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揭晓 新快报记者李洁军获摄影创作奖

2015-6-15 16:50| 发布者: cpnoz| 查看: 6205| 评论: 0|来自: 新快报

摘要: ◀李洁军和老刘以及船工老杨(右一,已故)合影。◀李洁军和老刘以及船工老杨(右一,已故)合影。▲生命在延续,岛上的第三代、第四代在这里健康地成长。 (摄于2014年10月)▶肖医生是岛上的常驻“医生”。 ...
◀李洁军和老刘以及船工老杨(右一,已故)合影。
◀李洁军和老刘以及船工老杨(右一,已故)合影。

▲生命在延续,岛上的第三代、第四代在这里健康地成长。 (摄于2014年10月)

▶肖医生是岛上的常驻“医生”。 (摄于1996年6月)

◀岛上的“村民”以互助的方式完成公共设施的修缮。 (摄于1998年7月)

▲由于社会的偏见,许多麻风病康复者选择留在岛上生活。 (摄于1998年7月)

新快报讯 记者林炀报道 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于6日在浙江宁波开幕,备受关注的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也在本次艺术节上揭晓。新快报记者李洁军获摄影创作奖。

中国摄影金像奖,是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摄影艺术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本次摄影金像奖共有29位摄影家分别在摄影创作、摄影理论、摄影传播和终身成就四大类评选中获奖,其中摄影创作是本次金像奖的重头戏。

新快报记者李洁军获得摄影创作奖的新闻摄影组奖项,获奖作品的系列主要是《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李洁军花了18年的时间关注并拍摄麻风病康复者所在的大茅岛,在他的努力下,大茅岛得到社会各界人士及慈善机构的关怀,使大茅岛村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

记者手记

走进大茅岛

8日,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在宁波举行,新快报记者李洁军获得摄影创作奖。颁奖典礼上,李洁军与中山大茅医院老院长蔡昌金一块上台领奖。大茅医院,就是李洁军获奖作品《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讲述的地方。

广东现有60多家麻风病院,或在孤岛或在山沟。

从京珠高速南朗出口下来,往左走是孙中山故居翠亨村,往右走是中山市南朗镇。穿镇过乡,直到田边一个简陋的小码头。要上大茅岛,得在这里坐船。大茅岛就在珠江入海口,因为盛产黄茅草,故取名为大茅岛。

登岛之前,我对麻风病一无所知,临行前百度了一下。

一路上,想着那里会是怎样凋敝的景象。到那一看,他们生活得比在老人院还舒服。

跟着蔡昌金院长查房,见到老人家,不知该怎么打招呼,是该跟着走进屋里,还是远远看着?坐立不安。

采访1957年就上岛的肖在瑜医生,总害怕哪句话会冒犯到他。让他讲讲不到20岁就上岛的感受,可以吗?回广州后,想想,其实是我自己在介意。

想起2011年采访游泳世锦赛时遇到的选手娜塔莉。娜塔莉17岁因为车祸截肢,只剩下一条腿,但她照样参加奥运会。那次采访,我问得支支吾吾,单腿、残疾,这些词语,总不知道怎么说出口。但娜塔莉大方地说,她不介意别人说她的生理缺陷,但对于怜悯很抗拒。

大茅岛大抵如此。

岛上,年逾七十的肖医生照看着大家。肖在瑜是大茅岛上被隔离的患者。他1957年就上了岛,当时还不到20岁,还在读书。因为患了麻风病,就停学了,不久就被送上了岛。因为经常给医护人员打下手,肖在瑜自学了很多医学常识。上世纪80年代初大茅医院撤销的时候,他就作为中山皮防所的一个常驻医生在岛上了。

他说,老了,做不动了,但不干点活,又好像庸庸碌碌,白过了。

这是一个朴实的老爷子。

蔡院长说,他最大的希望是看到大茅岛上有一个百岁老人。现在岛上年龄最大的老人已有93岁。

从大茅岛上下来,同行的记者说,如果不是来这么一趟,还真不知道在这么一个海岛上,生活着这样一群人,真是太受教育了。

麻风村是历史遗留给今天的问题,若干年后,这个名词,或许就将成为历史。 (新快报记者 林炀 王会进)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23:16 , Processed in 0.26126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