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当之无愧的最佳图片编辑奖

2014-3-3 10:32| 发布者: cpnoz| 查看: 1815| 评论: 0|来自: 李楠的博客

摘要: 出于职业习惯,每当看到一组精彩的图片,我就会琢磨:我会如何来编辑它?我还需要什么样的文字和其它资料?版式的风格应当是怎样的?而看到一组漂亮的版面,我则会揣测:这些发表的图片背后,可能会有哪些图片;图片 ...

出于职业习惯,每当看到一组精彩的图片,我就会琢磨:我会如何来编辑它?我还需要什么样的文字和其它资料?版式的风格应当是怎样的?而看到一组漂亮的版面,我则会揣测:这些发表的图片背后,可能会有哪些图片;图片编辑为什么没有选择它们?现在的选择又是出于何种考虑?编辑的呈现意图又是籍由何种方式取得的?还可以做出改变吗?如果摄影师拍摄相似的题材,我可以给他什么建议呢?

    因此,当看到《最后的致敬》这组掌控精确、感人至深并屡获大奖的图片,我也作如是遐想。

    然后,我看到了《洛基山新闻报》关于这个专题的完整版面。果然,图片编辑没有辜负这难得的佳作——这组报道同时获得2005年度全美报纸最佳图片编辑奖。

   ● 24个版面(其中5个跨版)的“宏篇巨制”,不仅仅是每一个版面的图片皆经过精心选择与精当处理,与文字配合熨贴,层次恰得其位——只凭这一点,是得不了最佳的:)。难能可贵的是,整组版面虽属长篇却“横看成岭侧成峰”,起承转合流畅自如,舒缓急促张驰有度,显示了图片编辑驾驭题材宛如谱写交响乐般的慧心与才情。

    ●对于图片编辑而言,最困难的不是挑出好图片,而是在一堆好图片中选择更有价值的以摄魂夺魄;在多个可能的线索中拈出最有韧性的以延长伸展;在系列呈现的版面中找到最恰宜的韵律以保持高潮。所以,要舍弃,果断地舍弃;同时,要提炼,反复地提炼。而这一切,都是保证得到精华。

    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技巧。

    ●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最大程度地“利用”了人物与事件本身蕴含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并将其巧妙地穿插融合。

   《最后的致敬》刊登于2005年11月9日,美国老兵日,整个故事以海军陆战队少校斯蒂夫·贝克——美国海军的伤亡通知员的经历展开。

    贝克少校和同伴必须亲自上门,把战友牺牲的噩耗告诉他的家人。

  而这一切,始于陆战队从1775年就拥有的一项传统:永远不要让一个队员掉队。
 
  而在贝克少校再一次敲响一户陌生人的家门时,故事开始了……
 
  每一扇门都不一样。
 
  有些门是胡桃木的,有些是铝合金的,有些有设施严备的防盗系统,有些只不过就那么虚掩着。
 
  在过去的这一年,海军陆战队队员、40岁的斯蒂夫·贝克少校已经站在很多扇门前,准备着给屋主带来他们并不愿意听到的消息。
 
  在海军陆战队中,贝克少校是出类拔萃的,他拥有两个硕士学位,在训练中多次获奖,他很有希望成为战场上的出色指挥家。这一次,贝克原本以为上级会将自己派遣到海湾地区。然而,他发现被指派出现在陌生人的门廊,像死神一样带去噩耗。
 
  在过去12个月,他曾不断打开棺材,了解每一个牺牲者的名字和绰号,抚摩着那些陪伴着他们长大的玩具,阅读他们从战场写回的家信。他为悲痛欲绝的母亲带来温暖拥抱,任由她们的泪水洒落在自己深蓝色的军装上。
 
  第一次穿上海军陆战队的军装时,贝克根本不知道还有“伤亡通知官”这样一个专用词,当然,他也从未想到自己会成为其中的一员。
 
  但现在,这成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任务。
 
  每一扇门都不一样。但是,贝克说,一旦门被打开,所有情形就不可避免地被一再复制。
 
  “他们试图关上门,试图走开,他们知道了,他们早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贝克说,“你甚至能看到他们身体内的血液停止流动,他们的心脏掉到了地上,那种无助和绝望只有在亲人离去时才会有,而我,已经见证了太多次。”
 
  “我没有办法决定生死,我惟一能做的,就是在一个家庭坍塌时,伸出手去扶他们一把。”
 
