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君在《写在“三言两拍”边上》这样写道:
数十年的编辑生涯,对徐明松来说,是一种乐活。因为有这样的铺垫和训练,在从事艺术出版的各个领域,他都不会是一个局外人。他庞收杂取,亦编亦写,笔下宽阔深远,又带有一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之美。他的手机摄影作品,同样延续了这样一种审美风格,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细腻情怀与思考。
明松会注意到其他摄影者不一定在意的画面。比如墙上的污渍,未剥离完全的纸面,雨雪洒落的玻璃窗面,反光镜的倒影,行进中的电线杆,斑马线和正在移动的人群,随机堆叠的茶杯,甚至随意摆在桌上的眼镜。日常事物与周边环境产生一种奇特的对话和关系,有时因为拍摄者的独特角度,其静置的本身就很美。明松瞬间的构图能力,对动态的捕捉,还有对色彩和光影的把握,以及画面流露出来的意境氛围,都让人赞赏不已。
现代摄影的产生是对传统绘画某种意义上的侵略,它相对便捷而精确,保留了岁月的印记。微摄影的出现,更加自由随意而迅捷,成为手眼甚至思想的延伸,同时借助网络,即时传达,无远弗届。明松的手机摄影亦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但源来有自,并非一时兴起。他早就关注那些现代摄影史上的大人物,无论自然摄影的大师亚当斯还是人文摄影巨匠布里松,以及马格南图片社的那些大腕,像卡帕等人,以及还有当代的森山大道、荒木经帷等等,他都尊崇已久,一直是忠实的粉丝。
明松认为摄影的产生发展伴生整个现代艺术的源流,可以看见不少艺术思潮相互渗透交织。他在看世界摄影史时,会猛地发现自己的某幅作品与有重要指标意义的作品的相似度,因而“大喜”,在手机发送画面的同时,留下心情文字。偶然之间的缘分,呈现在三言两拍之中,人情物象如此意味深长,万物静默如迷而蕴藏大美。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超这样评价:无论是徐明松的文字还是他的画面,皆显露着其对于城市意象的迷恋,奉献于我们的,是那错落有致而色彩斑斓的艺术空间,一处清雅和一丝咏叹,幻化出作者洒脱淡定而心存高远的作风。——在此空间要做优雅的对话和美妙的体验,是视觉解放自己,还是自己解放视觉?无意之间,我们会联系其明松相关的工作和生活的自得修身,再细想应该是城市行者的一种精神投影。书叶翻动文思,光影催化形构,其中的感动和励志,都缘于徐明松这位城市行者,为我们留下的意味深长的身影,回味着其中一系列相关新的视觉传播样式的创新和探索。彼此之间,共同培育和创造着属于我们今天时代所需要的视觉叙事结构和思考方式。
作家沈嘉禄则说: 在理性表达的同时又不乏感性思维的跳跃和联想。他拍摄的照片,即是一种表现。他有洞穿事物表象进而实施抽象的能力,但同时又赋予这些神奇线条以充满趣味的生命,使观者在线条中看到一种人格的外化,甚至看到性别和性格。 借助博客,刊出展览中的部分照片,听听大家的反应——手机摄影的时代已经到来,但这绝不是一个器材的改朝换代,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艰难更新……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50 , Processed in 0.078549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