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话说新闻与记者

2014-3-17 10:30| 发布者: cpnoz| 查看: 1740| 评论: 0|来自: 王瑞的博客

摘要: 话说新闻与记者   看了某家在他的博客上一本正经地发表的长篇文章。能够写出如此笼统但却面面俱到的论述文章,在媒体上本属司空见惯。如果是为了评定高级职称的实用目的,本可以理解。如果是出于卖弄学识与高见,则 ...
话说新闻与记者
 
 
看了某家在他的博客上一本正经地发表的长篇文章。能够写出如此笼统但却面面俱到的论述文章,在媒体上本属司空见惯。如果是为了评定高级职称的实用目的,本可以理解。如果是出于卖弄学识与高见,则事倍功半,只能糊弄一些在校的学生以及不明真相的外行而已。
将新闻记者的条件定上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超人,真理到了让谁也认可得没话讲。此家跟去年大谈策展人的条件也得是全能超人的某家,原来都是出身于某个被有人称为“摄影界的黄埔军校“”的某某某某报。能够批量养成如此这般的专业论道身手,从把一桩并不复杂的事物,玄乎到神乎其神程度的表现看来,该“军校”最成功的栽培强项,大概就是“纸上谈兵”。
说一千道一万,无论文章写得何其头头是道,此家高论还是忽略了当好新闻记者首要的一条——人品和人格。其实任何知识都不难传授,唯人品和人格的形成,非十年八年可以速成得了。如果说中国当前的摄影记者最薄弱的素质是什么,那么肯定不是知识,更不是学历,恐怕就是这重要的人品和人格。
我不晓得以上敢做宏论的如今居媒体高位的二位某家,尔等身为新闻专业之堪称资深的从业者,可知道你们的前辈邵飘萍先生,及其所作所为的生平事迹与可歌可泣的人品气节?“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今朝的新闻专业学子们,可有感佩邵飘萍先生之人品气节与职业精神,而愿以邵飘萍先生为生涯榜样者?恐怕而今占据新闻摄影的优越岗位者里,连邵飘萍是谁都不知道的,大约不在少数吧。飘萍一身正气,胜抵千万像素。如果没有铁肩担道义的人品,夸夸其谈的无非尽是些体面的棉花套子。
现今谈前辈邵飘萍先生,无疑正象媒体的识时务之俊杰“老总”们所言:没有人爱看,没有人爱听。但是,我认为还是必须有人讲。当然,如果新闻已然转化为牟利的生意,那么谈前辈邵飘萍先生就太沉重了。如果当今的社会已经不再需要邵飘萍先生那样“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新闻业界表率的话。谈同类的问题,也不妨来点轻松幽默的,也许这些看似调侃的文字,说的仍然是并不轻松的道理。
在此,我把某家的高论与另类的杂文,一并罗列出来。对新闻和记者有兴趣的人们,不妨一阅。
2007年2月
 
