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西城区南榆钱胡同 1998年,东城区美术馆前 与“文革”后期的北京相比,北井镜头中90年代的北京更加日常化,甚至透着一股子老北京寻常巷陌的油烟味。与同时期拍摄过北京的马克·吕布等西方摄影家明显不同的是,北井并不刻意去捕捉戏剧性的瞬间,他只在乎人物的状态:从发自内心的笑,到专注于某件事的神情。 在北井开始摄影的六七十年代,正值日本经济的高度增长期,摄影被称为“都市论”,仿佛照相机只配表现都会文明似的,几乎所有摄影家都把镜头对准了新宿、涩谷一带繁荣的街区和摩天楼。东京出身的北井对此偏不感冒,反而以拍摄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凋敝的乡村而著称(如反映围绕成田机场征地问题、农民旷日持久的维权斗争的《三里冢》等)。不成想,如此讨厌都会的摄影家到了中国,竟深深地为北京所吸引。他以温暖的景深和诗意的曝光为我们截图的、一个城市的既有文明在行将遁形前的“决定性瞬间”,不仅是艺术,而且是见证。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9 00:12 , Processed in 0.01721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