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会盛事,少不了名人名家参与。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举办至今,得到了国内外众多艺术家、摄影大师的关注和青睐,他们的参与和支持,既提高了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名气和知名度,更保证其一贯有之的专业和高学术水准。 匆匆10年,一些年轻摄影家已崭露头角,一些名家依然活跃在艺术殿堂,而一些前辈如中国摄影家协会前主席邵华、鲁迅之子周海婴等则已驾鹤仙去。这些名人名家,他们在连州的身影和足迹,已成为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此,本报记者选取了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举办以来10年间的几位人物,挖掘、整理他们与连州发生的交集和故事,以飨读者。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黄津 段灿 特约通讯员 欧阳剑斌 策划/统筹:黄津 中国摄影家协会前主席邵华: 连州闯出了一条“双赢”新路子 于2008年在北京病逝的中国摄影家协会前主席邵华,与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有着极深的渊源。她自担任首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艺术总顾问以来,十分关注年展的开展情况,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支持。她曾评价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为山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闯出了一条“双赢”的新路子。 担任年展艺术总顾问 为了办成真正一流的高规格的国际摄影节,2005年,连州市领导赴京邀请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担任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艺术总顾问,她欣然接受了邀请。 在北京香山邵华的寓所,邵华兴致勃勃地与大家就如何办好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长谈。她说:“利用摄影节带动区域经济、为当地做实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没想到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筹备工作做得这么专业和周密,水准非常高。” 邵华说:“利用摄影可为社会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弘扬主弦律,尤其是作为国际摄影节就要与世界接轨,我们要把中华民族最辉煌的文化和最先进的东西拿出来给世界看,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摄影家用第三只眼睛来创作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们要利用摄影节这个平台,真正地为国家为社会做事!” 闯出文化经济“双赢”之路 “真想不到,作为一个边陲小城的连州市,能成功举办如此盛大的国际摄影年展,的确不简单,可喜可贺!”2006年11月19日,邵华在京接见第二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组委会成员时,高度评价首届年展为山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闯出了一条“双赢”的新路子。 当日,身体欠佳的邵华在医院休养,在病房里,她一页页细心翻阅首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年鉴,边看边评,对著名摄影家吕厚民拍摄的毛主席组照爱不释手,反复看后,笑着说:“一定要给李纳留一本。” 邵华认为,连州确实办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年展将连续办十年,不容易;坚持到底,一定就是胜利。看了年鉴和画册,她觉得作品中既有新生代摄影师的,又有老一代摄影师的,风格各异、流派多样,很有代表性。 “年展不但推动了文化发展,而且引进外资企业落户连州,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邵华说,连州走出的这条路子,和中央提出文化要贴近群众生活,要发展经济,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要吸引世界各国无论从文化、经济与中国有更多的交流等都是相符合的。 “荷赛”评委菲利普·布兰金索普(Philip Blenkinsop): 创办工作室 开班收弟子 澳大利亚籍纪实摄影师菲利普·布兰金索普(Philip Blenkinsop)是国际摄影界的风云人物。曾举着相机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花了17年用图片记录东南亚冲突;曾获得世界新闻摄影的最高奖项,作品《老挝苗族游击队》获2004年第47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新闻人类组照一等奖。 因为摄影,菲利普与连州结缘,2006年6月他在连州展馆之一的果品仓库创办了“菲利普摄影工作室”,同时还收了本地的一帮摄影发烧友为弟子,通过传授纪实摄影知识,为连州摄影界作出了贡献。 在连州居住的半年时间里,他喜欢这里的老街,喜欢这里的人们,喜欢连州经济酒楼的酸辣美食,尤其喜欢在凌晨四五点的时候去拍摄作品,连州各个乡镇墟场都留下了他那高瘦的身影。在2006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菲利普荣获“特别贡献大奖”。 