2007年02月14日
近几年,我们的摄影记者队伍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思想认识程度比过去深了,文化知识水平普遍比过去高了,掌握现代化摄影技术的能力比过去强了,但是面对新世纪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我们摄影记者队伍的总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我连续参加过人民摄影报年度新闻摄影评选、中国新闻奖复评、中国记者金眼奖等全国性评选活动,虽然看到不少优秀的作品,但是真正动人心魄、把握社会时代主流的杰出作品还是不多,摄影记者中真正称得上“成熟的”还不多。问题已经不完全在于努力不努力,深入不深入,辛苦不辛苦,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是摄影记者的综合功力。从此次中国青年报摄影部招聘情况也看出,社会对摄影记者的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
综合功力是一个整合概念,主要由思想、学养、基本功三方面组成。
思想,主要是指思想的全面性,即认识问题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对宏观全局的把握能力,成熟的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感悟力。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时刻要把握时代的主流步伐,关注社会,参与生活,真实地记录和反映社会生活。导向一直是全国各类新闻摄影评选中评委的第一要求,导向不仅仅是弘扬主旋律的问题,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是一名摄影记者对整个新闻摄影主流发展方向的把握和理解,是摄影记者应该关注什么,如何去关注的问题。有一张非常著名的都市报四名记者在第四届金眼奖评选中全军覆没,不是照片拍得不好,关键原因是作品选送的路子不对。在人民摄影报投稿中,一般化的题材多,有内涵、有深度、有感染力的照片少,说明记者缺乏对生活、对题材的观察和认识,新闻照片的深度体现出摄影记者自身的深度。如果记者视野狭窄,缺乏对当今社会的深刻理解,只是凭感觉去抓新闻,就很难拍出更多的高质量的新闻照片,直至发展到不知什么是线索,难以出击的境地。在思想上把握了全局,才能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才能从中捕捉到反映时代发展趋势的新闻题材。针对一个题材,如何准确把握好题材,找准独特的切入点,合理运用摄影语言,也是同样的道理。
  学养,主要是指摄影记者的综合学识修养,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学、哲学、美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学识修养。
现在有不少记者,工作不能说不努力、不深入、不辛苦,但是往往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再难超越了,这就需要从学养上来寻找原因。没有丰富的学养,只可能拍出一两张好照片,但成不了一名真正成熟的摄影记者,只是昙花一现,不可能常胜不衰。各类学科的知识是互相渗透的,正如一个人需要各方面的复合营养。古人讲“特艺相通”,“隔行不隔理”就是这个道理。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蒋铎、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于文国两位老师,一再告诫我多读书,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以至中外经典小说、影视大片等,同时要求我进一步学好外语、学开车、学开脑等各方面技能。尽管不可能掌握得很精,但都需要懂一些,摄影记者的知识面必须要博一些。经常有摄影朋友给我打电话谈到同样问题:近来很是苦恼,感觉所拍思路、手法与五六年前无它,似乎无有进步,不知如何是好,处于苦思冥想中。我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们,静下心来,反思自己,不断积累,全国汲取各方面营养,提高自身综合功力,等积淀到一定程度,你的瓶颈一定会有所突破。大家如果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而思进一步超越自我,就必须走这条路。近年来,在我们摄影队伍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高学养的年轻摄影记者,如新华社曾璜、中新社王瑶、人民日报李舸、南方都市报王景春、新快报李洁军、河南日报陈更生等等。
基本功,主要是指摄影技术,摄影经验,影像语言的基本功底和把握能力。
不论在全国新闻摄影年赛、人民摄影报年度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评选、金眼奖评选,还是我经常参加的全国其它新闻摄影比赛活动,有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一些摄影记者基本功不扎实,好高骛远。尽管现代高科技,让器材具备了各种优越功能,但在拍摄当中人的因素还是起决定作用的。
    这个问题虽是老生常谈,但还是不得不谈。在基本功培养方面没什么窍门,第一,能随心所欲驾驭自己手中武器;第二,摄影技术方面的各种技能、手段轻车熟路;第三,对影像语言的把握到位;第四,不断去拍,去琢磨,去积累;第五,虚心请教,善于借鉴学习别人的长处。现在,摄影界的浮躁现象还是非常严重的,不仅表现在心态浮躁,更表现在对待拍摄照片的浮躁中。在中国记者金眼奖评选中,我竟看到几位摄影记者的照片焦点都找不着,对影像语言的把握更谈不上,实在令人对这几位同志如何能成为一名媒体的专业摄影记者打出一个大大的问号。做事尤如做人,做人还是千万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踏实的好。
现今,摄影记者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综合功力的竞争,有了成熟的思维、良好学养、深厚扎实的基本功,便能从目的的明确性,思想的全面性,事件把握的准确性,镜头语言运用的合理性,表现手法的新颖性,照片的耐看性等几个方面的把握好,照片自然会“出彩”,也自然会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感染力。
 评论
访客:于凤琴 | 2007/02/14, 16:39
当摄影记者是一种爱好一种天命,千万不要把他当做一种工作去干,如果没有一种爱好一种天职做前提是干不好摄影的!
访客:杨晋峰 | 2007/02/14, 18:01
凤琴说的赞同,做摄影记者一靠感觉,二靠悟性,三靠喜欢,四靠勤奋
访客:苗民培 | 2007/02/15, 01:41
摄影记者远不如摄影爱好者“自由”,首先是任务要完成,其次才是自己的视觉爱好。^_^
访客:霄虹 | 2007/02/15, 07:17
好文,学习了.
访客:王瑞 | 2007/02/15, 09:05
文章写得头头是道.现实中,摄影记者是一流俏活儿,没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不上.

