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爱说的一句话,耻与人同,耻与己同,尤其是对于摄影而言,我的感受特别强烈。
2011年在平遥摄影大展上,我应邀为近60位摄影人策展,从中我挑选出了42人,做了主题为《萌---爱自己爱生活》的群展,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选题重复,仅留守儿童就有4人撞车,最后展出的只有两人。为什么摄影人在拍摄时选题总是撞车,撞车之后怎样表达独特的自己,相同题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示表达,这对于许多摄影人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 相对而言,这里评论的这两组有关 “留守儿童”的专题多少还有些新意。杜剑的《留守儿童》的是关注已经来到了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只不过“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又去另外一座城市打拼”;乔军伟的《候鸟生活》是讲述留守儿童利用暑假到城市探亲的故事。这两个选题的新意在意这些农民工的孩子依然离开了乡村和土地,他们的活动环境变成了城市,这对留守儿童题材来说是一个突破和丰富。 从影像层面看,杜剑的特点靠近传统纪实摄影的路子,黑白影像,注重图像的品质,竭力在表达特殊环境下孩子们的精神世纪,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在这个题材上有时间的积累,所以他有更多的捕捉机遇,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他追求的就是影像的整体质量感,想通过影像本身的力量打动受众,从而现实自己的理想;乔军伟走得的是新闻报道的路子,有调查有采访,所有的照片都真实可信,注重生活的原汁原味,也比较丰富鲜活,由于有丰富信息的图片说明以及文字报道,所以报道较为可读,可是没有纪实摄影的惯常味道,也没有摄影艺术者通常讲究的那个“范儿”。 要让我用一个图片编辑的眼光挑毛病,我以为杜剑的影像与其他摄影师的拍摄的这个专题的区别没有最大跨度地拉开,还缺乏特别打动人的细节!乔军伟的影像可看但并不讲究,很丰富但是并不耐咀嚼,有点像很多报纸常见的这类视觉报道! 现在谁还说这样实打实的真话,像这样“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猛话恐怕只有像巩志明这样的“二杆子”才会说!但是这是我的真实感受! 说真的,题材重复和撞车之后,要想出新意已经很难了,更多的人是选择的是一些小打小闹,貌似出新了,可是所谓的出新也只有作者自己在意,受众已经严重视觉疲劳,再难眼前一亮了。 这让我想起西藏题材,继画家陈丹青1979至1980年间在拉萨创作的油画《西藏组画》(七幅)之后,无数视觉艺术工作者都追随这个潮流,放弃当时流行的强调主题性思想性的做法,以写生般的直接和果断,去描绘和表现了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这里面不乏摄影人。以至于无数有才华的视觉工作者都淹没在这个潮流之中,大量的只有个性鲜有个性的视觉垃圾在填塞我们的视觉神经,都是重复和模仿,没有尝新和突破! 后来终于有了杨延康和吕楠,他们以自己年复一年的沉潜寻求到了突破,提炼了自己的影像风格,就成了西藏影像的二次鼎新! 同样的道理留守儿童题材远远还没有泛滥到西藏影像那样的程度,不仅有着太多的可能,而且一定有可能出新,只是需要勇气和坚持,需要美特斯邦威的广告词:“不走寻常路”的摄影师的出现! 而今一档娱乐节目火爆大陆,大家都知道那是《中国好声音》。其中四位导师有着相同的歌唱理念就是------“要用自己的嗓子歌唱,不要模仿任何人!越独特越好,越与众不同越需要坚持!” 这个道理照样可以针对摄影。如果说中国摄影的出路在哪里,我以为是坚持个性,每个人都要坚持只属于自己的摄影之路!这个道理照样也可以针对像“留守儿童”这类成千上万个摄影人已经上手的纪实摄影专题!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23:07 , Processed in 0.27970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