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境·行走· 平常心 走进于云天的心像风景

2013-7-3 15:52| 发布者:cphoto| 查看:1592| 评论:3|来自:摄影之友

摘要:喜欢登山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远望大山,一切都清清楚楚;登山的时候,眼中则峰回路转层层叠叠;等到了山 顶,峰峦沟壑又清清楚楚尽在眼中。禅宗修行和古代中国画 论讲的三种境界:从初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进 ...

喜欢登山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远望大山,一切都清清楚楚;登山的时候,眼中则峰回路转层层叠叠;等到了山 顶,峰峦沟壑又清清楚楚尽在眼中。禅宗修行和古代中国画 论讲的三种境界:从初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进而到“看 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终“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说的也是这层意思——一切由简单开始,经历探索,最终又 归于简单。

摄影上大概永远也不会有“登峰造极”这回事,不过有机会走近于云天的时候,你体会最深的,确实是一 种透彻而简单的感觉。

于云天,著名风光摄影家,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曾经历 多种职业: 运动员、文艺宣传队演奏员、美术教员、新闻记录片摄影师、杂志摄影记者、主编。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影 赛中获奖,1989年获首届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曾应邀 赴美国丹佛阿瓦达艺术中心、休斯顿自然历史博物馆举办个人 影展;曾在俄罗斯摄影艺术家联盟、美国斯坦福大学举办摄影 幻灯讲座; 曾拍摄、出版各种画册、图片集二十余本。

美国大峡谷 1993年

于云天眼中与镜底的风光,追求的是一种“心像”的风景 —是心中主观意象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共鸣; 所以无论是拍摄水墨意趣的黄山还是粗犷荒蛮的美国西部,带给观者的都是浓烈厚重的东方意象。

哈苏503CX相机 250mm镜头 柯达EC反转片

长白山之冬 1998年

行走山川是于云天人生乐趣所在,所以他不经常谈及一路拍摄的辛苦。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气温接近零下 40度,相机的其它快门档都已冻住,只好靠T门“手动”掌握曝光时间来拍摄。

林哈夫617相机 90mm镜头 柯达EPP反转片

走进名家

于云天已过“知天命”之年,岁数虽绝算不上老,在许 多人眼里,于老师却是风光摄影的“前辈”。这也许是因为 他1984年开始职业摄影,89年即以系列作品《九歌》获首届中国摄影最高奖 —金像奖。新一代的摄影人虽然常闻于云天之名,对他的作品却未必都很熟悉 —近几年于云天日渐平和冲淡,不仅完全无心各种炒作,连杂志发作品,都看 得很淡了。

生活中的于云天,身上绝没有那种让人凛然的“名家风 范”。一个初冬的下午,在北京长虹桥外于云天那小而舒适 的工作室里,面对本刊记者,于云天很自然随意地开始了他 的讲述。

“三个阶段”

于云天说自己的摄影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4年开始,于云天进入民航杂志当摄影记者,那时候的条件可谓得 天独厚,摄影器材、拍摄条件…… 一切都用不着自己操心,只管游历名山大川尽情地拍就是了。那也是一个很有激情的年代,回忆起来,于云天调侃地称之为“贵族摄影”。

到了1994年,杂志由外资接手运作,一切都随之而变。 一夜之间,于云天发现自己忽然变得两手空空—甚至连一台相机一个胶卷都没有了,于是只好去面对市场。当时已 “功成名就”的他放下架子,四处找机会拍片挣钱,广告、餐 饮、房地产、挂历,无论大活儿小活儿有什么就拍什么,挣 了钱就攒起来准备买相机,从哈苏到林哈夫,一点点地置起 了自己的家当。于云天称那个阶段为“艰难时期”。

到了1997年,于云天应邀去美国举办影展,靠卖作品的钱买下了梦寐以求的林哈夫 617相机。99年开始给企业做画册,先后给一个出版集团编了 11本画册。于云天开始了云游四方拍照、讲学、搞画册的日子,他笑称这可以算作 是“收获时期”。

经历了从“贵族”到“工匠”的变化,经历了白手起家的艰难和国际成功的辉煌,于云天身上已经感觉不 到今天风光摄影师身上常见的“生存焦虑”,也不再有关于保持风格与适应市场所带来的困惑 — 一切都已变得简单平淡了。

“禅境”的风景

学画出身的于云天谙熟东西方的艺术史和画论,同时也 痴迷于音乐,这些在摄影上汇集成了一种他称之为“禅境” 的风格。曾经执着于技术功力的于云天,今天的作品里已经 看不见多少刻意求工的痕迹,也没有某种基于构图、影调的 画面经营。于云天孜孜以求的,是风景后面丰富的意境空间、 是带有浓厚东方文化意味的空灵。在美国办影展的时候,美 国的摄影杂志形容他的作品是“壮观的景,神秘的梦”。

这些,都包含在他对“禅境”的理解之中。

《我思故我行》

在新书《我思故我行》中,于云天写道:“远行,已经成 为我别无选择的生命形式”。走近这位摄影家、了解他在无 数名山大川之间所有经历感受的最佳途经,也许就是这本摄 影游记。书中坦诚而热切地记录了他几十年间对旅程、对音 乐、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这些当然是围绕着摄影而讲述的。从书中可以读出来,许多看似简单的东西,其中包含了 多少的“不简单”。

寄情山水

“摄影对我来说并不是主要目的,我其实不太在乎某张 照片好不好,只不过喜欢借拍照的机会到各处走一走看一看,多感受一些……”这样的话,曾经从无数喜欢拍风光 的影友那里听到过;不过像于云天这样的人说出来,还是让 人听了不免一愣—“名家”和“发烧友”的话,怎么听起来一模一样啊? 回头想想,也许“高度”真的会让人重新回到简单。

作为一个拍风光的人,于云天的山川之旅远未结束,过 多的评论还显得为时尚早,还是等着看他下次旅程带回来的 新片子吧。

于云天器材档案:

像多数发烧友一样,于云天的器材从135尼康相机起步,用过尼康 FE、F501、F3、F5和玛米亚RB67、哈苏等许多型号的相机。当年拍摄珠峰所用的尼康F 3和玛米亚RB67,已经从原供职单位买下。目前工作相机为哈苏 203FE系列、林哈夫“特艺”4×5系列、林哈夫617系列及镜头若干。

黄石之夜 1997年

于云天推崇安塞·亚当斯“预先想象”的影像控制理论,每一次都在拍摄过程中把影像控制到与构想的效果分毫不差的程度。

哈苏503CXI相机 80mm镜头 柯达E100S反转片 高坚中灰渐变镜 2次曝光拍摄

紫禁城 1984年

这张拍摄于1984年中秋的照片,是于云天珍爱的早期作品。当年的故宫角楼没有今天的华丽彩灯装 饰,在秋月之下愈显肃穆沉寂。一幅看似简单的作品,其中已经包含着于云天日后讲求禅意和“重 意不重形”的艺术风格。

玛米亚RB67相机 180mm镜头 柯达ER反转片

空林 1995年

于云天这样描述拍摄时的感受:“当时的现场光十分微弱,已经是暮色苍茫、月轮初照、宁静空寂最令 人神往的时刻了。眼前秋老树黄、明月孤悬的景象,恰好触动了我‘境由心造’的创作理念,不由得 想起那句‘万物观空皆自得’的有名偈句来…… 我觉得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即‘禅’的境界。”

哈苏503CXI相机 150mm镜头 柯达EPP胶片 加高坚中灰渐变镜

4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8 13:06 , Processed in 0.01630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