 

 
新闻是什么?
大概是一百年前吧,有个英国小说家说:女人之所以会养成说“我的天呀!”这句话的习惯,是拜新闻所赐。不用说,新闻就是让女人看了都大惊失色的事情了。
经过了一百年之后,如果这个小说家还活在世上,他会发觉,女人之所以会养成说:“这种事司空见惯,有什么值得报导的!”的习惯,也是拜新闻无日不以“扒粪”为目的的结果。所以不用说,新闻就是再也不会令女人看了大惊小怪的事情了。
其实不单是女人,男人的感觉相信也是一样。所以现代人说,如果对新闻报导有什么不满意,觉得不够刺激的话,就买一把枪走出房门,自己去制造吧!所以,新闻就是可以制造的事情。
有人说,要让生活更快乐,千万别看电视新闻,因为看了晨间新闻,你会吃不下早餐,看了午间新闻,你就倒尽了胃口;看了晚间新闻,你就会睡不着觉。有人说,要让生活更快乐,电台的新闻比较能忍受,因为当新闻报导时,起码不要听那些节目主持人胡说八道。那么新闻似乎是看报纸最好,听电台次之,最不好的就是看电视新闻了。
有人说,你听到的就是谣言,你说出的就是新闻。那么,新闻几乎都有一半是谣言了?这样看来,新闻还是看电视新闻最好,电视新闻的画面,起码是看得到的。
不过也有人说,电视新闻上那些天灾人祸的画面,看多了会让人神经紧张睡不着觉。这样说来,新闻就是帮助药房卖出安眠药的最佳媒介媒介,也是帮助那些神经科医生生意兴隆的最佳媒介。这就是说,新闻,就是传播疾病的细菌了。
所以,当这个社会人人每天都在新闻的时候,原来这个社会已经病了。
(薛兴国《世界日报》2006年5月8日  )
 
 
记者是什么?
有个叫做詹拿森米勒的名人,有一次面对着一个记者时,对记者说:“你想知道什么赶快问,免得我一张口的时候,你就在喉咙里喷的到处是粪便。”所以记者是什么?对米勒这些名人来说,也许就是喷出粪便的制造者。
有个叫做道伯特的外国记者说,他之所以具备做记者的资格,是因为他会为了个人所得,而去侵犯他人的隐私,然后理直气壮地说:公众有权知道。看来,记者就是为了采访的目的,而去找出理由来支撑他采访的人。
有个职业高尔夫球手说,他未打高尔夫球时,本来想当报社的漫画作者的,但是一想到这样的漫画作者每天都要有一个全新的点子才能生活时,便想到不如做一个体育记者,因为那不但不需要每天一个创意,而且根本就不需要创意。后来一想,没有创意就会被别人瞧不起,就改行打高尔夫球了。原来在运动员的眼里,记者是一点创意也没有的。怪不得如今的记者,有不少都在自己创作新闻了。原来是怕被人瞧不起。
英文有句名言,翻译起来有点难,原文是说没有新闻就是好新闻,其实是说,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新闻,对世人来说,就是好消息。有人在这句话后面加上一句,说,没有记者就更好。因此,记者就是美好世界的多余,却是丑陋世界的必需。所以,我们的世 界日日有那么多记者在采访,就表示了我们活的世界一点也不美好。
记者的贡献,其实是在肥胖的人身上最多,因为肥胖者拿着厚厚一叠报纸,如果一边看一边上十几层楼梯的话,日子一久,就会感谢记者对他健康的贡献了。
(薛兴国《世界日报》2006年5月9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23:43 , Processed in 0.146940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