连州开班收弟子 作为世界新闻摄影“荷赛”评委,2005年,澳大利亚籍纪实摄影师菲利普参加了首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之后他便喜欢上了古城连州。2006年6月,他在连州展馆之一的果品仓库创办了“菲利普摄影工作室”,同时还收了本地的一帮摄影发烧友为弟子,这些弟子中有医生、教师、机关干部。 “连州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环境,希望通过传授纪实摄影知识,为连州摄影界作贡献,同时也希望展示连州人拍摄连州的独特视角。”谈及收“弟子”,菲利普说,希望由此能够与连州本地摄影发烧友有一个良好的互动。 位于中山南路的果品仓库,是他的住所、工作室,也是课室。菲利普每次上课一个下午,在上课之前他会先给弟子布置一些作业,让弟子自己去拍摄,上课时再对弟子的照片进行分析点评,或者让大家互评,使弟子在互动、沟通中得到启示、进步。 “学会在拍摄照片时如何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是他们最大的进步。”菲利普说,虽然最初存在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再加上自己很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多上几节课,但是弟子们都很用心地去学。 在他的指导下,6位弟子以“连州”为主题,各自拍摄五到七张图片一组的作品,在2006年连州国际摄影节作为群展展出。 学员梁伟洪说,之前他喜欢拍摄沙龙风光类的照片,希望拍出美丽的画面,“通过菲利普几个月的言传身教,自己摄影的观念改变了。”如今他更关注历史人文摄影,在拍摄中都会先有主题,然后带着思考进行拍摄,力求在作品中表达出内心想法,让观众欣赏时能一层一层地看进去,看到照片本质的东西。他说,听了菲律普对作品的评析,让他体会到纪实摄影的魅力,“我的纪实摄影经验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 在行走中摄影,是菲律普的主张。“菲利普喜欢近距离拍摄,主张尽可能地接近被摄体。”学员谭华雄表示,他以前的摄影追求艺术效果比较多,对拍纪实作品没有兴趣,但是现在他认为这是一种乐趣,“单反也好,手机也罢,穿街走巷,能拍到瞬间美就行,表现生活的主题。” 喜欢凌晨去拍图 作为澳大利亚籍纪实摄影师,截止到1997年,他花了17年用图片记录东南亚冲突。他的作品《老挝苗族游击队》获2004年第47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新闻人类组照一等奖;《秘密战争》获2004年罗杰故事片奖;《西方帝汶之战》获2000年社会出版设计师一等奖。除此之外,他还编写过两本摄影书籍。 菲利普的拍摄极具个性。他不喜欢摆拍、不喜欢用闪光灯、三脚架和长焦镜头等等,他喜欢近距离拍摄,从物理距离到心理距离去靠近,仔细研究眼前的被摄体,看看哪些元素可以用镜头来表现,以传达心中的感受,表现生活的主题。 因此他的镜头是自然直观的,似乎是不经意的一瞥,但那景象却宛如触手可及,立体感极强,彰显了他的精心构图与对生活本真的思考。只有充满了人文关怀,努力融入被拍摄者生活,这些照片才可能获得如此朴素但又震撼的效果。 在连州居住的半年时间里,菲利普过得十分惬意,他喜欢这里的老街,喜欢这里的人们。连州的地道美食,如中山南路云吞店里的面食牛腩、湟川路旁经济酒楼的地道酸辣菜肴等,无不让他大为赞叹。 在连州期间,他喜欢在凌晨四五点的时候到连州老街或乡村拍摄作品,连州各个乡镇的墟场都留下了他那高瘦的身影。在2006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菲利普荣获“特别贡献大奖”。 鲁迅之子周海婴: 连州让我感觉回到故乡 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之子,周海婴的身份世人皆晓,而他作为一位摄影师的身份却一直鲜为人知。已病故的周海婴,从10岁起拿起相机摄影,70年来拍摄了2万多张照片,其中不乏珍贵的重要历史瞬间。 第四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期间,周海婴来到连州,其作品《镜匣人间》在二鞋厂展出,为年展增色添彩,并获得“年度摄影艺术特别贡献奖”。 从北京到连州,从北国到南国,周海婴经历了一次暖春之旅。2008年12月6日傍晚,古城连州。夕阳斑驳地照在二鞋厂老墙上,年近八旬的周海婴老人坐在竹椅上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 在连州倍感温暖 2008年12月4日,周海婴从北京飞往广州,5日再乘大巴来到连州。在连州的两天时间里,周海婴漫步在连州大街小巷,泛黄的圆形粮仓,浓郁广州风情的骑楼街,让周海婴倍觉温暖:“我的母亲是广东人,在连州参展让我感觉回到了故乡。” 对于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周海婴认为办得很好。“连州人很有眼光,很有创新意识。这对推动当地发展是一个花钱少、见效快的路子。”他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还应增加外国作品的数量,进一步完善展馆的建设,今后把年展办得更好。 周海婴建议,当下随着摄影活动的广泛普及,通过摄影来教育青少年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现在很多青少年迷恋电子游戏,这已成为社会一个关注点。希望各种摄影展能带动青少年从游戏中脱离出来,拿起照相机去摄影。”周海婴认为,让他们用眼睛、相机定格社会,发现社会本真,帮助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这或许是摄影的一个新功能。 10岁开始拍相片 鲁迅50岁时,周海婴出生。出生后的周海婴仿佛注定要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出生满100天的小海婴就被鲁迅抱到上海的照相馆拍了照片。“成长的每一步几乎都有照片记录,每一张照片上面都有父母亲的题字。”