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初开始,张立洁把镜头对准了精神障碍艺术家,历时一年为“天真者”造像,用个人化的摄影语言展现了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她用最直观的表现方式,将艺术家天真的绘画作品用幻灯的方式放映在他们自己的生活空间中,画家与绘画构成作品的重要元素,让观者产生奇幻而充满温情的视觉感受,呈现着人性的天真、质朴与幽默。这是继《非典后遗症》、《罕见病》之后,张立洁再一次将镜头对准中国的残疾人群体,集深入的文本调查与视觉记录为一体,为社会留下了一份宝贵的人文档案。 
朱紫芊 女 1995年生 自闭症 北京不会说话,不理人,对周围熟视无睹,连最亲的爸妈也不理不睬,这是大多数自闭症孩子的共同特征,芊芊也不例外。作为北京市孤独症康复协会理事,北京天坛医院心内科的医生,芊芊妈妈林捷算得上最早尝试各种康复和新兴疗愈手段的一波了。但是在她看来在各种训练中,孩子们都被指导过多,强制过多。而拿起画笔,不必要求线要直,圈要圆,他们才会觉得安全,才会愿意多画。 
张敏芝 女 1977年生 自闭症 贵州一张张废弃的挂历,被敏敏的想象填满。她的画以花朵为主,线条流畅多变,那些花形的圆圈遥相呼应着,局部又被独特放大,有的花心游动着无数触须,灵敏又随心所欲。敏敏的作品被南京原形艺术中心收藏,专家看了敏敏的画认为她距离真正成熟的原生艺术家“只差一个台阶”。 
吴柯均 男 1994年生 自闭症 广西玉林18岁的吴柯均考取了国家初级钢琴调律师资格证,这在广西玉林市是第一位,很快柯均就顺利接到了第一单生意。“好像现在在音乐和绘画上都能做点什么了!”对儿子的未来,妈妈李岚变得满是憧憬。回到家里,放起音乐,架上画板,是吴柯均每天下午的生活状态。柯均像很多自闭症孩子一样,有一些很特别的小习惯,比如洁癖,画画时有遗漏的颜料管他是不肯碰的,必须妈妈代劳,沾上颜料的画笔他也不会再用,必须擦干净。生活中,有馅儿的食物他也从来不吃的,比如包子,道理相同。柯均的这些小刻板在旁人看来不可理解,在妈妈眼中却既可爱又可气。 |

钱辰 男 1988年生 智力障碍 南京钱辰画画的主题只有一个:建筑工地。从小他就喜欢去工地玩,那里有他最爱的起重机、挖土机。家人同学口中、甚至是报纸上知道哪个地方在盖房子了,他都要跑去看。哪怕轰鸣声中吞吐着的只是一片灰尘,他就坐在一个角落里,看一个下午。在家里,他爱把自己的手当吊臂,在米缸里来来回回地挖米玩。这是别人无法理解的快乐。他经常一个人嘿嘿地笑出声来,问他笑什么,他却不说。钱辰的画并非一味“复制”,他会将楼画得比实际更高、更窄,总嫌妈妈买的纸太小了,不够画。钱辰还是南京博爱残疾人发展中心的文艺骨干,被誉为“小刘德华”。除了唱歌,机械舞也跳得很棒,戴上礼帽走秀,颇有几分明星范儿。 |

包丽萍 女 1983年生 自闭症 上海丽萍是个爱打扮的姑娘,平时话不多,却具有让人惊叹的敏锐色彩感受力,双子座的她在画中一直并存着两种不同的时态:理性克制的细密色彩与不羁暗涌的线条波动。生活中,丽萍非常懂事,和父母住在一套一居室的老单元房里,画画是她的爱好,但是她更希望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可以给家里挣些钱。初次见她,和一群学员坐在一起,她更像是个老师,在平静的外表下,是她努力克制的心。她说,她怕别人看出自己有什么不一样,所以尽量不说话,几乎不笑的。

刘秀洁 女 1990年生 智力障碍 上海成长在单亲家庭的秀洁从小就十分渴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她不喜欢太安静,反而喜欢在人群欢闹的地方进行创作。因此,秀洁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同老师、朋友、学员聊天后的产物。经过两年多的练习,她的进步很大,因为参加各种活动,人也更自信了,听说要来采访,她兴奋地立刻掏出手机,打电话告诉妈妈这个好消息。妈妈说,秀洁的头发不知什么原因总在慢慢的脱落,每次出门前都要给她整理好假发,一到夏天闷热难耐,但是女孩子大了难免爱面子,她也坚持戴着。于是她的画上经常出现长发飘飘的女孩。 |

陈萌 男 1992年生 自闭症 甘肃兰州黝黑的脸颊,斯文的面孔,陈萌刚刚和他的“老师”窦一欣一起完成一次壮举——从最北的漠河一路到海南三亚,全程7000公里。这次名为“孤独的行走”的活动是为贫困自闭症儿童募捐而发起的。陈萌的妈妈是军人出身,一直希望儿子能早日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咬了咬牙就让陈萌出发了。陈萌的画像他的人一样,规规矩矩,但是仔细看,却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每个色块每个形象都是由点组成的,细小密集,变化得微妙而新奇。 |

许博丞 男 2001年生 自闭症 北京别人是画画,博丞是“涂画”,从来不用调色板,一天能涂好几大张,被戏称为“高产画家”。生活如万花筒一般,他的作品中斑斓的色彩,大刀阔斧的笔触都源于此,洋溢着生命的热烈、饱满和任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