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视觉谋杀 于德水 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约翰.伯格(John Berger〔英〕)曾把艺术看作是在“渴望和现实之间的周旋”。 我却试图揣测着高鸿勋的《观望》:是由其附着着人性温度的立足和出发点,面对着当下世界,不断地预支未来的现实视野之中,用他手中的照相机,所实施的暧昧、甚至是诗意的视觉谋杀。 《观望》之主题和语言的呈现,以及给予读者的可见事物,都是某一处景观的片段。作者所采用的具有复合意味的图式,无论是把其作为对是现实的“窥视”,还是“井蛙”视界的自嘲,以至是令人思辨的“洞见”,都是用这种超越了日常之视觉经验的方式,构成了与现实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和感知通道。 《观望》中的影像与日常的现实似乎是两个并行的、有着关联,既是各自独立的,却又是互相笼罩、互相隐藏、既揭示又遮蔽的互相牵扯之中的感知经验系统。而每一个被聚焦、被凝结的瞬间,正是其之间互动而引发的“事件”。这种现实与影像的融贯现象,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在高鸿勋“视觉谋杀”的动机之下,被呈现为时间之外的、向生命诉说的符号,并具有了思辨的可能与空间。与此同时,作者也在这里留下了另一个层面上的意义的期待……。 《观望》中的视觉“蜂巢”,悬浮着梦境般的幻景。朦胧的潜意识模糊了现实物体的焦点。眼睛被光所吸引是人的一种本能,而更为潜在的诱惑却是图像对想象力的牵引。这些揉合着希望与选择、绝望与疏离,被作者强调了的事物的外在性表象,令人置于一个既混沌又清晰地现实的梦魇之中……。无论是“悽翔的小鸟”、还是“飘忽的风筝”、拟或是“失去颜色的花朵”,和那“天空下的稻草人”……,在我们的视觉与知觉些许的困顿之后,作者的忽略与洞见便逐渐地显见出了一种“漂移的所指”。或许,这正是作者对“柏拉图的洞穴”里映像反喻的企图了。
















观 望 静静地站在那里 凝神观望亦远亦近的一切 一种情感的萌生 一种精神的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