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收到邮件,信中自我介绍说:我是郑菀蓁老师的学生沈凌昊。是的,郑菀蓁是我已经毕业多年的研究生,现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任教,好几次带学生到平遥策展,很有功力。沈凌昊接着说:去年已从视觉毕业,今年申请去美国读研,继续学习摄影。之前在平遥,瑞像馆以及很多展览上见到过老师,我也曾将我的摄影集《心中的景致》送于老师过,不知你还是否记得。 记得,一个很有天赋的学生(我的学生的学生?),印象深刻。这次又递给我好几组新作,都是挺有意思的,这里先说说《诗意的伤感》。 创作时间/Time:2010 作品媒材/Media:Photo 作品尺寸/Size:42cm×29.7cm 沈凌昊介绍说:作为摄影,这组照片并没有明确的主题和观念,但当所有照片同时陈列出来时,会流露出一种气息,一种忧伤的美感。在拍摄过程中,我并不会设置什么内容,一般是在各种景中寻找感觉,发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在拍摄过程中尽可能将我所想要的那种感受明确化。 对于诗意化场景的迷恋,是基于我对浪漫主义美学的心理诉求,同时这也是最适合我个人的影像气质。而胶片的不确定性(经常会出现一些随机的画面效果),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影像的意味,在视觉上打破了摄影的完整性和现实感,从而营造出了一个反常规的视觉空间,一种梦境般的视觉体验。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这个饕餮的时代诗意已经荡然无存。而在更多人的心目中,诗意依然是人类生存最后的栖息地。影像中的诗意是什么?我以为不仅仅是浪漫,更多的是伤感。因为不同于文字中的诗意,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让思绪有足够浪漫的弥散空间。而影像不同,相对文字更为直接,要营造浪漫固然容易,构成伤感却更为不易,也就弥足珍贵。所以在沈凌昊的这一组画面中,伤感的调性更浓于浪漫,生命的无常时而催人泪下(尽管这不应该属于沈凌昊的年龄段),我却读出了也许其他人不以为然的东西。也许我老了,更容易伤感。当我的目光掠过那只腾跃的猫(似乎在追逐前面的汽车),第一瞬间的感受就是:我对生命极限的超越,是否还有可能? 所以我很感叹这一代人的生命活力,感叹青春所制造的让人老去的伤感。尽管沈凌昊的这组画面在某种意义上还显得轻了点,还不够沉郁。但是我想在这样一种因为年轻而溅出的火花,每一丝金色的流年都足够的强大……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42 , Processed in 0.07481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