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最杰出的战地记者唐·麦库宁

2013-3-15 16:32| 发布者:cphoto| 查看:6530| 评论:1|来自:网络综合

摘要:人物简介 唐·麦库宁(Don McCullin)(1935年)著名的英国战地记者。被公认为当今世上最杰出的、最为勇敢且最为敏感的战地记者,入选自1855年至今150年以来世界54位新闻摄影大师行列他的照片被世界各地主要的美术馆 ...

人物简介

唐·麦库宁(Don McCullin)(1935年)著名的英国战地记者。被公认为当今世上最杰出的、最为勇敢且最为敏感的战地记者,入选自1855年至今150年以来世界54位新闻摄影大师行列他的照片被世界各地主要的美术馆列为馆藏。他所拍摄的照片几乎涵盖了20世纪下半叶的主要战役,其中有很多幅都已成为时代符号。作品备受当代艺评家如约翰.博格、苏珊、宋妲等人关注。唐·麦库宁因众多不朽作品的主题而享誉国际新闻摄影界,晚年定居英国乡间拍摄风景照,致力于呼吁和平。现年76岁的麦库宁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杰出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在多年的战地摄影生涯中,唐·麦库宁的走遍布塞浦路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老挝、北爱尔兰和黎巴嫩等各地。他曾无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并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了战争的残酷与暴力。麦库宁拍摄的照片几乎涵盖了20世纪下半叶的所有主要战役,其中有很多照片都已成为时代符号。他的一些摄影作品被世界各地主要的美术馆列为馆藏。三十年来先后拍过赛普路斯、越南、柬埔寨、刚果、比亚法拉、以色列、北爱尔兰各地的战事。在拍摄黎巴嫩萨巴和夏提拉两处大屠杀后,决定不再拍摄战争,而改拍风景。麦库宁走过的地方像是人间炼狱,所拍摄的照片就是人类黑暗面毫无遮掩的展现,而每幅影像都是他用生命换来的。跑遍世界各地的杀戮战场,自身也来回鬼门关几回的影像记者唐·麦库宁用文字与照片纪录死亡的面貌──并非肇因于疾病或意外,而是完完全全由人类的贪婪与仇恨所造成。

个人经历

唐·麦库宁(Don McCullin),著名英国战地记者。1935年10月9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工人家庭,英国著名战地记者。以一张街头帮派的照片一鸣惊人,首次采访战地即获得当代摄影记者的高奖项。以其新闻纪实性的摄影成就著称于摄影史!

唐·麦库宁曾经是玛格南的摄影师,和之前介绍的菲利普格列琼斯是同时代的人,也都以报道战争而闻名。玛格南图片社的成员,他的战地生涯长达19年,足迹遍及刚果、柬埔寨、越南、尼日利亚、印度、巴基斯坦、撒哈拉、北爱尔兰及世界各地,曾经无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甚至曾被关入乌干达阿敏的死亡监狱。

但是他用自己手中的镜头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与暴力,并将相关图片发表在世界一流的杂志上。一方面他的影像备受讨论,他的作品连英国政府也畏惧,他的经历令间谍小说作家约翰·勒卡雷大为折服,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比大多数小说、电影都精彩,很少有男主角能如他一般能剖析自己的黑暗与卑懦;另一面他的摄影作品深刻反映了底层社会,描绘了失业、受压迫和贫困的人们的生活境况。一鸣惊人他以一张照片一鸣惊人,首次采访战地即获得当代摄影记者的最高奖项,以其新闻纪实性的摄影成就著称于摄影史。在摄影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特色。他曾说:“暗房不光可以冲洗胶卷、照片,也是寻找自己、跟自己对话的地方。”犀利唐·麦库宁最大的挫败经验是1982年的福克兰战役和马岛战争,英国政府知道他的照片有多犀利,无论他如何想方设法都不让他跟去。

大事迹

1935年10月9日,唐·麦库宁出生于伦敦圣潘克拉斯地区的一个工人家庭,。随父母来到伦敦北部的伊斯宁顿区公园附近,是三个孩子中的长子。

1940年因英国政府实施了保护儿童免受纳粹德国飞机轰炸的计划,与妹妹玛丽一起离开父母,被迁移到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萨姆塞特郡。二战结束之前曾再度被迁移至乡村地区。

