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广西实习,带队老师三人,除了我和周明,主要承担日常琐碎管理工作的就是年轻的教师戴菲。这些年来他很努力,凭借高质量的摄影论文和创作实践,一年间就加入了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我邀请他这次也拿一些照片出来晒晒,结果,他给了我好几个小专题,这里先选择两个听听大家的意见——
下面就是他给我来信中的一些阐述:
这两年我的基本工作状态是处在案头工作,主要是收集和整理各种摄影资料,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所以拍摄就无限期地被拖延了下来,虽然我不时在脑中闪现出各种很好的想法,但是都无法一一的实现。每年一次的出行,对于我来说,既是放松,又是一次极好的实战机会。
(下面一组题为“作为他者的观光客”——)
记得上次我也和您说过,这几年的出行,无意中自己的图片倾向于了一种风格,即是结合了马格南这样规整的图形结构方式,同时希望在图片里富于自己一定的观察、情感和意义。虽然我也非常热爱随意而散性的拍摄方式,但是渐渐地这种风格好像和自己的性格不相配。对于我来说,追求某种完美和极致,有时候是我性格中既定的成分。因此,我也按着自己的心灵去发展出了目前所见的这些照片。 就是说在拍摄上讲究一定的瞬间和构图,用来训练自己第一眼和即刻反应的能力;同时希望自己在照片内部建立起某种特定的情绪。这个情绪本来在去年的照片中定位在消费社会中,人对旅行的一种消费,继而出现的一种表象化的消费情绪。这种消费是人们寄托于用金钱购买经验、时间,却无能为力地出现了疲惫、失落以至失望的情绪。这和我们本初渴望旅行的意义已经背道而驰。我觉得在精神世界中,我想追求的想法和马丁帕尔对于英国社会消费膨胀的批判、当代摄影家对于物质与人的精神世界的空虚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这种情绪在今年的图片中好像没有展现出来,我回来后,思考了一下,这大概和整个旅行的环境有关。我们去的那些地方没有像去年成熟的旅游区那样,被物质、欲望、快速消费所替代。所以在图片里,我觉得那些乡民仍然具有着和善的野性、温良的拘谨以及闲适的轻快,他们与其说是一场集体狂欢,不如说是一次心底原始记忆的归拢。这也是我着力记录下来的原因。 其他的图片,您可以从文件夹上的名字就能一目了然。如果说这些里最好成系统的,我个人感觉应该是火车上的那组。同样,那些车厢里的人也显出的是这个世界共有的城市病,他们的身上有着一股孤独感,这和这个世界中人的总体生命感是相连的。我们没有了关于生命温暖的记忆,一直用外在的忙碌来填补自己心灵的失落。当你真正静下来的时候,生命的孤独就随之而生了。
(下面这组就是“火车上的旅客——by富士的x10)
自己在看别人图片的时候,可以指手画脚。但是在看自己的时候,我觉得就陷入了某种困境,虽然我已经一一挑选了一下,但还是请您再过目,如果必要可以重新打乱和编辑。 这大概就是我这次广西出行照片的一些心得,写下来和您交流一下,希望得到您的指正。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13 , Processed in 0.22595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