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不同立场、不同标准、不同方位的评判每天都在发生,正是这么多的“不同”使得图片的选择变得复杂起来。身在其中的图片编辑,常常被比喻成联系采编各部门的“桥梁”。这座桥梁,既可以说是沟通各方相异观点的桥梁,又可以说是承载各方巨大压力的桥梁。这种特殊的位置,恰恰是图片编辑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所在;也刚好是图片编辑无法回避的矛盾点所在。几乎所有的图片编辑都有这样的体会:图片报道搞出了成绩,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摄影记者拍得好;而图片报道什么时候出了问题,最后板子可能是打在图片编辑身上——谁叫图片编辑没选好图片呢?身为图片编辑最大的喜悦和最大的苦恼,都来自于这样一个“桥梁”位置。 如何做好一座“桥”呢? 众所周知,图片是用视觉语言表达的作品。视觉语言是图片表达的一种特有的语言,它有着自己的词汇、语法和修辞。它既是一种交流极其广泛的语言;又是一种能够产生丰富多义性的语言。任何一张图片被认为“好”,其实就是这张图片被“读”出了其视觉语言所要表达的精义;任何一张图片也只有被观看者“阅读”了,它也才具有了社会意义。同时,观看者的阅读品味、阅读习惯、阅读方式乃至阅读时间等等,无一不在影响着图片的视觉语言所呈现出来的面貌。 ●四者差异巨大的不同身份可以统一为一个身份——读图者 因此,一方面,总编辑、版面编辑、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在新闻生产系统中处于不同的环节、具备不同的功能、享有不同的权力、承担不同的责任,他们的身份天然存在着各种差异。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上角度将这四种不同的身份统一为一个身份——他们都是读图者。他们就图片选择所达成的共识与所产生的分歧,其实也都是他们在读图时读出了共同意义或不同意义。 ●图片编辑的工作旨在建立四者基于“读图者”身份的对话平台,寻找四者之间的精确平衡点。 既然身份可以统一,那么就可以在四者间建立基于这种统一身份的对话语境。也就是说,图片编辑要想做一座坚实稳固不被压垮、又能四通八达联结各方的桥梁,不妨从培养读图者的读图能力入手,构建对话平台,使图片评判各方在一个语言通道里讨论。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那种争论各方虽然都说汉语,可彼此不解其意的情况。最终是通过阅读品味、阅读习惯、阅读方式的趋同,导致图片选择的趋同。“培养”二字,并不是说图片编辑的水平高过了总编辑、版面编辑和摄影记者,而是说图片编辑可以以这种沟通交流的方式争取思想观念上的一致。 实际上,每一位图片编辑的日常工作,都是与他者的对话。与摄影记者的对话,基本上还在摄影专业范畴之内;与版面编辑的对话,往往超出了摄影专业范畴,要放到新闻的大范畴中考虑;而和总编辑之间的对话,有时甚至超出了新闻的专业范畴,要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假设图片编辑需要“舌战群儒”时,他仅仅动用摄影专业知识,是完全不够说服力的。甚至图片编辑讲得过于专业化,反而会受到“唯图片论”的诟病,效果还不一定好。因此,通过培养读图能力,构建对话平台,把摄影转变为四种读图者共同的“专业”,让大家用一把尺子来丈量新闻图片。 ●对于图片生产者(摄影记者、通讯员),从摄影语言思维深化入手构建对话平台。 图片生产者,如摄影记者,客观上都是被认为具有摄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对于这样的专业人士,是否还需要进行读图能力的培养?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读图能力的高下实际上就能反映出拍图能力的高下。对摄影语言的理解能力的强弱也可以反映出对摄影语言的掌握能力强弱。 作为一种语言,主要包括词汇、语法和修辞几个方面。文本语言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从小学语文开始,就接受这方面的学习与训练。我们说一篇文章写得好,也就是说它的语言运用得好,把作者想表达的观点与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了。其实摄影也是如此。一张图片拍得好,也就是它的摄影语言运用得好,表达了摄影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与情感。 