1948年成为伦敦汉默史密斯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并享受该校的奖学金,学习实用美术。

1950年父亲因多年的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去世,终年42岁,使其不得不中断学业。他在一家生产铅制玩具兵的企业找到了一份工作,后又成为铁路餐车的一名洗碗工。随后进入拉金斯(larkins)动画公司,成为其中一名快递员。

1959年在《观察家报》照片部负责人克里夫.霍普金森的支持下,他的照片第一次出现在英国m,,,,,的报纸上。他用自己的第一台相机,一架禄莱四型(Rolleicord IV),以黑白画面拍下了几个和他来自同一街区的童年伙伴,这群自称Guv'nors的小流氓涉嫌参与一起谋杀案。

1961年与克莉斯丁.登特结婚,后与她生下三个孩子:保罗、杰西卡和亚历山大。于东德开始修建柏林墙时自费前往柏林,期间拍摄的照片为其打开了英国报刊的大门:他被授予英国新闻奖,《观察家报》为其提供了年薪3000英镑的劳动合同。

1963年对达勒姆郡西哈特尔普尔地区(英格兰东北部)的炼钢工人进行大幅报道。

1964年报道塞浦路斯内战。首次造访越南。前往刚果,彼时该国刚从比利时军政府的监管下解放。却已陷入内战与种族纷争。他与白人雇佣军一起进入斯坦利维尔,即今天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城市基桑加尼。

1965-1984年在其后的20多年中,唐·麦库宁报道了越南、柬埔寨、中东战争、印度—巴基斯坦冲突和刚果、乍得、黎巴嫩、萨尔瓦多内战等十多场战争。他的照片常常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占据几个版面,先后获得华沙金奖,格拉纳达电视奖,两次英国艺术导演金奖……这位蜚声世界的战地摄影名家于1977年加入英国皇家摄影协会,终于堂而皇之地步入了“上流社会”的艺术殿堂。 

1984年他去萨尔瓦多采访内战,被炸断了一条手臂和两根肋骨。此后,唐·麦库宁的战地记者生涯似乎到了尽头。但是他仍然不失激情和冒险精神。1985年,年届半百之时,他还同两位朋友一起去爪哇探访一个濒临灭绝的原始食人部落。碰上那些食人生番时,他们乘的船不巧又坏了。赤身裸体、手持弓箭的部落居民将他们包围了一个多小时。在长期的战地摄影中,他早就领悟了什么是求生,什么是理解,也学会了将顽强与忍让相互融,并且他还逐渐悟出,不管是他人还是自己的生命,都应该受到同样的珍视。

1992年唐·麦库宁出版自传体画册《不合理的行为》。该书封面就是他本人身穿战地记者服装、头戴钢盔、手握相机的形象,像一名士兵一样警惕的注视着战祸频繁的世界。

2011年10月位于英国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举办了一场英国著名战地摄影师唐·麦库宁的作品展,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这位摄影师的非凡成就。现年76岁的麦库宁被公认为是历史上最杰出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这么多年的战地摄影生涯中,唐.麦库宁的足迹遍布塞浦路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越南、爱尔兰和黎巴嫩等世界各地。甚至曾无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并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了战争带来的残酷与暴力。唐·麦库宁说,虽然这些与战争有关的照片成就了他,但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他的生活。每当看到自己拍摄的这些照片时,他的内心都无法宁静。唐.麦库宁说,为了彻底忘记过去,他转而拍摄一些山水田园风格的照片,致力于呼吁和平。

