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建国
5月6日,在兵团第三师四十六团五连至二连7公里的道路上,笔者看到马路两边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植被,犹如两条“绿色绸带”铺在道路两边。在那些叫不上名字的植被下面,依稀可以看到细沙和黑色的滴管带。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壮美的戈壁风情在四十六团人的记忆里并无痕迹。以前,这里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沙暴来时飞沙走石,离沙漠近的连队连做饭都成问题,揭开锅就是半锅沙子。同行的政工办主任霍静介绍说,这段路属于荒漠区,过去每到刮风季节,公路都会被流动的沙丘掩埋,5米开外看不清人影,致使车辆无法行驶。
追求绿色梦想的历史足迹
打开四十六团史志,我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建场(四十六团的前身叫前进四场)初期,辖区内只有零星生长的胡杨、红柳、甘草、芦苇等植被。在垦荒的过程中,老一代军垦战士非常注重植树造林工作,在渠系边上插上柳树,在条田周围建造防护林。1968年,造林面积达到了250亩,到1976年营造的人工林就有800亩,其中防护林600亩,果园200亩,场内的环境气候才稍稍得到了一些改善。
1976年至80年代,每年造林建园100到300亩。90年代,四十六团人更加注重植树造林工作,并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力度。1996年到1998年,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掀起了植树造林的新高潮。他们讲植树造林与开垦荒地同步进行,做到开垦一块绿化配置一块、开垦一片林网化一片配套一片,积累了植树造林、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当时,兵团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兵团林业局、农三师林业局给与了充分肯定,至此四十六团的植树造林工作跨入了全师和兵团先进行列。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从1990年到1999年,这个团完成植树造林2107亩,其中1998年造林52条,36公里,共378亩,当年被兵团验收为农田林网化达标单位。1996年至2000年,连续五年该团都被农三师评为植树造林绿化先进单位,2000年,还被自治区授予“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追求绿色梦想的接力棒
受老一辈军垦人的影响,如今的四十六团人依然战斗在植树造林的第一线。
为了让沙漠披绿,2008年,这个团投资300多万元启动了3000亩的宜林荒地造林工程项目,宜林荒地造林灌溉均采用滴灌,经过五年的艰苦种植。如今,这7公里的路段两旁飘起了“绿色绸带”。四年前,四十六团人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上修建起的防护林,今日会变成了一条宛若漂浮在金色沙漠上的绿色绸带。
如今,昔日的漫漫黄沙已不复存在。每到植树季节,职工都要忙着给种植的红柳及其他植被浇水,林业站的技术员现场指导和督促。同时,还要仔细查看各种植被,看看有没有病虫害,查看一下细沙是否将滴灌带堵塞……
四十六团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东进十公里便是沙漠腹地,经常遭受沙漠侵害,风沙、干旱、盐碱、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危害极其严重。林业站副站长金红伟说,往年五至七月,沙暴横行,肆虐农田,危害农业生态,给团场造成多则千万、少则数十万的经济损失。所以,当地职工群众对绿色屏障的渴望胜过一切。
五连至二连7公里的道路两边的3000亩宜林荒地位于团部东南部荒漠区,地貌为多垄沙地,多分布在半固定、流动沙丘上。为保证林木成活,宜林荒地造林灌溉均采用滴灌,滴灌带主管长1.2千米,支管长3.5千米,毛管长175千米,采用水泵抽水。为了让沙漠披上绿装,四十六团人个个卯足了劲。笔者脑海里一直浮现出一幅画面——上千人来到沙漠,你挖沟、我栽树、你架管、我扛泵,忙得不亦乐乎。
但正在大家对沙漠能变绿满怀希望时,很快又被无情的狂风打碎了。2009年7月的一天,一场大风袭来。刚刚铺设好的管道被吹得七凌八落,刚刚栽种的红柳被吹到了公路上,四处散落着管道和东倒西歪、奄奄一息的苗圃。大家几个月的忙碌转眼化为乌有。林业站十几名职工冒着风沙赶到现场,开始抢救苗圃,可是这边刚埋那边又刮了起来。职工李细芳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流出了辛酸的泪水,叹着气呐呐地说:“不干了,这沙漠上种树的事就干不成……”这时原林业站站长蒲永信心十足地说:“大家不要气馁,风刮了我们再种!”就这样在全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很快风沙育林现场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的场面。
亲身体会到种树的辛苦后,大家对防护林的一草一木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都说植树是三分栽七分管,但我在这里是一分栽九分管。如果栽上树不管护一定栽不活。”职工何繁在沙漠里管护的180亩防护林成活率不足40%,辛苦一年只拿回了一万多元的工资。可他不但没有气馁,然而继续坚持了下去。他说:“草木是有生命的,要让它们在沙漠中存活,一定要尽心。”慢慢地,何繁种植的树成活率从40%渐渐提高到了88%。现在,团部街道的树还挂了“营养液”。
沙里淘金好致富
沙漠不但可以防治,还可以开发利用。四十六团坚持走治沙与治穷相结合的道路,充分利用沙区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从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
金红伟说,防护林植树种的大多是红柳,前期工程栽种红柳17万株,全部接种了大芸。种植后产生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今四十六团的大芸已经小有名气,产品供不应求。
如今的四十六团到处都是绿意葱葱,高高的白杨树像英武挺拔的士兵,硕果累累的红枣像一个个元宝,雪白的棉花像浪花。团部、街道、职工房前屋后,到处都撒发着沁入心肺的草香和果香。
目前,四十六团有经济林3.8万亩,人造防护林1万亩,经济林、生态防护林和天然植被面积达1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原先的不足10%到现在的22.9%,人均绿化面积25亩,连队绿化率都达到了100%,8个连队的公共绿地面积达30%以上。
如今,四十六团通过争取兵团防护林示范团场项目,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热潮。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11-13 03:24 , Processed in 0.0206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