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仙风道骨王之一

2014-3-17 10:23| 发布者: cpnoz| 查看: 1899| 评论: 0|来自: 王瑞的博客

摘要: 仙风道骨王之一  在异国他乡早淡漠了过祖国大年的意识,只有王之一先生逢年即来的各式自制贺年片,如报春的喜讯,带我重温往昔过年时节的传统温馨。 2007年春节之际,又收到这打着英文字迹信封里的有先生亲笔中文繁 ...
仙风道骨王之一
 
在异国他乡早淡漠了过祖国大年的意识,只有王之一先生逢年即来的各式自制贺年片,如报春的喜讯,带我重温往昔过年时节的传统温馨。
2007年春节之际,又收到这打着英文字迹信封里的有先生亲笔中文繁体书写“新春快乐”的贺卡,竟然是一张彩色照片的贺卡。照片下方有说明:“62年迟到的婚礼”,画面是鹤发童态的王之一先生着西装礼服打红色领结,扶拥着一身白色婚纱之元配夫人王惠美的钻石婚合影。
春节过后,登门拜访王之一先生。看见我老婆手做的猪年剪纸礼物,今年87岁的寿星老喜出望外。聊天时我说起去年在北京观摩了台湾摄影展览,对其中的张才作品格外有感触,想必先生认识他了?先生回道:张才,熟悉,老朋友了,照相的朋友,喝酒的朋友。
我跟与父亲同庚的王之一先生算是忘年交,结缘于洛杉矶的一个摄影场合。初次见面,我便莽撞地因影赛的意见朝他开腔。先生平静地受我怒斥,看我很不礼貌地拂袖而去。事后,先生对我如此的冒犯行径,非但不恼,还电话邀我见面叙谈。竟至再见如故,相谈甚欢。原来我俩的摄影观念十分切合,先生当即请我出任由他策划、郎静山配合并担任名誉会长的洛城摄影学会的副会长。对于先生格外的赏识,我逞恃才之气盛,回说本人向来独往独来不群不党,谢绝参加任何党派任何团体。先生依然不恼于我的唐突,特例请我担任顾问,后来不但合作默契,而且结交愈深。
先生去书橱找出台湾版美术家传记丛书的张才卷,此书扉页有作者萧永盛的手笔赠书题记,感谢先生特别提供了台湾二二八事件的相关亲历摄影见证史料。先生说,当时他是受上海中国《生活》画报派遣赴台湾采访的摄影记者,届时与台湾摄影家张才和邓南光等人结识成为好友。其中与张才的往来密切,还因为他们同属第一代中国留学日本的摄影专科留学生。张才先于1934年自台湾入日本东京武藏野的写真学校,之后还有一位台湾女士入学该校,属于教授照相馆技术的短期写真学校;先生则于1942年自上海进东京的日本大学艺术系摄影科,毕业后先在日本、后回中国担任专职摄影记者。
少年王之一当年在上海偶然参观了郎静山的一场摄影作品展览,看得入迷,受到在场的中国摄影泰斗格外注意。已是大师的郎静山主动与这个年少的观众搭话,从此不但指引他步入摄影生涯,而且相濡以沫结为终生至交。洛城摄影学会成立后,王之一先生为筹措活动经费,义卖由他拍摄的郎静山先生肖像。于是由我来操作从仅存的一张原版照片之翻拍到印放的工作。先生说:这桢肖像照,是1950年代郎先生去东京时,我特地借用为日本天皇拍照的影室,亲手为郎先生拍摄的,很为郎先生称赞。
我问王之一先生:你是崇尚现代摄影观念的日本大学科班毕业的,和郎静山风格的沙龙摄影不是一回事呀。先生立马明白了我的问题,回答:那当然,我作为留学生,很是反对郎先生那种风格的作品。但是我们依然是至交挚友,你不提我还忘了一件事,郎先生到台湾的第一场影展,就是在我的暗房里放的照片。他成立中国摄影学会,我当然响应,我的会员证是第88号。
台湾版美术家传记丛书在50位杰出艺术家里,仅入选4位摄影家,他们是郎静山、邓南光、张才和李鸣雕,4人竟全都是与王之一结为深交的朋友。其中仅存在世的李鸣雕,本为日产樱花胶卷的台湾代理商。李鸣雕经由王之一引荐给母校的摄影系主任,从此领受学术影响,专事拍摄台湾庶民生活照片,终成一派名家。
王之一先生1920年生于上海,1942年东渡留学日本,1946年学成归国任摄影记者,期间赴台湾采访而滞留,1954年去日本东京仍任摄影记者,1956年应画家朋友张大千之邀去巴西旅游后移居当地,1960年创办《巴西侨报》,1986年退休后移民美国,现居洛杉矶。
王之一先生谈起故人故事,语调平和,只道当时是寻常。即使是写在自费出版书中的故交逸事,也依然散淡自然,毫无借结识名家而自诩的声张。先生生平与当代中国绘画界和摄影界一时之选的领军人物张大千和郎静山实为莫逆至交,我不但从受托为先生印放郎静山肖像照片而领略名家风采,而且我跟先生之间的近百次谈话,都是坐在他家置于张大千专为题赠的大幅荷花图之下的沙发里聊来的。我曾经问先生何以会去了巴西。先生说:是因为张大千自台湾经东京回移居的巴西,跟我说,我出钱,你跟我去巴西玩玩吧。我就跟张大千去巴西玩玩,一玩就玩在那里了。得做点事呀,我想首创个巴西的中文报纸。张大千说好啊,我支持,你办吧。我就办起来了,在巴西办中文报哪能赚钱呐,都是张大千给资助的。我给张大千拍照,为他在巴西建造的居家园林“八德园”拍照,还在台湾出了影集。后来张大千“八德园”地皮的租期到了,原址成为水库,他返回台北。我也投奔当音乐教授的独生女儿,移民来到美国。