职业经历

1968年他转到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担任海外特派员的摄影记者。

1984年与并购泰晤士报系的媒体大亨梅铎起冲突离职,他的战地摄影采访几乎涵盖了二战后主要的军事冲突,从六日战争到以巴冲突,从比夫拉独立战争到越战,从柬埔寨到萨尔瓦多,从乌干达到北爱尔兰,他拍摄了冲突中最著名的几幅作品,这些作品俨然已成世纪经典:“被炮击吓傻了的美国大兵、骨瘦如柴的白化症非洲战争孤儿、向北爱尔兰老百姓冲锋的英国军队、在巴勒斯坦少女尸体前弹奏曼陀林的基督教民兵……”“战火与受伤没让他流泪,目睹同事尼克.托马林死在戈兰高地、东巴基斯坦那个死在救护站的母亲、乃至于妻子的病逝,都让他悲痛饮泣,尤其是他描写妻子因自己的外遇而饮憾去世的经过,让人忍不住跟着他哽咽落泪。”他第一件战地摄影差事是到地中海的塞浦路斯采访种族冲突,看到无辜百姓莫名地倒在血泊中,他从那个新婚妻子的泪水领悟战争的本质:政客野心残害士兵与百姓。那套照片为他赢得1964年的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的奖金,这笔奖金让他辛劳半辈子的母亲和美丽的妻子搬离了贫民区。1968年,他的相机帮他挡了一颗子弹。战争中,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面临的状况是很不一样的,相对来说文字记者可以待在比较安全的后方,藉由访谈写出报导文章;摄影记者不行,为了拍出军队前进场面,得必须和士兵跑在一起,甚至跑在前面,所以摄影记者和军队的关系非常密切,麦库宁提到他有官阶、有佩枪,他跟着军人们一起吃一起前进。当士兵开枪时,他也站在开枪的那一边,纵使对他来说我无所谓敌。

摄影心得

唐·麦库宁在摄影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特色。他曾说:“暗房不光可以冲洗胶卷和照片,也是寻找自己、跟自己对话的地方。我尊敬底片,我相信这样才能得到我四周自然力的尊敬。”“我们不能向摄影女神要求太多,一年一张好照片──也许一辈子只有一张,要知道节制。”或许是职业训练的关系,唐.麦库宁的观察很细腻,用几近白描 的文字叙述出战争景象:他跟着士兵一起跳下直升机,一起跑过追射的子弹;眼前一个个闪过的伤者,双手捂着的伤口仍在冒血,甚至捂不住伤口;或是,他走进一个安静的、刚被轰炸完的村落,因为背着相机,伤民指引他走向尸体,他写着自己在家属注视下,严肃的完成工作。所以他不能再说服自己只是客观的记录者,某种程度上。当他拍过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不停的看着一个接一个的死亡,原本单纯做为一个摄影记者的职业以及工作获得的自信成就,到头来,他该如何看待?

1.你会说这是迷信,但是我相信,只要稍不留意,照片就会给我开个玩笑。

2.我在成长中记录了人类的无知,贫穷与偏见,这也是我人生的重大职责。即便我记录着,他们也不会消失,我只有不断地记录着。

3.我曾深深的怀疑上帝的存在,然而在我一次次目睹那些残忍与丑陋之后,我双腿跪地,心里默念:“上帝啊,请带我离开这样的世界”。

4.我总是用心去拍照,而不只是用我的双眼。只有这样,别人才会用心去欣赏我的作品。

5. 我曾被操纵,但我也操纵过别人:我用相机去记录那些人的痛苦与苦难。可我感到无比惭愧:我惭愧我不曾有过宗教信仰,我惭愧我在他们受苦难的时候只是拍完照就走开却还劝着自己说:“不,不是我杀了他们”。最后我疲倦了这样的自己,为了惩罚我自己,我愿拍摄大自然。

6. 我为什么要摄影?

他答道:恰当的时刻到恰当的地方。我有一种禀赋,能在恰当的时刻到恰当的地方或者至少在恰当的地方,耐心等待恰当一刻的到来。几天前,我到西部海岸拍海景。我坐在海边,望着云彩,一边想像我期望的变幻。两个小时以后,云彩的形状竟然与我想象的一模一样,于是我拍了照片、回家、上天指明一人生路。

“我尊敬底片,我相信这样才能得到我四周自然力的尊敬。你会说,这是迷信。但是我相信,只要稍不留意,照片就会给我开个玩笑。放入相机的每一个胶卷,都有这个危险。相片就在那里,谁都能得到,但它不属于任何人。我尊敬它就像尊敬大海:因为它比我大得太多了。”凡是从事过黑白摄影的摄影者都深知:黑白摄影的奇妙和乐趣主要源自于暗房。黑白胶片冲洗是黑白暗房技术的首要环节,它对最终影像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冲洗时,我们必须遵从一定的步骤和规律,并进行必要的技术控制,才有可能获得一张完美的底片。

非洲我们不能向摄影女神要求太多,一年一张好照片──也许一辈子只有一张,要知道节制。通常你避免这种方式,因为你觉得这种安排的习惯会使你失去了距离,这距离对你是非常重要的。——唐·麦库宁  

他在贝鲁特造访一所精神病院时,整个医院正在遭受猛烈的炮击,镜头前的一位年纪大而庄重的病人彷佛在质问着整个的人类文明:怎会发生这种事?那些精神正常的人都失去良心了吗?

