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人德来信说:当城市成为一个个巨大的黑洞时,就吸引住了巨大的人群,大城市的市民,无论前往何处都是人挤人,人和车像河流一样,不停地流。这样的处境也隐喻了人类面临的诸多困境。城市变成了一块磁铁、一个黑洞!
这些照片是我多年的拍摄积累,想表现一个黑洞城市的感觉,我觉得当下大城市的状况就如同一个大黑洞,人口密度大,排放密度大,空气污染大,雾霾现象大,精神压力大、马路堵车大、办事排队大、还有大量的生活垃圾。
我的照片是想从一个侧面比较夸张地诠释都市生活的内涵与都市生活面临的困境。尤其生活在上海这样的超级大城市里,我们每天的生活如同漂浮在城市黑洞上面的浮郄泡沫。
他又说:这组照片也是积累多年的资料,其中有几张是后期处理的,上面是我大概写的意思,写的不到位,林老师有时间可以再深入地解读,先谢谢了。也可以作为林老师的讲课资料,我觉得上海的都市摄影在开发脑筋拓宽思路与表现上还是很不够的,大部分还是以模仿为主,林老师的博客孜孜不倦,苦口婆心地介绍这么多的文章的观念与思想,对于上海将来的摄影人与摄影群体产生肯定会有深远的影响,当代我们的社会文化是多元与极丰富的,摄影也是一个道理不能用一种模式来一统天下。
我曾在以往写道:从大的历史进程看,无论东方或西方,整部艺术史基本上是一部农业意象的艺术史。都市意象较密集地表现于艺术,在西方是近一百多年来的事。加上摄影生来也晚,摄影家抒写城市自然困难重重,观众欣赏城市影像又倍加困难。几千年的传统难以摆脱,就连西方最具现代性的诗人惠特曼和波德莱尔也分别以叶和花来命名他们的里程碑诗集,更何堪中国摄影家的举步维艰。此外,更有专家认为,农业意象不是相对稳定或稳定,而是超稳定,至今还未过时,中国更是如此。基于这样的原因,观众便容易把农业意象与诗意画上等号,唯美主义的风光摄影盛行,其坚实的基础无可动摇。而一般人认为,都市的意象恰恰相反,是没有诗意的,或根本不是诗。观众习惯于通过农业意象来确认他们的感受,更加强化了摄影师对风光摄影的青睐。许多人即便生长于城市,一旦远离大自然,就会向往大自然,把大自然当作摆脱精神压力的一种方式——农业意象的风光摄影也成为一种流行的意象,自然和都市摄影格格不入。
这样,都市摄影之“难”,也就成全了风光摄影之“滥”。但是,趋“易”避“难”,不应该是优秀的摄影人之追求。尽管城市的苦难和忧烦是世界和生命的苦难和忧烦的一部分,城市的美,固然也是世界的美和生命的美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怀着崇敬的心情,全力拓展都市摄影的表现空间,在都市平常化、凡尘化的意象中找到更为理想的栖身之地,让都市摄影尤其是都市的景观摄影也有和自然风光摄影一较高低的宏大图景,这才是中国摄影真正繁荣的未来所在。 谢人德的实践,不也正是这样一种努力方向吗?而且他的一些画面,通过后期的制作,以其独特的穿越感,给我们带来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样一种后纪实的都市摄影,也是有其先锋价值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人关注都市,关注都市生活最为平凡普通却又最具有人性力量的那一部分,那么,中国摄影的走向,也许会更有其全球性的价值——我们不是一直在说和世界接轨吗?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23:18 , Processed in 0.082964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