    以贝克少校的工作为主线,以牺牲的詹姆斯·卡瑟少尉灵柩返乡安葬为辅线,穿插其他战死伊拉克士兵亲友的情节,这是《最后的致敬》的结构框架。主辅线紧密依存却又冲突不断:
    在贝克第一次敲开卡瑟家的大门时,卡瑟遗孀凯瑟琳仇视地瞪着他,诅咒他,拒绝与他进行交谈。但在随后几天,贝克协助凯瑟琳,把詹姆斯·卡瑟的葬礼安排得井井有条。二者由冲突到理解的过程曲折感人又彰显主题。
 
     又比如凯瑟琳将怀孕隆起的肚子轻轻靠在丈夫棺木上的竖片,被处理成整版大小。此时此刻,给予生命的父亲永远逝去了,还没有来得及出生的小生命只能以这种方式致以告别。生与死的对峙,也可以是这样的深情。
 
    ……
 
    整个故事,不断地在生与死之间穿行,在个体与群体之间穿行,在悲痛与荣誉之间穿行,在坚持与无奈之间穿行,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穿行,在回忆与现实之间穿行……逐渐渲染出浓重沉郁的悲伤,从而将战争的伤痛与残酷渗透到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相较之下,一些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习惯于直线型地叙述故事,平面式地展开情节。整组专题呈现单向度,犹如一篇八股文,轻浮入题,草率铺就,散乱罗列,寡淡收场,令人观之无趣,食之无味。更遑论将一个主题衍生成系列报道,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的观照,如江河一脉,奔涌千里,却又首尾呼应,同声一气。
 
    目前国内报刊不乏由一个新闻事件形成的多页系列摄影报道,似乎渐成风尚。坦率地说,其中真正立得住的并不多见。
 
    ●其缺陷一在于:勉强成篇,言之无物——为做大而做大,为做长而做长,只得加水稀释;
 
    缺陷二在于:结构单一,缺乏技巧——故事讲得笨而呆,直而满,不善于在叙述中制造空间,以形成起伏与落差,营造出生动与好看。这一点与图片编辑的编辑思路尤为相关。如《最后的致敬》中,遗孀在棺前的各种形态的图片连续密集出现,不惜版面(占到4个半版),形成悲怆的高潮;而其他悼念的画面一笔带过,点到即止;
 
    缺陷三在于:各自为阵,形散神散——系列报道一一展开,却须有内在灵魂统领的整体形象,由不同侧面展现同一主题,方显得指向明确,逻辑清晰。《最后的致敬》始终紧扣主题,情节丰富却不枝不蔓,废话全无。
 
    ●永远是细节。
 
    成功的细节运用是这组报道感人至深的主要原因。
 
    在相关文字中,记者详细描写人物的动作、语气、神态,没有一句评述性、概括性的“记者发言”,反而是大量的直接引语使亡者生者俱如在眼前。
 
    而图片更是如此,无论是贝克少校凌晨两点与妻子相拥告别,去完成一次死亡通知的画面;还是战友们手中象征青春与爱的黄玫瑰;或是那只撒下取自6000名水兵阵亡海滨细沙的手;还有亡者制服上洒下的母亲眼泪……深沉的主题并非籍由豪言壮语表达,而是一个连着一个的典型细节,点滴入心头,酝酿成浓得化不开的酒,渐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捕捉到有价值细节的影像得来非易,而用好这些细节更需用多心思。细节过多,易琐碎,不得要领;太少,乏味无趣。而叙述性细节与抒情性细节之间更需配合。在这一点上,《最后的致敬》应是较为成功的。尤值一提的是,朴素却富有诗意的图片说明,交待画面以外的细节,更增加了感染力。
 
    ●“减至极处”释放更大空间。
    极具震撼力的效果,编辑只运用了三种元素:图片、文字和留白就完成了。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一丝多余之笔,哪怕是一根细线。这种“减至极至”的编辑手法,使内容本身蕴含的情感和读者被激发的情感都有了巨大的释放空间。
   
    同时,注意那些留白的位置和方向,无不与图片相呼应,为图片增效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第一个版面,始于贝克少校为战友整理棺木;而最后一个版面,终于贝克少校与自己的孩子们在一起:每完成一次任务,我就想回家与我的孩子们在一起。二者版式相似,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首尾呼应为这个故事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不得不让人叹服。相比之下,那些给予了过多形式干预的版面,就显得是那么地画蛇添足。我相信,在这些版面中,美术编辑同样有付出工作,而且非常出色。因为,最后我们看到的是故事本身,而不是他们画出来的那些线条与色块。
 
    精美的装饰应当是思想的光晕,而不是罩子。
   
    相关文章:果然是它!
                 “看”是手段,“读”是目的
                   
 
    以下是这组精彩报道的部分版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45 , Processed in 0.07147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