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1955— )出生于安大略省的圣凯瑟琳,毕业于多伦多瑞尔森工业大学并获得摄影艺术专业的学士学位。作品被美国、欧洲和亚洲等世界各大博物馆展出并收藏,包括加拿大国家艺术馆,法国国家图书馆,洛杉矶艺术博物馆,加拿大国家艺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和古根海姆博物馆等。 摄影家自幼生长在加拿大韦兰运河边上,目睹港口的无数集装箱与流淌的河水之间的奇异景观,人如此渺小,却在自然面前制造了巨大的工业景观。为此,他以后的拍摄角度多集中在“人类对世界的改变”上。他通过大画幅相机,擅长采取直接、正面以及俯瞰的角度,拍摄的是矿山、油田、工业垃圾、工地等工业积累所形成的壮丽景观。 2002年,摄影师在加拿大看到一个巨大的废弃计算机垃圾堆,进行拍摄后的两年,他发现这个垃圾堆消失了。人们告诉他,这些垃圾都运到中国做工业回收。于是,伯汀斯基跟着这个线索来到中国。几年间,他来过中国5次,去过包括长江、三峡、香港、厦门、上海等地。 三峡的拆迁、厦门的厂房、香港的楼群密度和上海的城市改造工程都让他很吃惊,他的摄影作品表现了这种中国正在出现的巨大场景。他在中国拍摄的专题包括:老工厂、中国制造、废物回收、造船厂、煤矿和钢铁、城市景观以及三峡。他所拍摄的三峡故事还被制作成一个纪录片——《人造景观》。 巴黎·北京摄影空间曾展出他第一次游历于中国所拍摄的众多作品,作品涉及三峡大坝,煤矿,炼钢厂,造船厂,回收站和壮观的制造车间等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厂区。伯汀斯基把这些场景与细节编撰在一起,在这些看似最冷漠的地方探寻人类的善良与美丽。摄影家使用大画幅相机,一些尺幅达到40×50英寸,因此视觉效果惊人,纤毫毕露。也就是说,大幅面的照片创建了一个个令人眩目的视觉平台,使参观者能够观察到从近在咫尺的前景延伸到空间尽头的远景之间的全部细节。 摄影师自述: 工业改变的自然风景是我工作的一个恒久主题。为了使观点视觉化,我寻找细节丰富、规模宏大、意义深长的主题场景拍摄,像废品回收场、煤场、矿场、炼油厂等日常生活较少接触、实际却息息相关的地方。这些图像在寻求吸引力与排斥力、诱惑与恐惧之间的对话。我们总被欲望驱使,希望过有钱滋润的生活,然而总有一天.我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到,世界正承受着我们成功背后的痛苦。一方面我们因为消费而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我们希望生活的地球健康发展对我。这些图像正是我们时代矛盾的映照。 当问及图片是否可以改变世界?回答是:图片不能改变世界。政治可以改变,我的图片只是对世界的提醒。不要随意改变自然。我拍的中国图片并不是一个外来者居高临下的观察。而是想让人们明白,对抗自然所隐藏的危险。 如果选择一个词汇形容他的作品,那就是“崇高”。这样一种崇高的审美可以在英国政治家、哲学家和作家爱德蒙德•布克1756年的著作中找到定义,尤其是将崇高和美丽进行了区分。崇高所产生的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甚至是恐怖和敬畏。布克相信崇高和美丽的区别主要是情感上的,而非智力上的,因此对于崇高可以这样理解:“不管是任何一种因伤痛或者危险所激发的刺激;也就是说,不管是任何一种恐怖,或者说是令人恐怖的物体,包括某种程度上类似的恐怖的活动,都可能是崇高的源头。因此所产生的最为强烈的情感,属于一种感情的心灵表达空间。” 伯汀斯基正是在这样一种令人感到恐怖的“崇高”中,找到了净化心灵的源头。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5:07 , Processed in 0.07139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