那你的大量珍贵底片呢?你可足够是个中国摄影史上的人物啊!
王之一先生闻言,平静如常地说:没了。
怎么会没了呢?!我迫不及待地追问。先生说,从巴西来美国时,重要的底片和文件都交托给在那里的一个人了,以为没有问题。结果再要时,他说找不到了,没了。没了就没了吧,反正都是身外物。我说:以你的资历和造诣,加上你与那些非凡人物的交往和拍照,你可是足够载入中国摄影史的人物啊!可惜了啦。
王之一先生依然平静如常地说:名利也是身外物,没了就没了,不足为惜。
1979年,国务院华侨委员会委托中国驻巴西大使馆,邀请创办《巴西侨报》的先生访问中国。先生欣然前往,回到阔别30余年的祖国。也因而上了台湾当局的黑名单,再无机会回台湾去拜会老友张大千,巴西一别,竟成永诀。
再见郎静山,是在洛杉矶,老友重逢,先生想的还是文化,提议在美国成立个洛城摄影学会,获郎静山先生鼎力相助,特为先生亲笔书写对联一副:满门艺术家,一群穷光蛋。郎静山去世后,先生担任会长,为筹措经费,把那纸名家罕见的手迹对联也当场拍卖了。我当时坐在场下,目睹身着中式长衫,头上绾起古人发髻的王之一先生的行为举止,心生深沉敬意。
王之一生长于十里洋场的旧上海,年轻时仪表气质风流倜傥,少壮年纪挎着莱卡相机英俊潇洒,卓然出众。先生身材高挑,玉树临风,说标准的国语,丝毫不杂沪声和日语口音。感触先生的行事作风,我总以为他是个北方人,尤其当他是跟我一样的东北人。先生说他祖上曾是山东人。
去年我回中国之前,去看先生,照例谈话间,给先生拍点照片留念。先生清贫,租住老人公寓,客厅里悬挂的却是那一大幅张大千的亲笔赠画。无论先生坐下还是起立,自然光的拍照方位里,总有张大千的荷花切入画面。整理照片时,才留意到张大千之所以赠先生荷花图,显然是深知先生品质之高洁而放笔之写照。
那次我边聊天边顺手翻开放在长条茶几上的一巨册图书,是画家黄永玉的超重精装画册。一看扉页上的画家亲笔题字,我问:你还认识黄永玉?先生依然平静如常地说:早就认识,还是在台湾报社的同事,我拍照,他写稿。正好碰上二二八事件,他见事不妙溜回大陆去了,我坚持摄影报道,直到被抓进拘留所审问,差点没命。这不,他在《比我老的老头》书里提到我,知道我还活着,捎来这么沉的一本大画册给我,还说请我去他家作客叙旧。
我翻找到画册里黄永玉在北京的、在湘西凤凰的、在意大利的私家住宅图片,告诉先生那些处的黄家宅第都卓越得一塌糊涂。他把你当上宾邀请,你何不欣然应邀呢?先生依然平静如常地说:我老了,去不了了。
我真不晓得王之一先生这一辈子结识过多少的一代名流,我想在他拿了一辈子的照相机里,肯定拍摄过不老少绝代人物的独家影像,却都陆续随着斯人之去而流失了。王之一先生漂游于乱世,又浪迹天涯,本就性情散淡,在人生的大世面历练中,深得大彻大悟,才活得格外洒脱。
王之一先生老来以散文抒写人生经历,陆续在电脑上撰写不缀,已自费出书5个集子。每出新书,必寄赠给我。先生生平拍摄的影像所剩无几,乃托恬淡的文笔泊泊道来,亲历的往事皆以记者的眼光与文人的感怀记载抒发,读之思之,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先生的许多传奇经历,我都是从其散文里知晓的,例如他童稚之年,为解寡母的生计之劳,小小年纪便在上海的一家教会医院当开门小童。一日为一住院的贵妇人拉门服务,贵妇人和蔼地跟他说话,问他喜欢什么,他说喜欢美术。过几日贵妇人出院前把他叫到病房,送了他一套向往已久的木刻刀,并鼓励他努力学习。那贵妇人就是当年的宋美龄女士。
2006年春节前夕,先生来电话邀我去他家,说有事情托付。他先驾车载我们去家中餐馆,说请我们陪他吃饭提前过年。回来他交给我一包东西,是他1979年访问中国拍摄的十多卷彩色负片。先生说:意外发现这批底片还在,就托你代为保存吧,不用归还了。以后再发现什么底片,都交给你。
我接下那包近30年前拍摄的底片在手,似乎先生把他一世的摄影遗迹都交付给了我。一个中国第一代的留学生摄影记者,在新闻报道生涯的拍摄中度过生命里的风发岁月。多少常人不得的传奇经历,在他不过都是过眼烟云。无论王之一先生在中国摄影史上的意义如何,我都有义务把他的事迹纪录下来,传给后人以资纪念和置评。令我特别感佩的是,作为一个职业摄影记者,王之一先生穷毕生精力兢兢业业工作一生;而作为一个人,王之一先生秉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逸士之风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超凡脱俗,一尘不染,甘于平淡。
 
2007年3月11日于洛杉矶
《中国摄影报》2007.3.30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00:31 , Processed in 0.27707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