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伊斯曼·柯达宣布破产,同时,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一跃成为公共的商业公司,身价100亿美元。接下来的4月,Facebook拿出了部分资金收购了Instagram,从而通过APP程序的拓展使网络分享更为快捷便利。 尽管这样的推断还不是很明确:社交媒介已经彻底压倒了单一的传统媒介,或者至少胜过了我们所熟知的摄影媒体的传播? 那么,什么是共享网站图像数字化的社会性质?这一切的变化所带来的前景是否已经明朗? 也许如今人人都承认,摄影已经是一种交易媒介,如同它的纪实的模式。凭借数码技术的抓拍和传播的力量,摄影在全球的功能就在其当下性,而非仅仅局限于保留一段历史。这样一种类型的摄影主要意味着传播的力量,影像瞬间高速传送,然而朝生暮死,很少被打印出来作为一种物质形态的留存。当年罗兰·巴特所留下的至理名言“曾经存在过”(that-has-been),可以改成“正在发生着什么”(what-is-going-on)——分享当下的存在,刻不容缓。 也就是说:大量的摄影图像第一时间被上传到社交媒体的网站,要想鉴别其良莠是非常困难的。Facebook曾经报告说,平均每一天有3亿的图像上传,也就意味着如今他们已经承载着超过1400亿幅图像。其图像的数量是仅次于它的另一个储存空间Flickr的46倍。Flickr建立于2004年的温哥华,每一分钟获得4500幅新的图像,也就是说每天接近6.5百万,主要源于个人的电子相册,当然白宫也在上面放置官方的图片。面对这样的统计数据,你如何评价当代摄影的实践?(下图为自拍选集) 于是,一位德国艺术家乔奇姆·斯切米德(Joachim Schmid)一天花费六个小时从Flickr上研究和攫取这些图像,用作他的书的插图,题为《其他人的摄影》。他的理由是:“我只是做你未曾做过的事情。”尽管他这样一种未经授权出版Flickr图片的做法会引来不同的争议,但是却从鉴别和收藏世界艺术的角度拓宽了影像传播的视野,并且在他的网站上陈述了其中的理由。(下图为乳沟选集) 从2008年到2011年之间,他做成了96本系列的书籍,探索的是当代日常生活中业余摄影者的创作。每一本书都聚焦一种特殊的摄影事件或者摄影观念,通过组合揭示当代摄影大众流行趋向。这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走向,事实上是无以穷尽的,也可以是随时中断的。收集的主题没有系统性,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多元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揭示当代摄影的混沌状态。 比如有这样一本书,斯切米德首先收集了大约一万张“咖喱香肠”的图像,这是他柏林家乡的一种速食品,消费量巨大。到过柏林的人似乎都想尝一尝,和朋友分享其体验。也许,做成画册,就成为全球食品消费体系的一个缩影。当然,他最终的选择是挑剔的,甚至具有反讽的意味。 通过他的收集,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一个对快照审美的模拟空间,带有数码的痕迹,构成了艺术史的通道。比如,Flickr上频繁出现的自拍像,也是数码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斯切米德的书中也因此暗示,更为年轻的、不到30岁的摄影者更喜欢自拍,女性也多于男性。他也发现,日本自拍的流行程度远远多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其中一个原因,也许他在德国收集图像的时候,日本年轻人正好在大量上传,而美国人上传的时候,他已经睡觉了)。而在韩国,这样的自拍有一个特殊的词汇selca (self-camera),他们更喜欢选择特殊的角度面对自己的脸自拍,眼睛更大,鼻梁更高,脸却更小。你可以在斯切米德的书中看到这背后更多的文化现象,包括自拍的必然趋势而非简单的自恋。 斯切米德的实验价值在于:不仅仅呈现了当代摄影,同时还找到了介入当代摄影的途径;不仅仅是对如此数量的重复发出惊叹,同时还看到了政治经济等等社会的差异。(下图为另一种自拍选集)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16 , Processed in 0.07826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