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活质感的影像 朱炯 也许这是个低级的提问:“日常生活在哪里?”我觉得高级的回答可以是:“它在日复一日、流水帐一般的日子里!”维持个体生命延续的、重复性的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内容,同时也赋予了生活的实质――“日常性”。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可拍照的手机(也许有人喜欢用纯粹的相机)不离手。但是,关于日常生活的影像,不一定能挤进有限的存储卡里。本来柴米油盐就不在多数年轻人的视野之内,渴望明确未来的方向而又无从面对混沌现实的内心,常常焦虑地寻找世界的奇异景象,要去拍摄没见过的景和物。也许他们因此而旅行,带着相机走向远方。而即便是在自己熟悉的生活里,我也常常看到正在拍摄的相机、手机镜头,总是要创造被切割出的迷离光影或者寻求斩断与现实关联的影像碎片。有不少人在尽量回避“日常生活”,因为他找不到按下快门的理由,找不到美的理由,也没有可供娱乐的噱头。因此,关于日常生活的影像出现了缺失的危机。 当一个人爱上了摄影,难免会在心中装上一串摄影史上的经典影像,成为他爱摄影的理由。比如布勒松拍摄的抱着酒瓶子、从街角得意地走过来的男孩子,比如克莱因拍摄的用手枪暴力地指着镜头的男孩子,比如南戈丁镜头下不加掩饰的男男女女,比如马丁帕尔给我们呈现的超市疯狂购物的场景,还比如吕楠在21世纪给我们看的西藏农民的传统农耕日子,还比如川内伦子蓝色情绪的物品细节,等等。这些或令人温暖,或令人惊恐,或令人迷惑,或令人清醒的影像,在摄影短暂的历程中代表了不同的影像语言、文化立场和审美价值取向,都取材于普通的生活,都是摄影师对日常最真切的感受,并用影像将生活的质感逼真而深刻地表现了出来。哪怕你只迷恋这些风格迥异的照片中的一类,你一定是被照片中传递出的情绪所俘虏,那么可能你也渴望自己能用相机进行如此有力地观察及情感表达。 关注我们自己的生活吧,做一个睁着眼睛的在场者,敏感自己的生活场,创造有时代气息、有生活质感的影像。 如果你生活在城市里,你的镜头不可回避城市面容的变化,街道、社区以及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这些纷杂的现象都时刻述说着这个时代社会发展的复杂进程。四季的更替与时装时尚的流行,社会各阶层人的面孔、身体语言和他们所处的室内外空间,交互编织成你所处的特定地域的影像气质。我们看到广东摄影师安哥拍摄的“邓小平时代”南方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人的生活面貌,我们看到胡扬拍摄的“上海人家”的房间、装饰和人的状态,我们看到王文澜镜头下北京的自行车、街头小巷的百姓众生态,还有胡武功等陕西群体关于西安“四方城”的上世纪末写真。 如果你住在乡村,或者你住在山里,时代的风一定在到达城市的同时到达了你的生活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乡野,手机、电视甚至网络也已扎根,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在日复一日的孤独生活中沉默地等待家人团聚。我们难以忘记姜健的农民“主人”们的面孔和他们房间、厅堂墙壁上的丰富贴图。 如果你去旅行了,无论走多远,都不会真的找到世外桃源。藏族、维乌尔族、蒙古族、侗族、苗族、白族、布衣族,无论哪个民族,喇嘛、和尚、阿訇,无论哪个领域的宗教人士,他们都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都和你一样用手机拍照,看电视。旅行的真正收获,应该是敏锐地观察到了你所不熟悉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群体的真实状态,要带着相机去收集异族他乡人的生活质感,而不为简单地、被娱乐化的新民俗虚空外表浪费存储空间。 日常生活,是人在社会空间中生存的常规性行为的总和。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大小不一,体现了社会的不同阶层。生活和工作与衣、食、住、行相伴,生活是琐碎而往复的,但人与人之间时刻发生着关系,产生出事件,又决不雷同。社会深层的矛盾与冲突,时代的特质,都如同沙尘暴的日子,我们看得见,却触摸不到。拍摄日常生活的影像,体现的是生活质感,是有时代气息的、有人的气息的影像。 人是生活的核心,在某种程度上,人的情感在日常中比在极至事件中体现得更深刻、更真挚。亲情、爱情、友情,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情感,当时间从手指缝间流过,情感却在生活中沉淀得越来越厚重。用相机去挖掘出这些沉淀的黄金片断,用影像来表现人性的美。脱颖自真实、粗糙、鲜活的日常生活的人性美,才会有生命力,有感染力。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23:31 , Processed in 0.06981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