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豪杰士,堂堂大丈夫。 高明天地胸全罗,四处传名真君子。 欲爱富,贪走金山路。 抵岸难登气满肚,越界无策奈谁何。 以上是1910到旧金山淘金的中国人所写的诗句,现存于华盛顿的美国历史国家博物馆内。 旧金山(San Francisco,亦译作圣弗朗西斯科、三藩市,1776年10月,西班牙人在加利福尼亚洲的西海岸建起圣方济各会传教站,早期的西班牙航海者便把这一带称为“圣弗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以纪念方济各会创始人圣弗朗西斯),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港口城市,位于太平洋和旧金山湾之间半岛的北端,为美国西部的文化和金融中心,也是华侨及华裔美人聚居的城市。1848年旧金山的一名木匠在Sacremento Valley推动水车的水流中发现黄金,引发全世界的淘金热。大量华人涌入,华人将这个淘金之地叫“金山”,为区别于澳大利亚新发现的金矿引起的淘金热,遂称旧金山。 这段历史还与上海的命运有关。上海的英文名是shanghai。19世纪因旧金山发现了金矿,需要大量的劳力,专门跑旧金山(San Francisco)到上海这条航线的远洋商船,在离开上海之前常常拐骗一些中国人到船上当劳工,而到了旧金山后又把他们卖掉。当时为了寻找生计,许多中国人透过中间人的安排,以实为卖身的方式,签定契约,以「赊单制」的形式来到美国,即中国人所称的「卖猪仔」,一些中国人被雇来充当中间人,在各村游说,散发发财的故事。他们说,大鼻子有船,可以把人带到他们国家。中间人只收钱,一大笔钱,而你可以坐船去发财,保证没问题。需要的话,也可以借贷。中间人可以代付旅费,你可以干活抵债。这种行径在美国的俚语里就被称为shanghai。这一带有侮辱性的名称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缩影。此后,shanghai(小写)一词在西方的词典里就成了动词,表示(用酒或麻醉剂)使人失去知觉而把人劫掠到船上去服劳役,或者在美国俚语里表示(以武力或其他卑劣手段)强迫他人做事,shanghaier则是拐骗者之意(上海人千万别自称为shanghaier,而应该称自己为Shanghai lander或shanghainese)。旧中国的上海在西方人的眼中也成了“被贩卖了的城市”。美国记者霍塞(Ermest O. Hauser)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出卖的上海滩》(Shanghai :City for Sale)。 淘金热时的旧金山 旧金山,这是个曾和中国劳工关系密切的城市。1848年这里发现金矿后,中国移民蜂拥而至,掀起了淘金热。1848年二月,也就是加州发现金矿消息传出的第二个月,两名中国男子及一名女子乘坐美国鹰号 (American Eagle) 海轮,从广州(Canton) 横渡大洋抵达加州的三藩市,成为最早登陆并留居在“金山” 的华裔移民。随后两年,一波波的华人接踵而至,大部份人随即转往金矿Sutter’s Mill淘金去,少数留守城市的华人则聚集在三藩市当时的Dupont街及 Sacramento街上,为淘金者逐渐形成后来的“唐人街”许多华人作为“契约劳工”来此挖金矿、修铁路,备尝艰辛。此后大批华工在此安家落户,他们称这座城市为旧金山(以区别于澳大利亚的新金山)。淘金热带动了加利福尼亚等地的经济发展,华人功不可没。 淘金的华人 前往旧金山的旅程是危险的。连续3个月,他们在太平洋上被风浪抛上抛下,挤在货舱里,跟货物差不多,第一次出海,人人晕船,而更糟的是,他们-呆在甲板下,就像几十年前被贩卖的非洲黑奴一样。食物都是他们自己带上船的,要维持90天,而当时又没有冰箱,其质量可想而知。许多人还得自己带水,用特制的圆木桶盛着。有的船长供应硬饼干和干豆,可以煮成粥吃,偶尔还有一块咸肉。出航之前可能还带了不少米。当然,老鼠肉有时也是一道特色菜。但传染病却不可阻挡,有时会导致船毁人亡。舱房里人挤人,也加速了传染病的传播。在1850年至1860年,有几十只船因为超载而引发灾难。比如“蒙塔古女士号”,450名乘客中有300名病死;“天佑号”还没过日本,380名乘客中就有338人死亡;在“德洛丽丝·尤甘特号”上,被锁在甲板下的中国人绝望之中放了一把火,企图迫使船员打开盖子,结果,在这座浮动的监狱里,600多人被烧死。 从一八四九至一八八二年,共有三十万华人进入美国,大多集中于西部,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潮。在初期,其中绝大部分人是为采掘黄金而来,而后来,则主要是从事筑路。一八五零年,第一批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华人到达加利福尼亚,他们随即为这里的淘金者建造了住所和家宅,受到美国人的赞誉,“没有中国人的帮助,这些淘金者很难在加利福尼亚生活下去”。在加利福尼亚等西部金矿区,华工被称作“可以依赖的唯一的劳动力来源”。 初到旧金山的华人苦工们,依然穿着长衫留着辫子,他们面容憔悴,在美国西海岸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自己的奋斗。他们由珠江三角洲直运到圣弗朗西斯科金门桥下,暗中交予当地的同乡会照看,然后前往深山里的金矿区。他们长期生活在荒山僻野,风餐露宿,不管是初期开矿,还是以后筑路或在农场工作,都是一天忙到晚,一年累到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苦劳作,生活十分简朴。稍有闲暇,也因语言不通和受到歧视,只能与周围的中国人在一起排遣,久而久之,在一些美国城市里形成了中国人相对集中的区域唐人街。 20世纪初的旧金山唐人街 唐人街里,狭窄的胡同在路边延伸,里面拥挤着廉价的木屋和棚屋,几百名中国人就睡在屋里的硬板床上,拥挤程度和卫生条件比移民船的船舱好不了多少。不过,这些新来乍到的人对环境基本上无所谓,只要能挣钱就行。先到的人大多为白人矿主干活,采矿、淘金。掘到金子,他们可以保留一半。对缺钱的农民来说,有时候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白人矿主丢弃的矿区会马上被华人占领,他们急不可待地想从废弃的尾渣里找出砂金。 