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暨齐鲁国际摄影周,以“回顾与展望——从影像本体出发”为主题,一改以往的单一展示模式,将作品展示、学术交流与研究成果汇集成为彼此关联的“三位一体”,开创了一个影展模式的全新格局。 本届双年展从摄影史的发展与走向这一高度出发,会聚了众多国际知名摄影大师,成为了国际摄影领域的一次学术性高端峰会。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摄影已经走向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所以在回顾总结过去三届双年展的基础上,本届双年展做了整体性的调整和变革,特别强调了展示与学术研究及理论探索并置,形成展览、学术、成果“三位一体”。
2012'第四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
《当代中国新影像大展》[元像与非像]作品单元
元像与非像题记
藏 策
影像之所以成为影像,也就是影像的影像,乃元影像之本义。佛家说: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元影像的至高境界,自然在像与非像乃至非非像之间……上帝说要有光,便有了光……摄影家在光影中按了快门,便得到了像。得到像,即“有”;非像亦非“无”,而是“妙有”;非非像乃有无之间……现代的西方语言学已经可以证得东方的古老智慧了,非像乃影像之转义,非非像乃本义与转义之间的平衡……道家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八卦又衍生了世间的万象。摄影之妙谛,乃是于世间万象中去发现两仪……关于这一切的一切,如今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元影像。
《当代中国新影像大展》[心像与镜像]作品单元
心像与镜像题记
藏 策
一个真正的摄影家,在相机取景器里看到了什么?看到的往往是镜子中的另一个自己。——是为心像与镜像之关系。
与摄影最为密切相关的,是现实,还是心灵?不谙此道者曰:现实。深谙此道者曰:心灵。盖因人之肉眼,无法感知心灵以外的现实,故世相即心像也。
看,抑或无视,皆缘乎心之选择;看,及如何看,亦缘乎心之选择也。心之所以选择者,盖因其与自我相关,心之如何选择者,亦因其与自我相关也。
大千世界,万象纷呈;文章之事,寸心千古……文事如此,影像亦然。
《当代中国新影像大展》[世像与映像]作品单元
世相与映像题记
藏 策
人间的世相百态,钻进镜头,跑到相机这个魔盒里,再神奇地平躺到照片上……我们看着这样的映像,就仿佛是在反观着世相中的自己……我们当然知道,摄影不是吸魂大法,照相机也不是能把万物尽收囊中的宝葫芦,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种再现性的幻觉,一切都只不过是视觉语言编码的结果。但我们还是情不自禁地为它所诱惑,甘心情愿地去当那个流着泪看戏的“傻子”……这就是纪实摄影的魅力。偏偏纪实摄影的这种逼真感,往往会把它的制造者——摄影家,也迷惑了,以为自己真的可以获得“真实”,以为自己真的只需要“记录”……只要把镜头对准世相,按下快门,现实就会自己钻到镜头里来……然而这只是一个“神话”。纪实的精神是永恒的,但纪实的语言也同样需要走出已有的俗套。
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cipb2012
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ipb2012?source=blog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1275735460/profile?topnav=1&wvr=3.6
詹姆斯•纳切威
与战争为伍的和平信使,以光影语言在战火中行吟的反战诗人。
詹姆斯•纳切威参展作品
定格多重瞬间
藏 策 点评
詹姆斯•纳切威是战地摄影大师,一个与战争为伍的和平信使,一个以光影语言在战火中行吟的反战诗人。他的人道主义立场我们已经谈得很多了,现在具体分析这幅照片:这是拍摄于2010年海地太子港的照片,一位老妇在国家大教堂的废墟旁,手持缀有十字架的念珠祈祷,空中一架国际救援组织的直升机正奔向机场……一般的影友面对类似场景时,大多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作为主体的老妇身上,把废墟当背景,抓取她的表情和一举一动,而无暇顾及天上的直升机。但大师级摄影家却会在观察主体的同时,更注意到周边偶然出现的“造化”瞬间,从而获得两个以上的多重瞬间。多重瞬间不仅使瞬间更加精彩,视觉元素更加丰富均衡,也能避免照片在意义表达上的单一和直白。当年布勒松在中国拍末代太监的时候,也一定要等到那个戴礼帽穿长衫的路人走过时才按下快门,就不仅增强了视觉元素之间的张力,而且让人联想到了一个时代的远去。当然,在抓取多重瞬间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主体的细节,比如詹姆斯这张照片中的主体,就在形态、表情、明暗关系以及与身后电线杆所形成的视觉关系等方面,都做得了恰到好处。
黄京参展作品
拍“造化”
藏 策 点评
摄影师黄京所拍摄的这个场景,其实非常普通——海边上有三个嬉戏的人。对于这样的情景我们司空见惯早已熟视无睹……为了获得非同寻常的视觉元素,人们不惜远走西藏,甚至跑到了非洲……然而如果你没有发现的眼界,没有把握瞬间的能力,那就算走遍全世界也无济于事。其实造化无处不在,精彩的瞬间就在你的眼前。摄影师肯定是在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场景中,注意到了岸边浪花与三个人之间的视觉关系,同时也注意到了海面上漂浮着的浮网所形成的线条,以及远处的海船……于是便锁定了这个画面,耐心等待“造化”瞬间的出现……果然,“造化”的那一刻出现了,在三个人俯下身去的瞬间,画面原有的日常意义消失了,而新的语义却产生了,这是大千世界中“造化”瞬间的自然呈现,恰好三人中穿白衣的那个又正处于中间的位置,与另外两人构成了最佳的视觉关系。
冯立参展作品《白夜》
超现实的现实
藏 策 点评
照片中的主体,是一颗矗立在成都郊外的硕大的圣诞树。映照得夜空如穹庐的神秘之光,就来自树顶上的那盏灯。一切都那么平常而又不平常。弧形的天与平直的地,加上那颗高大垂直的树以及树下隐约可见的人影,构成了简单而又不寻常的视觉关系。柔和的光线仿佛渗进了地表,融化了大地也融化了我们的视野,唤醒了我们有关梦境的记忆……高感下的噪点,类似胶片的粗颗粒,更烘托出了这种感觉。作者冯立在拍摄这幅照片前,树上的灯并没有亮。他拍了一些花絮后,正准备离开,这时灯亮了,眼前立刻出现了非常奇妙的场景,奇妙得犹如幻境……就在这一刻,他的心被照亮了,他心中的摄影理念也被照亮了:超现实就在现实之中,现实本身已经越来越超现实了。于是他按下了快门。
余海波参展作品
隐喻的隐喻
藏 策 点评
微缩景观是典型的后现代景观之一,是关于世界的一种隐喻,是一个符号之园。游客漫步其中,就犹如童话中的巨人,在象征与想象的“世界”里“环球旅行”。余海波的这幅“新纪实”作品,关注的不再是传统纪实摄影所关注的具体的事件或特定群体的生存状态,而是普通的中国人在面对所谓“世界”时的感受和态度。不是直接的“记录”,而是隐喻的隐喻。他用8X10大画幅相机锁定这一标志性景观,就犹如搭建了一个天然的舞台,然后静候角色上场,等待戏剧化场景的出现……当人物的形态呈现出造化的一刻时,他按下了快门。大画幅相机凸显了画面细节和视觉张力,让照片既有来自现实场景的质感,又有了抽离于现实之外的魔力。他对画面边角的处理犹显功力,画面底部的那个台阶,就既具写实性,又制造了舞台化的“间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