摄影语言的词汇,可以理解为各种摄影技术手段——技术手段运用得越丰富越灵活,摄影语言的词汇也就越丰富越灵活;摄影语言的语法,可以理解为画面中诸要素(单幅)以及画面与画面(组照)之间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交待得越清晰越完整越准确,摄影语言的语法也就越清晰越完整越准确;摄影语言的修辞,可以理解为各种摄影表现手法,仅“对比”一种手法,就可以细分出表情的悲喜对比、色调的冷暖对比、状态的动静对比、主客的虚实对比、结构的藏露对比、形象的大小对比、光线的明暗对比等等——表现手法越到位越巧妙,摄影语言的修辞也就越到位越巧妙。 而所有这一切,集中到画面里,以视觉形式呈现于阅读者眼前,预期着阅读者的理解与共鸣。 那些画面结构散乱、呆板、主体不突出、组照编排没有逻辑、大量重复、司空见惯等等为摄影界内人士所经常诟病的,其实也就是视觉语言的词汇单薄、语法混乱、修辞陈旧所表现出来的味同嚼蜡、颠三倒四、不知所云。而长期以来,我们各种各样的图片阅读者们习惯着、容忍着甚至纵容着这种视觉语言。最令人担忧的,正是这里面还有为数不算少的摄影专业人士。 图片生产者读图能力的弱化直接导致其生产力的弱化,这也就是图片编辑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缺稿子,新闻版缺报纸头版的主打图片,专版缺好的摄影专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这种情况,图片编辑除了要具备“找米下锅“的应急能力之外,就是要积极参与到生产环节之中去,和摄影记者一起去培育好米,解决“粮荒”。 鉴于图片生产者已具备一般性的专业技能,而版面缺稿主要表现为缺重头稿,所以对于摄影记者读图能力的培养重在其思维的深化,引导他们从一般场景中捕捉特殊瞬间,从日常新闻中延伸出深度报道,以得到版面需要的图片。 ●从一般场景中捕捉特殊瞬间——主要解决新闻版用图 深圳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移民城市,每天都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招聘会。我们通常视招聘会规模大小,可能发稿(深圳新闻版),也可能根本不发稿。有一次,记者采访了一个招聘会,却上了头版。图片编辑挑选的这个画面是:一位坐着轮椅前来求职的残疾姑娘正在咨询。这张新闻图片由于在现场纷扰的人群中抓住了一个典型人物,提升了图片本身的含金量,值班老总拍板作为头版主图。这次发稿给记者启发很大,那些按照老套路着意拍摄的人群没有入选,而这“随手一拍”的图片倒上了头版。在以后的采访中,他就非常注意在现场抓细节、抓特殊瞬间,不断突破,力争在内容与形式上出新。在后来的一场招聘会上,他又抓拍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位中年男子,一手抱孩子,一手拿材料,满眼的渴望。这张图片不仅上了头版,还成为主打。 ●从日常新闻中延伸出深度报道——主要解决摄影专版用图 去年暑假过完,一个摄影记者对笔者说,他采访了一个儿童减肥夏令营,能否发一个摄影专题?笔者看过片子之后,给记者的建议是:仅仅是减肥夏令营,恐怕不能撑起一个专版。其实这个夏令营反映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这些小孩子要花上几千块钱去买罪受呢?就是因为这些城市儿童的生活太优越了。那么,同是过暑假,你有没有注意到,深圳这座城市里的其他孩子就完全不一样。那些外来工的孩子,肯定不会去参加减肥夏令营。他们可能在帮父母干着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体力活。我们可以做一个专题,叫“不一样的童年”。”记者听了这个题目,非常有兴趣,很顺利地将这个专题做完了。 编辑的时候, 3组6张图片两两对比,将不同境遇下的同龄孩子的不同暑假活动表现出来。在文字上,特意加上一段:“不一样的童年,是不一样的人生启蒙课;不一样的童年,是不一样的人生起跑线。人生始于艰苦,未必不是在积累日后搏击风浪的力量,……而那些一开始就处于顺境的幸运儿们,则更应该珍惜人生慷慨的馈赠,……因为,有的同龄人,从一开始,就已经比你们付出得更多”,以提升主题。这个报道刊出后,有不少的家长给记者打电话,说他们拿着这个版教育他们的孩子。 这时,记者再回过头去看原来拍的减肥夏令营的图片,有了体会:如果仅仅只报道减肥夏令营,只是一个趣味性题材,在立意上比较浅,让人一笑而过;而那些画面虽然都是不一样的,但只表达了一个内容:通过锻炼减肥,没有专题所要求的画面内容之间的延续性和差异性。 通过这次合作,摄影记者理解了如何从日常生活的表象之下发现有意味有内涵的题材,对专题图片的理解与拍摄都有了进步。 ●对于图片使用者(总编辑、版面编辑),从规范确立入手构建对话平台。 