周海婴说,自儿时始,潜意识里对照相就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亲切感。鲁迅先生在1924年写过《论照相之类》,1934年又写了一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里面还特别提到了周海婴小时候照相的事。 1936年鲁迅去世后,母亲许广平带着8岁的周海婴到杭州蔡姓女友处休养。周海婴回忆,“蔡阿姨有一只黑色小型相机,令我十分好奇,经我左缠右磨,她允许我按了几次快门,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相机。”10岁那年,周海婴正式拿起相机开始拍摄;12岁那年,许广平在他的相簿上题写了“雪痕鸿爪”、“大地蹄痕”,以鼓励做出成绩。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照相机、底片价格的昂贵是今日无法想象的。“1943年,母亲一位比较富裕的朋友借给我一只小方木匣镜箱。记得那只镜箱用620底片拍摄,简单的二片‘新月’镜头,提拉式两挡铁片光圈,快门一挡,只能在明亮日光下拍照。”而现在,周海婴说,他最近常用的是数码机,有1000万像素,功能不知强了多少倍。 1948年,许广平带着周海婴,在离开香港准备北上解放区的时候,到旧货市场买旧的冬衣,省下800多块港币在香港买了一架禄来相机和20卷胶卷。“这使得我能够及时拍下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照片。” 拍下重要历史瞬间 周海婴早期拍的照片都用黑卡纸老式相册珍藏着,页面上有很多许广平的亲笔题字。70年来,他一共拍摄照片两万余张,其中不乏重要历史时刻的珍贵瞬间。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香港迎接“新政协”的热潮。当年初冬,周海婴随着母亲和郭沫若、李济深、沈钧儒、侯外庐等5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为共商国是,筹建新中国政协,在地下党的安排下乘坐“华中轮”从香港绕道沈阳、大连北上北平。 当时这一活动是对外严格保密的,没有摄影记者跟随。不到二十岁的周海婴凭着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和敏锐,将镜头不失时机地瞄向了同行的共和国贤达,留下了他们生活的瞬间。这一组独一无二的照片,填补了新政协档案的空白,成为见证历史的孤本。 摄影爱好持续70年 周海婴在连州共展出了46幅作品,年代从1946年跨越到2004年,其中除了重要历史瞬间,还有不少是反映上世纪50年代北京、上海的平民生活:有卖熟食的、修鞋的、卖糖葫芦的、摇煤球的、街头读报的,也有政务院内劳动情形,可以说市井生活、社情民意、婚丧习俗等都有所涉及,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我拍摄的题材以人为主,也有随机的景物,那是我的审美观和兴趣的体现。”周海婴经历过旧社会,对“社情民意”特别敏感,因此拍下不少解放前难民和乞讨者的照片,也有解放后的所见所闻。 “我不是专业的摄影师,更不是著名的摄影家,我只是一个业余的摄影发烧友。”谈起摄影,周海婴说自己喜欢朴素的摄影,真实是摄影的生命;他坦承在摄影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不为了“猎奇”而摄影,而只希望让它们见证时代。 为此,他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整理过去的所有底片,从两万多张照片中精心挑选了200余幅汇集成册,从2008年9月起分别在北京、绍兴和上海以“镜匣人间”为名公开展览,连州是其第四站,其中有不少是首次展出。 “中国当代艺术之父”栗宪庭: 连州让我想到唐代的“古文运动” 2008年的连州国际摄影年展,邀请了有“中国当代艺术之父”称号的栗宪庭“操刀”,提出与“装神弄鬼”的当下摄影风潮作对,“回到‘我的照相机’,直面和见证今天的现实与人生”。2009年起,他连续多年担任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艺术总顾问。 栗宪庭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美术馆主持策划了“中国现代艺术展”,直接影响了之后中国当代艺术20多年的版图。近年来,这名中国当代艺术“教父”级人物,较少参与当代艺术策展,却出现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总策展人名单上。他提出了一句大白话作为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主题:“我的照相机”。 “连州让我想到唐代的‘古文运动’,其倡导者刘禹锡曾被贬到连州,正是他与韩愈、柳宗元等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提倡复兴先秦两汉自由质朴的文风。”栗宪庭说,从某种意义上,“我的照相机”的主题与“古文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数码新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强调“我的照相机”是想与当代艺术中大量的挪用、摆拍、拼接、篡改的取巧风气保持距离,强调摄影师直面现实与人生。 栗宪庭认为,大概从1995年开始,摆拍、挪用、置换、拼接影响到摄影,“我现在想纠正一下,因为摄影家面对现实那一瞬间的反应,他的素养、他的学识、他的良知会在一刹那间体现出来。这对一张照片是最重要的。” 栗宪庭评价,从整个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布展情况看,连州参展作品整体水平甚至高于平遥摄影大展,与以往艺术抽象路线有所不同,作品以纪实性为主,更贴近平民百姓。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4 22:28 , Processed in 0.07171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