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柳州市三江县洋溪乡红岩屯,到达这里需要转乘多种交通工具。即使要从洋溪乡到达红岩屯,就需要先坐面包车,然后转乘渡船,再坐一辆三轮车,然后步行。8月25日中午,最美菜公益基金志愿者一行到达红岩屯中心校时,教室里坐着的是这样一帮学生。 县农业局的老师在向村民教授如何种生姜。长久以来,山地上只能种出卖不上价钱的茶叶和茶籽。每个人眼神中,都是脱贫致富的渴望。红岩屯110户人家共540人,这个教室里的年轻面孔就是整个村的青年劳动力,其他的年轻人都已经外出打工,目的地多为广东。 恰值暑假,孩子们都散在乡野间。这间教室里,老师帮我们召集了几个能通知上的留守儿童。站在中间的草苗族女孩叫张志兰,今年8岁,笑起来满是胆怯。红岩屯中心校只有三个班,一共有97个孩子,像张志兰一样的留守儿童共有50个。 整个寨子都是木质的吊脚楼,村里唯一一栋水泥钢筋的建筑,就是张志兰所在的学校。通过读书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已成为各方共识,可是当地的现实是,师资仍然匮乏,近百个孩子只有5名老师。另一个现实是,读完义务教育后继续读高中或者高职的孩子比例很低。 张志兰的爷爷已经年过七十,是家族里唯一能说普通话的老人。今年暑假,他带着张志兰去广东看望了孩子的爸妈。采访间隙,老人拿出张志兰的日记,记载着唯一一次爸妈养殖场的老板带孩子去森林公园的情景。在繁华的大广东,爷孙两人多数时候也是留守在群租房里。 听我们说,录好的视频和照片爸妈都能看到,张志兰又兴奋又着急。因为普通话说的也不自信,只好在光亮处支起桌子,开始一笔一划的写日记。小小的背影后,是这所老房子里掩盖不住的贫困。 “想让红岩村的茶树长出金子来,你们就能回来陪我了。”张志兰写下有着错别字的短短几句话,却让我们一行人都陷入沉默。大山里望不到边际的茶树,因为卖不上价钱,怎么也留不住要负担一家人生计的爸爸妈妈。张志兰的爸妈在广东喂猪每人一个月能赚3000元。 害怕让热情的草苗族家庭为难,午饭来临时,我们一行匆匆离开了张志兰家里。 下午返回时,张志兰正和奶奶在茶园里采茶。她穿上了只有盛大节日才穿的草苗族的衣服,还是因为我说的一句“爸爸妈妈能看到你”。 男孩子们这时候多会到河里游泳偷会儿懒,张志兰总是在茶园里陪奶奶。 一会儿小手指尖就掐的红红的,指甲缝里也有不好洗的茶渍。张志兰把采好的茶叶,一小把一小把装进篓子里。这样的一斤鲜茶按照种类和品相,卖给茶贩10-20元一斤。茶贩加工好倒卖出去要卖到240元一斤。 采访回来,要跟张志兰一家告别。张志兰的婶婶已经将我们带去的几斤猪肉加工,做好了招待客人的打油茶。这里的贫困令我们触目惊心,可是善意和质朴更让我们感慨。 张志兰领着弟弟去教学点。农村的困苦和分离的孤独,会给这些小肩膀留下怎样的记忆?最美菜公益基金,关爱渴求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关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弱势群体,更关注农村生计。我们今天在他们的世界里播下阳光的种子,未来,他们会和我们一起改变农村。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7 14:41 , Processed in 0.01591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