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昌平区北七家镇东沙各庄村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平均年龄只有10岁,却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家乡,跟随父母来到北京。外界称他们为“流动儿童”和“小候鸟”。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些孩子生活在灰暗的环境中,过着贫苦的生活。为了关爱这些打工子弟,由北京大学生建立的音画梦想艺术协会,为孩子们带来了一门新鲜的课程——摄影。
开设这门课程的本意并不是把孩子都培养成专业的艺术人才,而是让这些流动儿童得到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
活动吸引了20多个孩子报名,每周日上午他们都会拿起相机,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创作。2011年9月至今,孩子们已累计拍摄了1万余张照片,并举办了“东沙是我家”的主题影展。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流动儿童对生活状态的理解和美好梦想的追求。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沙,走进孩子们的摄影世界。
男孩子的马场
“我们去马场拍照片吧!”当听到主题是拍摄一个故事的时候,那些男孩子嚷道,竞相跑出教室。
翻过几座土坡,孩子们发现了马场。马儿吃草饮水、运马的车、马蹄的印子等促使他们“咔咔”按着快门。罗伯特·卡帕曾经说过:“如果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他们贴近马儿,马儿的脸好奇地凑近镜头。
街头“游乐园”
从东沙各庄村村口通往木兰社区的街道,拥挤、混乱、不安。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店铺前是商贩的推车。穿过琳琅满目的水果摊,面点的香气扑面而来,蒸汽散去,五颜六色的蛋糕便尽收眼底。这条街,是许多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也是孩子们玩耍的“游乐园”。
这些司空见惯的街道、熟识的小店、敞开的窗口、擦肩而过的商贩,在孩子们的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呢?
小姐妹
这是一位名叫孙瑞卿的小姑娘拍摄的人像作品。她说,因为天冷,她的两个小伙伴想把围巾系在一起取暖,在把围巾围好的瞬间,她按下了快门。
肖像
当我们提出让孩子拍摄“人”的时候,他们面面相觑,脸上浮现出不解的表情。显然,这个概念对10岁的孩子来说太过抽象。
当问到他们能想到“什么人”的时候,他们争相说:“朋友”、“妈妈爸爸”、“老师”。那么,陌生人呢?他们安静了一会儿,然后,有声音回答道:“路人?卖水果的?”
家的四周是工地
穿过一条尘土飞扬的街道,北京昌平区北七家镇东沙各庄社区充斥着轰鸣的黄色推土机、嘈杂的建筑工地以及忙碌的工人。
2012年,摄影课继续。一年来,整理孩子们零零散散的照片,可以慢慢拼凑出一张当地城乡变迁的图纸。虽然这些图纸只是片段的呈现,但这是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灵记录的生活。
彩色的童年
在新闻工作者或摄影师的眼中,城乡结合部是杂乱、灰暗和破旧。他们有时把住在这里的人称为“边缘人群”,而本来就是弱势群体的儿童,自然成为了边缘中的边缘。因此,他们的照片往往以旁观者的角度,透露出冷漠无情或是苍白无力的同情。
然而,摄影是一种大众表达方式,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相机大声表达自己的“视界”。生活在东沙的孩子们,他们眼中的这个地方,鲜亮、跳跃,每一朵盛开的野花都格外娇艳,每一只被遗弃的玩具都窘态百出,每一只流浪小狗都憨态可掬。
小小摄影师
一位名叫刘媛的女孩是志新小学6年纪的学生,因为身体原因,很少来上摄影课。但是,她是个有灵性的女孩,每一次上课拍摄的作品,都脱颖而出。这个小姑娘对光影有着敏锐的捕捉能力,对于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充满了喜爱。从她的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盛开的花朵、在阳光下熟透的丝瓜、在房屋旁摆放的小企鹅玩具……女性的视角与男性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一点在小孩子里面就已经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