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六一”,又是一年儿童节。在大多数人心里,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不同时代的人,经历过不同的“六一”儿童节,然而,那份童真、那份快乐却没有差别。“六一”儿童节,无忌带您一起回顾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不同时期的“六一”儿童节,感受不同时代的欢乐童年。 50年代生:共和国的同龄人,过革命化的儿童节。 电影《祖国的花朵》(画外音:一颗红心两只手,世世代代跟党走) 五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第一代,他们中的很多人,被称为“共和国的同龄人”。1955年的一部著名儿童题材影片《祖国的花朵》,赋予了红色年代的儿童们“花朵”的专称。而电影中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更是传唱至今。“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涌现了一批传唱至今的儿童歌曲。比如,“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人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1957年)。又如,“月亮在白莲花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1958年)。这些歌曲既承载了革命传统主义教育的内容,也用优美的旋律拨动了新中国第一代少年儿童善良纯洁的心灵。当然,也有更加简单直接的革命歌谣,“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 专吃杜鲁门”,就是当时脍炙人口的童谣。 1950年六一儿童节,毛主席接受少年儿童献花 在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的记忆中,他们的儿童节基本是这样度过的:戴着红领巾,自己组织活动,那时候,小学校的大喇叭里,总是放着一首让人记忆一辈子的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50多岁的石尚武说:“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同学几个商量,过一个革命化的“六一”。半夜三更紧急集合,去松花江边进行“战斗演习”。班主任老师也赞同我们的这个“行动”,并将“行动”升级为全班性活动,为防止意外,她还请了体育老师来协助我们。“六一”终于到了,这一天我几乎没有合眼,凌晨4点,就悄悄收拾停当走出了房门。半小时以后,全班都集合了,老师也到了,还有专程来压阵的体育老师。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口令,向松花江边进发。寂静的街道上,回荡着我们的歌声和脚步声。”如今的孩子们也有和爷爷奶奶们相同的“活动项目”,但是两者的态度截然相反,孩子们对这种活动深恶痛绝,一哭二闹,死活不去,更有甚至装病请假,这个活动现在有个霸气侧漏的名字:军训拉练。走两步,有病走两步。 1960年周恩来和首都儿童欢度“六一”儿童节。 在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眼里,六一就意味着:带红领巾、参加游园会,还有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崇高理想,让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万分羞愧。 五十年代杭州长生路小学学生 李凯:被评上三好学生,奖品是两本笔记本,我到现在还放着,那时侯拿来抄一些诗歌,都是一些英雄人物,自己还配上画。那时侯的孩子盼着过六一,常常为可以看一场电影、可以穿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激动得睡不着觉。 1959年周恩来、邓小平和蔡畅在人民大会堂庆祝“六一”儿童节。 五十年代杭州桐庐印渚小学学生王立高:那时侯条件限制,小朋友旧的衣服洗干净了,穿得清爽一点,一个晚上就高兴死了。 那个年代孩子们玩的很多游戏,如今也只能在回忆中找到了。 杭州市民李承德:打弹子、还有铁圈、拍皮球。 1951年6月1日,帝都儿童庆祝六·一儿童节劳动人民文化宫游园大会。这是园内游戏之一:“钓木瓶”。 五十年代杭州桐庐印渚小学学生 王立高:拍皮球比赛,那可高兴了,六一儿童节拍皮球了,大家每天早上去练,一个皮球,大家抢着拍。 杭州市民李承德:大家都感觉那个时候,天很蓝很蓝,空气很新鲜,我们那个时候是无忧无愁的。 60年代生———简单的礼物让人感动 造型:白布衬衣、蓝裤子、红领巾 游戏:掷沙包、弹弓、跳格子、撞拐 礼物:爆米花、钢笔(算贵重的) 歌曲:《一分钱》、《娃哈哈》、《让我们荡起双桨》 这一代人的童年在上世纪70年代。这是一个“玩具不多,但游戏丰富”的年代,弹玻璃球、跳格子、跳皮筋、推铁环等等,说起这些游戏,很多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都不会陌生,因为这些游戏陪伴着他们成长,给了他们很多乐趣和美好的回忆。 上世纪70年代庆祝六一儿童节的老照片。 当时,孩子们手里的玩具大多都是自己或家长给做的。那时,如果哪个孩子有一个铁圈,用一个铁丝弯钩推着满街‘疯’跑,会引来无数孩子羡慕的目光。儿童节到了,家长对孩子们的唯一犒劳就是让孩子拿点家里的包米,到楼下去崩爆米花。崩爆米花的人特别受孩子的欢迎,他一只手摇着黑糊糊的铁炉,一边逗着围了一大圈的孩子,然后在黑糊糊的铁炉里放上一小包白色晶体,后来知道那是糖精,神奇得不得了。 推铁圈 孩子们制作航模。重庆美术公司供图 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经济条件决定了大多60后在儿童时代就要分担家庭重担。就像一位网友说的:“儿童节也没什么特别的,一本小人书就是很贵重的礼物了。有一年儿童节,父亲到文具店给我买了一本小人书,同学们都羡慕得不得了。” 