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谢尔盖·拜科夫(Sergei Bykov)的影像,直觉告诉我们非常具有个性化的色彩,也就是说这样的风格以往很少看到。要想在短时间对他的作品做出准确的评价,恐怕不是容易的事情。然而此时可以借助的就是罗兰·巴特的“刺点”一说,也就是在一张照片中的“刺点”,就是一种带有偶然性的可以刺痛一个人的瞬间,在拜科夫的影像中强烈地凸现出来,而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正如罗兰·巴特所说:“照片随后变成了不同寻常的媒介,一种新的幻觉形态:是在感知层面上的一种虚幻,时间层面上的真实;于是就成为瞬间的幻象……” 随着我们对照片的浏览过程,每一个“刺点”其实都是拜科夫的目光给我们带来的惊奇,而且让我们思考摄影中的真实所在。这样的真实究竟如何确认:无数个像素聚集在这张纸上,试图在证明什么,断言什么,然而这些像素真的可以成为证据?真实产生于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个瞬间,源于他的敏锐的目光和大脑对无数信息的过滤,从而做出的反应。然而一旦定格之后,潜藏在深处的究竟是什么?于是罗兰·巴特的名言又一次浮现:“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次在场的证明。” 但是当我们浏览完拜科夫的这些画面,我们也只能说依旧难以真正理解拜科夫。我们也只能以自身的经验,将拜科夫的在场“移植”到我们自身,看看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深度?尽管从这些似乎都带有些许恐怖色彩的画面中,我们可以揣测拜科夫的存在,或者他的影像的存在价值,我们也无法低估画面中的“刺点”让我们的心境纷乱。因为一切艺术家的努力都应该是非常个人化的过程,所以不管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真实本身也只是你所想象的那样! 上网去查了一下,没有丝毫关于这位摄影家的生平介绍,我的解读也只能到这里——让我们一起继续展开……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20 , Processed in 0.15149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