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下午,由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湖南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办的“青年摄影公益大讲堂”在湖南师范大学南院美术学院开讲。 《南方周末》图片总监,著名图片编辑、评论家、策展人李楠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精彩讲座。她以黛安·阿勃丝的摄影之路为例,向大家深度阐释和交流了“摄影,最终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个主题。 整理出一篇关于黛安·阿勃斯摄影之路的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位伟大摄影家所拍摄的照片与其背后蕴涵的思想。 “你无法脱出自己的皮肤,而进人其他人的身躯;别人的悲剧是永远不可能成为你的。” ——黛安·阿勃斯 黛安·阿勃斯与代表作《拿玩具手雷的畸形儿》 黛安·阿勃斯简介 黛安·阿勃斯,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旗手,公认的摄影大师之一。也曾被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摄影界称为“不道德的摄影师”。 - 对阿勃斯来说,摄影是一种意图,而非记录,是一种思考,而非视觉表达,这让照片有了灵魂。 - 在阿勃斯看来:“人常常要装出一个正常的样子让别人了解,而别人却往往看到你不正常的一面。” - 阿勃斯的摄影行为几乎是一种哲学性的思考,而非视觉表达。她会永留青史的原因也正是:让人透过她所拍摄的对象去思考命运与悲剧,思考自己与别人,思考正常与不正常的界线。 只要瞥过她的照片一眼,就很难抹去心中一股难以言喻的不快情绪。她所拍摄的对象,大都是正常社会中所谓的畸形人——巨人、诛儒、低能儿、残障者、变性人……。而所拍摄的正常人,也是非常态的类型——双胞胎、三胞胎、天体营……等等。无论正常或不正常的人,在她的镜头下,都有一种极度变态的倾向:人物是丑陋的,表情是令人嫌恶的,穿着是极粗俗的,空间又充满着腐败的气息。这些照片是一点和美感也产生不了关系。 阿勃斯的三张照片第一次在纽约现代美术馆的联展中展出时(1965),摄影部门的管理员,必须每天一清早去擦掉人吐在上面的口水。当时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无法接受这样的表现。认为她的作品是肮脏而极不道德的。 “畸形人有一种传奇性的特质,就像一个神话故本里的人物,阻挡在你面前,逼你回答一个谜语。”阿勃斯在一个演讲会上这么说着:“大多数的人都在惧怕未会将会受到什么创伤,而畸形人与生俱来就带着创伤,他们已经通过了生命的考验。阿勃斯把畸形人尊为“贵族”,正是自己对人生谜语的解答,她的一张张照片却是对正常人提出另一道谜题,多半人是没有勇气回答出的。 纯洁与邪恶 阿勃斯生长在一个十分富有的美国犹太家庭里,和哥哥、妹妹三人,由各自的保姆带大,是个娇生惯养的温室花朵。然而这种无微不至的保护,却给她相当大的压力。她说:“我觉得孩提时就各受折磨的一件事是——从来就不觉得有过困境,我被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所肯定,而我所能感觉到的只是不真实而已。” 在这种不真实的痛苦中,阿勃斯第一次碰到畸形人,就被活生生的悲剧所感动。十几岁就常在通学路线的地下铁上,找寻古怪的人,并且跟踪他们,看看他们是怎么生活下来的。她被悲剧人物所吸引,因为她觉得他们比她更真实。 十八岁那年,阿勃斯就结婚了,丈夫亚伦·阿勃丝是个服装摄影师,他们夫妻二人同在权威时装杂志Happer'sBazaar工作,是商业摄影黄金时代的一个成功时装摄影小组。 阿勃斯在35岁那年离开时装摄影,投入自己的工作,她在New School艺术学校选修了女摄影前辈丽莎·荣德(Lhette Model)的课程。荣德一直在拍非常态的人物——极胖与极瘦的人,极富有与极穷苦的人。她鼓励阿勃丝去拍吸引她但被认为是极邪恶和带威胁性的东西。“不管是否邪恶,”荣德这么告诉她:“如果你不去拍那些你不得不拍的东西,你就永远不会拍照。”
阿勃斯开始在纽约四十二街和百老汇街之界的畸形人博物馆(Hubert Freak Museum)里住下来。她在半夜里追踪巨人,出没于下流社会。进出危危欲坠的小屋、妓院、变性人旅馆、奴役屋。“她看起来毫不害怕,可是,阿勃斯不管在做什么,总是恐惧的。出身太好,太过于娇生惯养的阿勃斯,好像故意要犯些禁忌来打破自己的家族遗传。她一步步的投入黑暗世界,好像只有与邪恶为伍才能洗脱纯洁带来的痛苦。 常态与畸形 阿勃斯是心思极为敏感的人,她对人的观察方式也有其独到的一面:“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人,基本上只注意到他的缺陷。我们竟有这种倾向是很怪异的,然而由于我们不满自己的这种天性,就创造了另外一套——伪装。 我们伪装起来,向世界发出讯号,让别人能以一种特定方式来了解自己。但是在你要人们知道的你,和你无法不让别人打扰之间是有差距的,这就是我一直称之为意图与效果的裂缝。” 换言之,在阿勃斯看来:“人常常要装出一个正常的样子让别人了解,而别人却往往看到你不正常的一面。”