1973年6月6日北京1万多名少年儿童和在京外国专家、朋友的子女,1973年6月1日在北京景山公园的北京市少年宫一起欢度“六·一”国际儿童节。图为,外国小朋友在联欢会上做游戏。 在70年代度过童年生活的孩子,样板戏是他们的流行音乐,《红灯记》就是他们的《吸血鬼日记》、《沙家浜》就是他们的周杰伦,《智取威虎山》就是他们的林肯公园乐队。从1970年开始,文革期间一度沉寂的“小人书”,再次形成了出版高潮,成了孩子们的精神食粮。但在80年代以前,小人书的内容基本上离不开革命的主题,如《鸡毛信》、《小骑手》、《赤胆忠心》等。 最畅销的小人书之一,前几年掀起了一阵收藏热。 女孩们在跳橡皮筋 当时的物质依旧贫乏,但孩子们的心情是快乐的。女孩跳橡皮筋、跳格格、踢毽子,男孩打弹子、拍画片、扔子弹壳……与人交往的游戏,与大自然玩耍的游戏,是70年代末与80年代中期以前,孩子们的娱乐主流。在街道上,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嬉戏的场景,他们背着军绿书包——这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饰品,好比今日的LV;骑着28加重的自行车,或者徒步滚着铁环,呼啸而去。若在乡镇间,还可以看到儿童笑嘻嘻地追赶拖拉机,跳上车斗,或者就吊在车尾,蹭搭便车。 这,便是我们父辈的童年…… 七十年代生人:我们走向新时代 造型:白的确良衬衫、蓝裤子、红领巾 游戏:捉迷藏、弹玻璃球、跳皮筋 礼物:电子表、小电子琴 歌曲:《小燕子》、《射雕英雄传》主题歌、《一休》、《蓝精灵》、《阿童木》 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上世纪80年代吹满祖国的大地,那时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70年代出生的人的童年,大多在这个时间段里。有一段时间,每到傍晚,各家各户的孩子都不再疯跑了,而是守在自己家的彩电前,等待着一个小英雄前来拯救世界,它就是“铁臂阿童木”,一个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经典。 铁臂阿童木 伴随改革开放长大的孩子,一点一滴地感受着时代的变化。“六一”已不仅是一个节日,而是一个时代的符号。 在这个年代,一到“六一”儿童节,大多数学校和幼儿园都会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组织孩子们开联欢会,能参与表演的孩子都会特别兴奋,老早就惦记着表演节目的事情,不厌其烦地跟父母说起排练的趣事…… 80年代初的儿童节表演 有网友回忆说:“儿童节那天,老师都会要求小朋友们穿上蓝裤子、白衬衫,到学校里来参加儿童节的活动。上午一般是学校的‘六一’联欢会,大家要到台上唱歌、跳舞、朗诵等等,全校每个班级都要准备一个节目。老师还为上台表演的小朋友搽胭脂、口红。那些爱美的女生在表演结束后,谁也不洗去脸上的妆,兴奋地到处跑,引得路人注目。在那个年代,老师们几乎会为孩子们筹划好所有的‘六一’活动,节目安排得满满的,每个孩子都要参加。” 幼儿园第老师和孩子们 上午学校集体活动,下午各班会自行安排活动。每个教室都被布置得花花绿绿的。这是老师和学生们的集体之作。隔天放学前,班主任都会带领手巧的女生用五颜六色的皱纹纸和蜡光纸做成小圈圈,用胶水粘成一长串。然后叫高个子的男生用课桌垫脚,挂在教室的各个角落。班级联欢的保留游戏往往是击鼓传花,还有贴鼻子、夹玻璃珠子。玩兴起了还会和临班搞擂台,跑到操场上跳大绳、丢沙包。孩子们一个个疯玩得像脱了缰的小兽。 花仙子 80后:洋快餐加艺术照,简单的汽水雪糕让人回味 造型:运动服、白色旅游鞋 玩具: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 礼物:洋娃娃、吃肯德基、拍儿童艺术照 歌曲:港台歌星的歌,如小虎队、张雨生的歌 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现在基本都参加了工作。这代孩子是幸运的一代,他们的童年基本上在90年代,亲身体验了许多新鲜事物。“六一”儿童节留给他们的记忆大多和新衣服、玩具、公园、餐厅和表演节目有关。
永久的经典:变形金刚 “六一”儿童节给80后留下的最深印象,莫过于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还有那简单的汽水雪糕。 1980年代:小模特 “小时候,我们没有IPAD,没有IPHONE,没有三国杀……但那个时候,我们反而更加开心,更加充实。”85后的@水果榴莲如今已经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虽然已身为人母,但是每年的儿童节,她仍然会和好友一起庆祝,也为自己的宝宝买上许多礼物。 说起自己的儿童节,她回忆:“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学校会组织汇演,穿白色球鞋,佩戴红领巾,黑色裤子,白色衬衣,心里的快乐都放在脸上。当天爸爸妈妈会去学校观看我的演出,并买了汽水和雪糕给我。好玩的是,老师将我们的脸涂上腮红,并在嘴唇上涂上唇彩,在额头上画了红点点(关于为什么要在脑袋上点红这个问题,曾经有人在网上广发英雄帖寻求帮助,结果一位网友从摄影的角度给出了神回复:为了对焦,续问:为什么大人不用呢,续答:大人脸大,小孩脸小。提问者评价:有道理),这样的照片我到现在还保留着。” 80年代儿童 @Zhang春笑则告诉记者:两毛钱的雪糕,玻璃瓶的汽水,木头箱子装的冰棍,是那一天最奢侈的零食。戴上白手套,举着队旗,喊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脸上满是自豪。还有《让我们荡起双浆》的大合唱,这就是80后快乐的六一节。 说说小编自己:小编忘记了自己表演过什么节目,也忘记了曾经看过什么节目,只记得在学校的操场上,一排一排坐在小板凳上,拿着一只老师发的奶油冰棍,我们小哥们儿之间的比赛项目就是,看谁吃的时间长,谁也不舍得大口咬,一点一点地舔,快要化了就用嘴吸一吸,直到现在还纳闷,怎么那个时候的冰棍这么好吃。 大雪糕,怀念吗?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8 03:40 , Processed in 0.01614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