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关怀,生命需要关爱,人类的情感因为关怀而有了体温,得到加强。 关怀是一种美,也是一种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纪实摄影的人文 关怀观早已成为人类视觉文化财产的一部分,摄影的形式可以变,但关怀 却应深藏于心。 ![]() 美国著名战地摄影师唐 · 麦卡林拍摄的非洲难民 人文关怀是视觉文化的宝贵财产西方纪实摄影有一个自身的演变过 程,它是从早期简单的摄影报道,一步步 发展,梳理上升到理念。纪实摄影完整的 理念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才基本完成的。 社会纪实摄影现在看来不但是西方摄影的 宝贵遗产,也是人类视觉文化中最宝贵的 一部分。纪实摄影利用了摄影这个媒介最 本质性的功能,把摄影这个媒介当作了一 种社会话语力量,而且直接和社会进行良 性互动,且有具体的指标。这个指标首先 是揭露和批判现实,更重要的是还能够能 动地改变社会现实。在这一理念下的摄影 运动,在20世纪的历史中发挥了非常积极 和有效的作用,是摄影对社会文明进步的 巨大贡献。 ![]() 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 · 卡帕拍摄的战争中的士兵 人文关怀需要形式吗?在西方,纪实摄影作为一种体制运动, 它早就终结了。早期纪实摄影是一种结合 着社会思潮的运动,促进社会体制的改 良。后期,纪实报道摄影成为一个巨大的 行业,有庞大的印刷传媒的支撑,是媒体 社会时代一支用图像说话的特殊力量。作为文化体制内部,纪实摄影有自己探讨的 平台,比如当时的荷赛和佩皮尼昂摄影节 等,支持他们的是大量的西方通讯社,像 美联、路透等。除通讯社外,还有图片经 销商如马格南、联系、西格玛等图片社。 但这几年随着摄影术的普及和数字影像传 输技术的进步,这些影像机构的专营权就彻底被终结了。马格南也早就接不到纸媒 的单了,只好转向,走艺术市场路线。但 是不是Documentary Photography这种概 念也因此终结了?不是,它还在,只是没有“组织”了。Documentary Photography作 为摄影史上一个巨大的精神遗产,早就融 进了一代代摄影师的血液中,甚至超越摄 影,成为一种人类的普世精神。 ![]() 摄影大师尤今 · 史密斯拍摄的经典照片“伊甸园” 中国需要人文关怀精神在中国,我们提倡纪实摄影,其实提 倡的就是这种精神价值,而不是把纪实摄 影当作一种影像风格来提倡。无论你玩艺 术或拍纪实性都无所谓,只要心中饱含这 种价值观,作品才有力量。但这种说法一 直得不到响应,原因有二:一、绝大多数的 人只把摄影理解为艺术,认为普世精神与 人文关怀的提法和他的“艺术”兴趣驴唇 不对马嘴。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很大一 部分中国人缺乏人文观,甚至可以说天生 就没有。我们是一个典型的自耕农文化社会, 小农经济的封闭与自足(更应该说是自私自 利),注定和现代协作性的公民社会时代不 适应,缺少社会协作、协商、互利互惠的意识,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都是个人的发展、成功、 汽车、房子。所以我们现在要通过各种手段 去构建一个能够跟未来中国的发展相适应 的一套公民意识。而摄影这个媒介的诸多 特性则是构建公民社会的有力武器。纪实 摄影就是最具公民意识的摄影。 ![]() 摄影评论家:鲍昆 1983北京财贸学院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科技大学社科系任教。1983年 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2000年开始投身摄影评论写作,现为自由撰稿人。曾担任CCT V《瞬 间世界》栏目主编,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以及多个城市国际摄 影节策展人和学术论坛主持人。著有文集《时间的躁动》、《观看·再观看—当代影像文化》, 主编《摄影中国—中国摄影50年》等。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4 10:38 , Processed in 0.096920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