛的海床。在 这个过程中,极有可能被淹死,或是成为艺术家的作品之一。我不知道海杰是否和这些艺术家们一起到达了彼岸,但是,从这些一个细节紧接着一个细节、以及松弛 得几乎懒散的文字中,足够了解双方的角力如何在一同让海岸线隐约可见。因此我不怀疑,试图进入当代摄影艺术景观者,将有充分的欲望和热情来阅读这本书。 的确如此。艺术家是很另类的一 群,访谈者没有足够的资历和充分的准备,要想触摸到艺术家的脉搏,真的是谈何容易。比如海杰想要发现那个“被批评家顾铮遮蔽的摄影家顾铮”(王寅语),就 一直追着顾铮的拍摄不放,逼着顾铮说出了拍摄是因为“好玩,拳不离手,曲不离手”,同时他的拍摄兴趣也在于拍摄都市,因为“……我对风光什么的没有感觉。 我总是觉得脏,就是拍不出什么好看的东西来”。因为到处都肮脏,所以“就在城市里肮脏算了”!接下来海杰顺着顾铮自己说身体并不是太好的原因,继续“诱 导”顾铮说:你干脆加入风光摄影团体得了,可以锻炼身体。顾铮的回答很干脆:为了活命而到这种地方去,我觉得不值的。你看,在海杰的穷追猛打下,顾铮是不 是“原形毕露”?这样的访谈才有意思呢……
所以诗人、作家、摄影师廖伟棠才说:摄影者本以影像说话,海杰以诗人的敏感,诱导出他们影像之外的潜影:言语构造的那另一个摄影者。 所以摄影家颜长江也说:来自西北 的沉稳者海杰是天生的观看人的人。精准地出现与询问,他很是个明白人,也是节制的谈话者,并因此而生出真正的理解。有心的读者,可以猜出他本来是位诗人, 或写作者。在他不动声息的诱导下,摄影家们,这世界的伤感秃鹰,总会露出把握了某种秘密的幸福笑容…… 这样的笑容包括“悲惨”的笑容在这本访谈录中比比皆是,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一读,一定会让你对摄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还有,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帮助,就是在我上课的时候,又有了更多鲜活的例子,将中国摄影的当下描绘得活龙活现——当然我在课堂上一定会郑重声明:这是海杰告诉我的!
凑巧的是,昨天在深圳,参加了四川摄影家李杰的一个小型观片会,几位深圳重量级的摄影家都在场,包括海杰书中访谈的张新民(下图中),以及余海波(下图左)。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09:33 , Processed in 0.07402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