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摄影记者翁洹在2011年度参与了日本地震、利比亚战争、埃及动乱等一系列国际重大新闻报道,表现出色,《中国摄影家》杂志给他做专题,约我写一篇评论文章。对于自己的记者,当然不吝赞美之辞;但同时,我也有一种忧虑。这种忧虑,由来已久,源于我所接触到的众多年轻的、有想法、有资质也有问题、有迷茫、有焦虑的摄影记者们。 优秀的摄影记者,苛刻地说,只是某一个媒体最合乎标准和要求的产品生产者,一旦他离开了这个媒体,离开了他为之适应并塑造了他的评价体系,他会突然发现,他似乎从来没有搞清楚过:摄影是什么? 媒体视觉大跃进的年代,一方面大众传播放大了摄影记者的表现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在摧残和消磨他们的自信和自觉。摄影记者如何使得自己不沦为博取眼球的工具?如何能像一个真正的摄影师那样坚守本质保持立场?这其间,或许有一条并不平坦的道路要走。 从摄影记者到摄影师 李楠 将翁洹评为《南方周末》2011年度记者之一是有理由的,理由就存在于那些刊登在南方周末版面上的图片,以及这些散落在见报图片之外的影像里。拥有600万知识型读者的《南方周末》聚集了可能是全中国在新闻专业主义上最孜孜以求、并乐此不疲的媒体人,因此,这样一份荣誉,虽然因摄影而来,其意义,却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摄影——这意味着从业十年的翁洹终于从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成长为一名拥有个人鲜明风格,并能以这种具备个人风格的影像完整、独立、持续表达自己观点的摄影师。 这很容易吗?决不。不然翁洹也不会行走十年才抵达这个目标,更重要的是,抵达斯地决不等于摘取锦标,而是预示一段更为艰苦的行程的开始。优秀的摄影记者,苛刻地说,只是某一个媒体最合乎标准和要求的产品生产者,他那貌似的“风格”,不是他个人的,而是他所在的媒体的;他可能会是一名广受好评,让领导特别放心的好员工,但未必能有与别的好员工区别开来的个性价值;更令人纠结的是,一旦他离开了这个媒体,离开了他为之适应并塑造了他的评价体系,他会突然发现,他似乎从来没有搞清楚过:摄影是什么?而真正的摄影师,却能以个人的力量告知和影响这个媒体:摄影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那四条边框之内的一切是值得尊重的?甚至,是配得上赢得尊敬的? 我很庆幸翁洹虽然一直做记者,且经历了三家气质迥异的报社,但并未因此一步步把自己铸造为“万能零配件”。因为他爱运动、英语棒、心理素质奇佳,又长了一张颇有异域风情的脸,所以报社一有急重险难的活儿总爱使唤他。因而,30来岁的翁洹得以游走世界,穿越时空,去了许多人一辈子也去不了的地方,在一年里就能经历许多人一辈子也经历不到的事情。他的影像总有一种开放的视野和奔涌的气息,准确地捕捉到事件纷纭的进程中漫不经心却又切中核心的画面。2011年,他从利比亚发回的影像无疑是前往此地采访的中国摄影记者里最出彩的。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影像控制力和职业素养固然是多年磨砺的结果,现场的即时判断和反应能力则是全面的考验;最重要的是,考验一个记者面对事实最基本的立场。 在媒体视觉大跃进的年代,图片一方面加强了传播的效果和力度,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大众对于事物深度思考的能力;而在此中隐藏着更为重要、但一直不被重视的问题是:对于作为“人”的摄影记者的影响——一方面大众传播放大了摄影记者的表现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在摧残和消磨他们的自信和自觉。摄影记者愿意成为无坚不摧的媒体工具吗?摄影记者如何使得自己不沦为工具的同时,也力争使自己的图片不至于沦为博取眼球的工具?摄影记者如何能像一个真正的摄影师那样保持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如何能在波涛汹涌、“图不惊人死不休”的影像海啸里平静地呈现关乎这个世界和人的基本常识?又如何能坚守摄影最本质的底线而不以此作为自己向物质与虚名讨价还价的条件? 在从一个新闻现场赶往另一个新闻现场的途中,其实没有给人太多思量的时间。但是,我仍然是希望和新闻一起在路上的翁洹们能够再慢一些,再从容一些,因为,那样的影像更能显示经受了考验的力量。 又:这是3月初写的文字,因为杂志周期要提前。在此补充一段: 日前与一些同行朋友交流到“摄影工作坊”的话题,参加工作坊的学员大部分是摄影记者。我自己曾于去年担任过“三人行”山东临沂摄影工作坊的教师,很高兴的是当时参加的一位学员前几天告诉我,工作坊对他有着持续性的影响,他会时常想起在工作坊中得到的一些方法和思路——而我此前担心的是:工作坊结束回到原单位,过不了多久,一切还照旧。此其一。 其二,“徐肖冰”全国青年摄影师工作坊刚刚结束,浙江摄影出版社资深编辑郑幼幼认为这种形式应该大力推广,我赞同工作坊是一种很棒的形式,它在短时间内通过有针对性的密集型教学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来帮助摄影师明确自己的优势与问题,从而实现突破。我力主好好去做,但不轻言推广。因为对其模式的大面积地复制,倒不如认真地对其内核理念因地制宜。因为,工作坊决不等于普及培训班,否则,主张释放个体价值的工作坊又变成和媒体一样的“复印机”,对于摄影记者而言,可能是从一种机械化笼罩之下到了另外一种。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21 , Processed in 0.07116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