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一批新生代的录像艺术家经过长期大量的不懈努力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并且获得了一些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的。在创作语言跟形式上,中国新媒体艺术有着清晰的成长链条:张培力、王功新等人竖立了中国早期录像艺术的主流形象;施勇、石青等人对新媒体艺术进行深刻的文化评论;邱志杰、宋冬等人在新媒体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的结合上作出了重要贡献;21世纪后,录像不再是中国新媒体的主流艺术形式,数码、网络等新的技术催生了大批新媒体艺术家,从此中国新媒体艺术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张培力、王功新等人竖立了中国早期录像艺术的主流形象 中国早期新媒体艺术家大多接受了西方经验,因此会以西方的价值观反观当时的中国。他们的作品往往会流露出浓重的中国情结,从心理层面关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变迁和状态做为始发点,中国式的命理成为中国早期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内容。 张培力 张培力身上背负着如此多的头衔:“中国录像艺术之父”“中国最早的当代艺术实验者之一”、“最早的录像艺术家”,如此等等。1988年他创作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第一个录象艺术作品《30X30》,画面中一双戴着白色手套的手一遍一遍地打碎、拼贴一面小镜子。作品用一种近乎神经质的语言描述了个体与不透明的权利体系之间展开的斗争,颠覆了观众内心的对日常生活的想象。这件作品在2009年的第40届巴塞尔艺博会上再次展出。 30X30 邱志杰在文章中这样描述张培力:“张培力始终坚持用极端的身体观念来驾驭录像装置这种媒介。张经常使用多屏播放不同的画面产生一种立体的拼贴,经常用于建立一种对比性的互涉语义拍摄之前所。多重屏幕更可以把形象的播映处理为错位及建立序,使形象在屏幕之间跳跃、穿行,建立时空上的连续性,如《不确切的快感》和他的新作《进食》。张的身体思想建立在这样的假设立上:身体感受是所有更复杂的文化观点和选择的基础,医学的身体永远无法被政治和经济的身体所替代,而身体是敏感,脆弱,容易受到伤害的。所以对张培力来说录像这种媒体是一种有放大效果的“电子镜”,通过它可以过细地观察身体,比肉眼看得更逼近,更真实。…………张培力的态度影响了一些更年轻的艺术家,尽管年轻人对身体的自恋带有更多反文化色彩,并且也更加暧昧。上海艺术家徐震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工作在上海杨振中和阚萱等人同样受到张培力的明显影响,而这种影响的更远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布鲁斯 · 瑙曼。 ” 二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使得张培力称为中国新媒体艺术名副其实的“策动者”,如今,身为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主任与副教授的他,仍然影响着一代年轻的新媒体艺术家。 王功新 美国人说,如果你从美国向下挖洞,一直挖,就可以挖到中国。1995年,王功新在自己北京的四合院里完成了第一个录像作品《布鲁克林的天空》,并深埋在地下,观众可以在他的卧室内看到王功新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公寓中看到的天空景象。《布鲁克林的天空》表达了王功新对布鲁克林的怀念,同时也暗示着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新的信息交流。 《布鲁克林的天空》
从“布鲁克林的天空”到“红色大门”,王功新分别描绘了“观看”到“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两者都是亚洲都市和都市人为主体,也都为艺术家自己和他所生活的城市北京所共同经历和体验着。 王功新作品《红门》 录象装置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36 , Processed in 0.098810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