阿勃斯所要表现的也正是这些,“她拍出常态中的畸形,畸形中的常态。”阿勃斯的摄影技巧是极为简单的,她一直用六乘六相机的正方形构图,人物多半是采取正面的头像特写,所有被拍的人都摆好姿式准备上照。 熟悉与不可思议 阿勃斯和她的拍摄对象,也有非比寻常的关系。她几乎是在羡慕与嫉妒的情形下和畸形人交往的,因此照片的人物都带有英雄式的阐释。 她为了拍一位犹太巨人,曾前后跟踪达十年之久,没有狂炽的热情是办不到的。她也参加变性人的舞会,和'他'或'她'们约会进餐,为了拍天体营,她自己也裸着身子。她觉得自己在这个特殊圈子里看到更高的道德规范。她对已熟悉的事不感兴趣,对从未见过,不可思议的事却情有独钟。 她的一句话被印在自己唯一的一本摄影集的扉页上:“任何事从来就不是一般人所熟悉的那样,我所认可的是我从未曾见过的。”这本影集,是阿勃斯死后,由她的女儿及生前的朋友所编辑。影集收集的八十张黑白照片,是摄影史上最怪异的影像。尽管这些照片被视为是“伟大的作品”,但还是很难被一般大众所接受。 阿勃斯用相机表达出人类心灵最脆弱的部位。好像在告诉世人,邪恶就在每人的内心底层。每个人都带有不正常的遗传因子,你最熟悉的事里有你最意料不到的事件在内里酝酿着,她的整个摄影意图就在表现:“熟悉的事物不可思议面。不可思议本物的熟悉面。”善良中有罪恶,罪恶中有善良,这种表现手法,是世俗道德规范下的一大禁忌。而阿勃斯一生就在追求通往禁忌之门。 摄影对阿勃斯来说是一种意图,而非纪录:“对我而言,相片的主题永远要比相片本身来得重要,而且复杂。我对相片是有感觉,可是我并没有觉得什么了不得。我在乎的是这张相片是关于什么的。” 解不开的迷语 阿勃斯走入禁忌之门以后,自己越来越受不可思议的事所影响。但她又无法真正进入她所尊崇的“贵族世界”。 “我想描写的是你无法脱出自己的皮肤,而进入其他人的身躯;别人的悲剧是永远不可能成为你的。” 她一再地将自己染黑,却永远成不了黑人,这种苦闷一再地折磨她。她染上严重的周期性忧郁症,又受挫于长期性的肝炎,最后终于以自杀来寻求解脱。 她的死亡和她的摄影一样,令人惊骇。1971年7月26日,四十八岁的迪安·阿比斯在自己家中吞了一把巴比妥盐酸,穿戴整齐地爬入浴缸中,用一把刀片切开了自己的双腕。她留在日记本上最后的词语是“最后的晚餐”,谁也不知道她何所指。她躺在澡盆里,让血染红了整地水,也染红了自己,直至咽下最后的一口气。 她是解不开人生的谜语呢?还是谜底就是“死亡”?在黑暗世界活了四十八个年头的阿勃斯,以生命最后的十年(1962-1971)来完成自己的心愿。从这十年所拍摄的照片,我们可清楚地看出她一步步跨向死亡的足迹,越晚期的照片越是诡异,越是不可思议。 死亡前的一组七张照片以《无题》为名,拍的是低能儿的化装舞会。她曾对拍摄经验做了这样的自述:“一个只有六岁智能的六十岁老人,向我说:‘我以前一直沮丧着,我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待我们共舞之后,忽然间他的眼睛一亮说:‘哈!我现在一点也不沮丧了’。” “给阿勃斯照相机,就象把一颗手榴弹交给一个婴儿。”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NormanMailer)在阿勃斯为他拍完肖像后如此说到。似乎是为了呼应梅勒的评价,阿勃斯曾经在纽约中央公园拍过一个手持玩具手榴弹的小男孩。男孩子直面镜头,双臂贴在身体两边,一手捏着玩具手榴弹,一手呈虚握状,最古怪的是他脸上的表情――瞪着眼、撇着嘴,带着与他年龄不相符的一种莫名。 而这一次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张著名的照片,还有一系列首次曝光的同卷底片。那上面的小男孩活泼地做着各种动作,神态或天真或调皮。究竟发生了什么,会产生如此戏剧性的一刻呢?而阿比斯又为何单单将那一张挑选出来呢?类似这样的对比,在整个展览中多次可见,给观众提供了从不角度和层面来尝试揣摩阿勃斯。 据说阿勃斯其实是个十分害羞的人,但她同时又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可以让陌生人对她不设防。展厅中专门布置了两三间类似暗房的小屋,呈设阿比斯的日记甚至便条等手札。 阿勃斯的文笔轻松流畅、感情自然,很有女人的优柔,和她中年后线条坚硬的面部肖像所猜想的形象截然不同。那张著名的犹太巨人艾迪·卡梅尔和他父母的照片,阿勃斯是在认识了他十年以后才按下的快门。阿勃斯死后,她的情人、同事、导师Marvin Israel在一次电视采访中提到,“对戴安来说,最具价值的不是拍摄本身和拍摄对象,而是整个过程和体验”。 尽管阿勃斯声称她对“怪人”的爱好,是出于对他们的着迷和崇敬,而非人们想象中的丑陋猎奇心理,她生前关于智残群体的“无题”项目,还是备受争议。日光与出其不意的闪光灯的结合,拍摄对象无法预料的举动,和阿勃斯以往的风格很不相同,她完全放弃了人为的控制,在给前夫艾伦的信中说,“……非常模糊和变化多端,但是有一些很棒。” 就算最有心的观众把阿勃斯的每一张破纸片都读遍,每一张照片底片都看够,似乎也没有办法真正了解这个带着秘密离去的女人,尽管有关她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已经尽可能地暴露在这里了。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5 09:22 , Processed in 0.01836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