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的一切,我们建构一个感观世界,在风景与人物之间寻找如化学反应般的感受方式,提出我们世界中的温柔和美丽" 2009年末,张君钢和李洁陪同父母一起,开始了开车环游中国之旅,他们旅途中拍摄了作品《我们去哪儿》。 张君钢和李洁代表了活跃在民间的摄影实践。近十年里,摄影经由本地互联网的传播——网络即作为信息的来源渠道又是青年创作的交流、展览平台——在民间产生了一批平行于当代艺术生产的自发(甚至自娱的)创作。 他们的作品直白、即兴,不拘泥于所谓的抓拍、纪实或者摆拍的概念,他们的照片带有多种当代摄影风格流派的“口音”。张君钢和李洁的创作便是例证。本次展览选取了俩人近期的十余件作品,其中多出自2010年其在连州摄影节上得奖的系列《我们去哪儿….?》。这些照片犹如旅行游记或者青春的小说,有着对生活随性的记录以及对环境审慎热切的凝视。
张君钢和李洁作品网站:zhangjungang.com “也许有些人认为我和李洁的这些新照片对电脑显示器充满了敌意,也许有些人认为摄影就是一种构图的形为,当你一眼无法看到照片的边际的时候,当你无法在第一时间把一张照片一览无余的时候,有些人会觉得大概哪里出错了,有些人会把图片下载下来再将之缩小观看。 很多照片看起来实在平淡无奇多是一些拍摄于旅行途中的风景照片,但是他们可能错过了那些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的小水珠子,或是叶子打卷儿的边缘漫射出的光线,或是在民营冲印店里扫描胶片而形成的那种既非胶片粒颗也不是数码噪点的一种时代交替的细节,许多人还是习惯在一个合适的尺寸下判断一张照片的构图和色彩的是否和谐、美丽,是否是充满戏剧感的决定瞬间,是否传达着某种诗意或是情感,对此,我感到厌倦,不是说这些感受方式是错误的,只是这样对待摄影。 嗯……有些程式化了,怎样去看这个世界,怎样同这个世界进行交流,这是很多艺术形式都在进行的努力,摄影也是如此,这世界当然也包括了如那些光线、水珠、那些焦点之外的枝繁叶茂,也包括摄影自身(如那些化学的数字的杂交的颗粒),我希望在我们的创作里对这世界的某一部分认真地对待,让它们不被常规的摄影法则所拒之门外,我相信摄影的可能性,我相信摄影解释世界及其自身时充满弹性的力量,开放性的力量。 我很喜欢马几克给我和李洁的新照片的评论:“巨大的图像将图像必须依附的结构消解,由此突破艺术固有的束缚,即形式还是实在的矛盾。从局部观看,是观察世界的天然方式,媒介和现实两种本真同时存在。” 他对我的想法进行了更为明晰和有启发性的概括。我注意到,在网络中大部分摄影师的网站在展示自己作品的时候都采用了简要、克制的方式,图片都不会放得很大,一方面为了保证浏览网页的流畅性,一方面也是把更多的细节保留给展览和出版的环节。而我和李洁在最近几年都是把更新网站视为一个真正的展览进行着一次次的更新,首要考虑的是如何更细致更充分地展示我们理想中的摄影形态,同时我对网页设计也不在行,所以这几年我们的网站是一个庞大而又缓慢的空间,也不似其他网站那样有明确的导航栏和标题分类,那是我们自己的摄影史的堆积物,那是我们在漫长的时间里对摄影的认识、热情、矛盾,对陈词滥调的厌恶,或者是某一刻我的傲慢。 通常人们会对画廊里的展览或是实体出版物表达更多的敬意,多数人会认为那里是摄影应该置身的理想场所,我也同意,但同时我认为网络空间的展示也有着迷人之处,其实它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有着丰富质地的媒介,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摄影总是更青睐那些保守的形式,就像有些人会说,有一种东西叫“原作”。 似乎把自己的摄影“封闭”在某一种特定的形态中(技术的、材质的、限量的)更能体现它的价值,遵循着物以稀为贵的价值观,把摄影跟图像跟世界跟自我割裂开来,这不是我追求的摄影,我希望的摄影,始终是一种 “看的开始” 的状态,而不是 “看的结束”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3 07:18 , Processed in 0.09321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