加州的华人很快就证明他们是非常优秀的淘金工人。在广东家乡时,他们就熟悉开沟、筑坝、抽水等活计,这是水稻种植的基本工作。他们来到美国淘金时,便把这种在家乡的治水经验运用到淘金中。据说,经过他们淘过的矿区,连“塞进虫子牙缝的”金子也找不出来了。当然,这种优点毫无疑问也会增加当地人对华人的敌意。 1864年以后,大批的中国人被招来建造横穿大陆的铁路。一直有一万中国人在长期辛苦。他们长时间地干着苦活,毫无怨言。他们小巧的身体特别适合钻进岩缝放炸药,炸掉障碍物。他们经常被垂下悬崖,去别人够不着的地方干活。“中国人的机会”一词是指他们很可能摔死或被提前爆炸的炸药炸死。为此,他们得到住处和每月价值30美元的金子。横穿美国大陆的铁路能在短短的5年内完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华工,但是有一张著名的照片,反映的是1869打入最后一根道钉的完工庆典,那上面却没有一个华人。 原本就种族主义意识浓厚的美国白人,并没有正视华人的贡献和尊重华人的人格,认为工作勤奋努力和待遇要求不高的华人对他们形成了竞争,对他们的就业构成威胁,造成他们生活水平下降。于是,对华人的排斥、攻击、侮辱等事件此起彼伏,仇华居然形成一股颇有影响的思潮和势力。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美国政府也不惜动用法律来限制华人入境。在美国社会上,抹杀和贬低华人在美贡献的事已屡见不鲜,习以为常。 修建铁路的华人 早在1849年,就有暴徒袭击金矿上的华工;到了1850年中期,有些聚居区开始禁止华人矿工居住。为了响应在旧金山和其它地方再次掀起的排华浪潮,各地向剩余的矿工、华人洗衣店、餐馆和各行各业的华人企业滥收税金。还有人试图剥夺华人的各种营业执照。1870年,旧金山市禁止雇佣华人参与市政工程。1879年,有一条加州宪法修正案禁止一切企业雇用华人。还通过了一些专门对付华人的法令:禁止燃放鞭炮和敲锣打鼓;强制剃发;禁止将尸体运回中国埋葬。这后两条尤其残忍,令华人为难。因为大多数华人都打算将来回国,如果不留辫子就会被砍头,因为这是背叛朝廷。而且他们都相信,如果死后不埋在家乡的地下,他们的灵魂就会到处游荡,无依无靠,永不安宁。中国移民还受到毫无根据的指控,说他们传播麻疯病和鼠疫。1876年,公众对华人的看法,加州一篇报纸评论表达最具代表性:“他是奴隶,穷得叮当响,根本不配与美国的自由人相提并论。……他的姐妹天生就是-,给周围人丢脸……他们蔑视法律,死守中国的传统习惯,完全不顾健康、礼仪和道德法律。……” 反映辱华的漫画 更可气的是,作为淘金工的华人,经常发生和印第安人的战争。两者从一开始就有很深的矛盾。印第安人无法反抗白人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们看到华人后,觉得华人平和可欺,因此两者之间常常爆发一些小规模的冲突。冲突时,华人手拿木制刀剑,印第安人则手持长矛,双方列队迎战。当双方开始交战时,消息会马上传开,这种事情常被当作假日的一种娱乐,引来许多人的围观。当局也不想干涉,往往袖手旁观。 反华高潮便是1882年美国通过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禁止中国移民。其1884年修正案更限缩了先前入境的移民离开和进入美国的规定,同时阐明,无论这些华人的国籍为何,该法皆适用。1892年,该法案由《基瑞法案》(Geary Act)延长十年,到1902年更被取消了时限。今天在旧金山湾的天使岛国家公园在1910-1940年期间曾是以十万计的华人移民的处理站,在那里30%的华人移民被遣返中国。绝望的中国人再一次开始寻找出路。正在此时———1880年初,一场价格大战在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和太平洋邮-司之间爆发。铁路公司想一劳永逸地结束横穿大陆交通上的竞争,推出了35美元一张的车票,价格低得让人难以置信,生性节俭的华人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开始买票。 他们的目的地:纽约市。 在加拿大,澳大利亚,随着淘金热而来的华人也遭受着相同的境遇。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些旧金山华人们留在唐人街,靠着不屈的意志,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排华浪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直到中国在抗击日本的扩张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才逐渐消退。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成为了美国的盟国,排华也走向历史的终点,不过在制度和文化心理上的全部消除,依然耗费了些时日。 1943年,《麦诺森法案》(Magnuson Act)废除了《排华法案》,允许每年105名华人的入境移民限额。1948年,关于禁止华人和白人结婚的法律被废除。如今,华人在美国的地位早已稳固,华人精英们遍布美国的各行各业。2011年1月11日,新当选的旧金山市代理市长李孟贤宣誓就职,旧金山终于迎来了160年历史上的首位华裔市长。 李孟贤:“我很清楚成为旧金山首位亚裔市长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美籍华裔,我深刻了解华裔社区,在旧金山城市中漫长痛苦和引以为豪的历程。” 如今当地华人,十分呵护着这里,在保护中寻求着发展,将来它会越来越呈现出它特有的价值,因为它不仅是一个百年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载体。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8 03:38 , Processed in 0.01627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