总编辑眼中的好图片,与他们眼中的好文字稿一样,除了专业水准之外,更多的要从报纸定位、舆论环境、政治导向等诸多因素考虑。 我们应当明确的一个观念是:如果总编辑、版面编辑在选择新闻文字稿和新闻图片时,仅仅只看行文和画面的好坏,那么他是失职的。 因此,图片编辑须将这些摄影专业以外的因素纳入其中,才能构建一个真正的对话平台,让总编辑与版面编辑切实感觉到:新闻图片不是一种超出自身掌控范围和报纸生产力系统的东西,而是一种用之得当行之有效的报道手段,让他们敢于用图片、乐于用图片、善于用图片。 ●首先,要建立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什么样的图片是合格的新闻图片?或者说,评价新闻图片应该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有以下五层次标准可以确立读图标准: 信息含量:图片反映的内容有新闻性,并能交待新闻的基本事实。 形象价值:有趣味点的,有动感的、视角新颖的图片,比如形式感很强的构图,色彩的有意对比,特别的前景等等。画面生动。 情感因素:被摄人物有情感变化、有活力,而不是行尸走肉。 表达观点:只有表达了观点和思想的图片才是真正的精神产品,而不是纯粹物理意义上的机械纪录。 亲切感:读者一旦看到这种图片,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近距离感和真切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读图的一刹那,能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图中的参与者。 这五个层次简明清晰,易于操作、掌握和理解。能经常性地将这五点潜移默化到编辑的头脑中,在实际工作中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次,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用图尺度:什么样的图片适合本报刊登? 在深圳特区报,头版的图片基本定位于:除重大国际国内新闻之外,反映市委市政府当前中心重点工作;反映深圳现代大城市改革开放活力与创新思路;反映深圳主流人群积极健康文明的新观念新生活;正面体现人文关怀。 ●确立规范的手段: ●日常发稿编版过程中,通过陈述编辑思路,尤其是同一条稿不同画面的比较,来形成规范。这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 比如在印度洋海啸灾难的报道中,在选择头版图片时,大家在两张图片中产生不同意见:一张是一位母亲在死去的孩子尸体旁嚎啕大哭,另一张是一位父亲握着死去孩子的一只小手悲痛不已。有些人认为前一张好:更直接、更悲痛、更有冲击力;而笔者认为后一张更胜一筹:它除了包含了表现灾难的信息要素之外,在画面处理上更为巧妙(回避了死者尸体)、感情表达上更为深沉,简洁的画面使饱满的情感有了外溢的空间,局部特写也给读者留下充分想像的空间。作为一家大报,面对灾难的态度自然是同情的,自然有义务展现灾情。但这种展现是有“格”的,不是一种泛滥与发泄。最终,值班老总确定刊发后一张。第二天,国外的几家大报,如华盛顿邮报、费城问询报等也采用了这张作为头版主打图片。 再比如,一次为兔唇儿童义诊的摄影报道中,开始总编辑倾向于参加义诊的义工和孩子们一起面对镜头欢呼的群体画面,这张看起来气氛热烈,场面壮观。而笔者选择的是一位义工和一位儿童相拥的特写画面。理由是:能够体现真挚情感交流的特写是表达新闻人物内心和新闻主题最直接最动人的手段。笔者分别用两张图片做主打组版之后交给总编辑。“火眼精睛”的总编辑欣然选择了特写图片主打的那个版,并由此强调:选择新闻图片时要多用体现情感交流的特写画面。 图片编辑的专业功夫不仅仅在于一眼能挑出最棒的那张图片,还在于当场能够“想像”出这张图片出现在版面上什么位置、什么大小具有最佳效果;一组图片中哪几张可以组成一个版面,又以什么布局来表现想表现的主题。而最后拿出来的版面,如果能证实图片编辑的“预见”,那将是最有说服力的。 ●这就是图片编辑的特殊思维:直接掌控图片共同出现在一个平面上的视觉效果;而不像别的观看者在一张接一张地浏览图片时,只得到单张图片的视觉效果。而我们知道,前一种视觉效果,决不是后一种视觉效果的简单累加。 ●其它如阶段性的总结、国内外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广泛地参加摄影界活动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11 , Processed in 0.069936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