开始,他认为:当被你拍照的人快饿死时,你想有英雄主义是不可能的。我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赋予那些饱尝灾难的人最多的尊严,因为我的工作是唤起有能力协助的人的良心。可是若干年后,同样的面对战争,他却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都受天真的信念之害,以为光凭正直就能理直气壮地处身任何情景,但如果你是站在垂死者面前,你还需要更多东西。如果你帮不上忙,你便不该在那里。 

代表作品

《非洲难民》

唐·麦库宁作品非洲难民

在贝鲁特,麦库宁被关进黑屋,受到要割开他咽喉的威胁;在乌干达,他遭到独裁者阿明手下卫兵的拷打;在金边,他被迫击炮弹片击伤;在萨尔瓦多,他从屋顶摔下险些丧命;苏军入侵阿富汗时,麦库宁是首批奔赴战地的记者中的一员,他装扮成阿富汗人,足足走了200 多公里崎岖山路。1970年,尼日利亚东部地区爆发分离主义者与政府军的一场战争。麦库宁对当地儿童因饥饿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悲惨景象感到震惊。”在金边,麦库宁的尼康相机曾经救了他一命。当他有一次随政府军巡逻队采访时,在一片宽阔的稻田里突然遭遇游击队伏击,生死之际他还惦着自己的相机。他后来回忆说:“我卧倒在地,爬行了约200 英尺到了稻田边上。当我站起来跑完最后一段路时,犹如做了一场恶梦,双脚沉重。我左闪右闪地向前奔跑,迫击炮弹在我四周开花,尘土腾空扬起。我快到营地时,人已精疲力竭。我检查我的摄影器材,发现尼康相机上有一个被子弹击中的痕迹,我想:‘好家伙,你又立了一功。

1980年,麦库宁离开他为之工作了18年的报纸,成为一名自由摄影记者,继续活跃在各个战场上。由于麦库宁几乎从来不用相机表现战争中的所谓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而集中揭示战争造成的创伤和遗祸,因此当1982 年英国出兵马尔维纳斯群岛时,英国国防部以舰艇上船舱不够为借口多次拒绝他加入随军记者团的申请。他气愤地指出,英国特混舰队带了300万块糖。“暗房不光是冲洗胶卷和照片的地方,也是我寻找自己、跟自己对话的地方。我尊敬底片,我相信这样才能得到我四周自然力的尊敬。你会说,这是迷信。但是我相信,只要稍不留意,照片就会给我开个玩笑。放入相机的每一个胶卷,都有这个危险。相片就在那里,谁都能得到,但它不属于任何人。我尊敬它就像尊敬大海:因为它比我大得太多了。”

“假如我不拍照,我只能成为迷失的灵魂。照片让我认同自己是个人。”

“我们不能向摄影女神要求太多,一年一张好照片──也许一辈子只有一张,要知道节制。

“和平的日子不容易。我以前习惯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一年经历四、五个战争。对我来说,正常生活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事。”

作品及荣誉

著有《毁灭的事业》、《归乡》、《巴勒斯坦人》、《黑暗之心》、《开阔的天空》、《与鬼魂共枕》、《印度》、《唐·麦库林》、《唐·麦库林在非洲》、《与丁伯白合着》。

纪录

《不合理的行为》这本书与众不同之处是──它并非小说,而是真实的纪录。

荣誉

 唐·麦库宁获得许多殊荣与奖项,包括不列颠帝国勋章(CBE,首位获颁此勋章的摄影师)。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主要的美术馆列为馆藏。其作品记录了残酷的战争和暴力,发表在世界一流的杂志上,获得过“华沙摄影金牌奖”、“世界新闻摄影家奖”等许多奖项,成为战争摄影中的著名摄影家。[1]

特质

麦库宁本人在战争中成长的,是靠自学成才的。他是在二战时期伦敦的贫民区长大的。

后记

他以无可比拟的作品记录了过去半个世纪来人类的暴力之路。麦库宁保持了坚定与坚强,但这些风景作品也背负了战争画面的伤疤。

作品展示

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4 10:42 , Processed in 0.10557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