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张桐胜:一场讲座告诉你40余年摄影经历的体悟

2017-5-26 10:15| 发布者:cpnoz| 查看:1207| 评论:0|来自: 北京国际摄影周

摘要:讲座主题摄影艺术创作理念与自然、生活、文化的融合主讲人张桐胜5月21日,北京国际摄影周2017名家月月谈第五期,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桐胜为大家带来主题为“摄影艺术创作理念与自然、生活、文化的融合”的演讲。 ...

讲座主题
摄影艺术创作理念与自然、生活、文化的融合
主讲人
张桐胜

5月21日,北京国际摄影周2017名家月月谈第五期,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桐胜为大家带来主题为“摄影艺术创作理念与自然、生活、文化的融合”的演讲。他通过对自己20多张代表作的解读,讲述自己对于2017摄影周主题“摄影:本来与未来”的理解,将自己40余年摄影经历的体悟向观众娓娓道来。
“ 回头看自己的人生,最欣慰的是:我们国家几十年来任何重大发展时期、节点上,作为一名摄影工作者,站在该站的地方,记录了历史、表现了历史、传承了历史。自己的摄影之路没有白走,为未来的生活、时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摄影的本来,就是要拍摄自己熟悉的、经历过的、有感受的东西,为未来提供一手的、有价值的影像资料。
张桐胜摄影艺术创作
理念解析

《取水有道》1997年2月 陕西
《取水有道》这张照片,完全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思考、哲学理念进行创作。当时正临近春节,开车从陕北赶往银川,途经吴起镇时遇到这个场景。当地老乡住在塬上,因为春节习俗,要把家里的盆盆罐罐都装满水,照片中就是老人和孩子到山下打水的场面。老子的《道德经》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创造美好生活,这是老祖宗的哲学智慧。在拍照时不要忘记,我们自己的文化精神,传统的美学理念和美学基础。

《世纪飞跃》1997年
《世纪飞跃》是上世纪末柯受良飞跃黄河时拍的照片。飞跃黄河,很多人觉得是车技的表现,但我认为不仅仅是这样,更深的意义在于,这是中华民族即将跨越世纪的瞬间。流淌几千年的黄河,从来没有经历过聚集20万人的活动。当年黄帝统一黄河两岸、大禹治水、秦始皇进攻中原、毛泽东东渡黄河时,都没有在黄河两岸聚集过这么多人。只有新中国在进入信息化时代、进入新世纪时,才成为可能。所以我选择在黄河岸边一个山上的高点,以俯拍的角度将整个壮观的场面纳入镜头瞬间。黄河里流淌的是黄河水,黄河两岸流动的是黄河人。拍摄时,不是考虑技术问题,而是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角度思考。

《黄河壶口》
这张照片是在冬天枯水期拍的,当时是正月十三下午三四点钟,站在山西往陕西方向拍。为了拍好这张照片,我找到了当年冼星海创作《黄河交响曲》时住过的窑洞,感受当年创作的氛围。我带着这种情绪,带着音乐的感受,拍了这张照片。这张照片非常珍贵,因为当年的冰川冲掉了中间那块岩石,这样的画面再也没有了。

我认为风光照有4个属性:自然性,就是对大自然本身最真实准确的记录;人文性,就是体现自然中留下的人类前进发展、岁月流逝的痕迹;拟人性,就是通过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体现自己心境;还有就是艺术欣赏性。
这张照片体现的就是人文性,是画册《喀什噶尔》中,“古道西风”主题的点题照片。那条路是曾经丝绸之路上很多人走过的路,因为地质原因年年修、年年塌方,拍摄时就是刚塌方过后。简易的公路、行人、马匹,一下把人带回到远古时代,展示了上千年以前,古老文明时代的瞬间,让人感受到千年的历史。这就是用今天的影像追溯历史余韵、历史足迹。

这张照片是“汶川记忆”在俄罗斯国立奥斯托洛夫斯基博物馆展出时拍摄的。黑白照片中是都江堰中学塌方后的场景,照片中的小瓶是幸存的学生为被埋同学祈福放在那里的。前方彩色的花束是俄罗斯布展的工作人员摆放的。黑白与彩色、昨天与今天、国际与国内,这些对比使这张照片蕴含了很多内容。好的照片应该有故事可讲。

5月12日,无情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山体滑坡,将北川中学校园(新区)和300多名在校师生一起埋在深深的泥石里,幸存下来的只有一面国旗、一个篮球架和23名在球场上课的学生。这是一张很好地纪实照片,滑坡、大石、校牌、篮球架、国旗,信息量很完整;这是一张有价值的新闻照片,记录了2008年5月19日第一次为普通老百姓降半旗的历史性瞬间;这也是一张很好的艺术作品,艺术讲究内涵和意境,照片中迎风飘扬的国旗,展示了中华民族多难兴邦的精神,在有限空间内给了无限想象。

5·12大地震后北川中学(新区)幸存下来的部分学生,灾难使他们坚强、成熟,更有使命感,震后他们的生日集体改成了5月12日。照片中有3个孩子因为这场灾难成了孤儿,我也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现在他们都长大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了。

《扬帆》
作为一个摄影人,在国家重大题材上一定不要缺课,要尽力表现。世博会期间,超过7000万人去参观,很多人都在看都在拍,如何从自己的审美意识上拍出不一样的世博是需要思考的。世博会我先后去了13次,共计拍摄了一万多张照片,我在世博园中静静地寻找灵感,寻找我的摄影符号、色块、线条,把时代发展的理念放入其中,从而产生了“来自于世博,又非世博”的系列作品。

这张照片在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中所拍。通过取景构图、充分利用各种元素,照片中有了冷与暖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曲与直的对比,用自己独特的表达语言,通过几个不同的东西,把本来的生活反映出未来绚丽的光彩。拍摄时,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慢慢琢磨,认真观察环境、反复实践,才能出精品。

《新上海》
上海世博期间,我去中国馆3次拍到这张照片。我们常见的反映上海现代大都市的影像,不外乎都是外滩、浦东的那些高楼大厦,没有什么味道。中国馆这个场景中的画面都是动的,在万花筒般的变化中,代表上海新貌、中华民族时代发展的几个建筑都出现了,形成了非常具有装饰感、艺术感的形象。拍照时,一定要仔细研究、反复观察。

《战争与艺术》
这张照片是我在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拍的毕加索《格尔尼卡》的复制品,它不是按照原作复制的,它是对格尔尼卡这个作品给予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历史的寓意。格尔尼卡的原作是灰色的,没有色彩,反映了被轰炸以后人们和牲畜的惨叫,表现出一种很恐怖的画面,但是这张照片是血迹斑斑的。为什么要展示这个作品,就是因为格尔尼卡现象虽然是在二战时期发生的,但是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今天格尔尼卡现象仍然存在,这张照片寓意了我们今天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痛恨。而且它有一种时代意义,昨天的图像和今天的色彩,昨天的艺术品和今天的人,把昨天和今天,把历史融合在一起,这张照片又给了大家一个新的启示,非常有意义。

《大水车》,宁夏
近几年我一直在拍中国的农耕文明。这张《大水车》就是中国最早的水利设施,这个水车也一直在使用中。这就是生活的本来,人是从这里走来的。我们拍的照片要为后代提供最有说服力的文明的里程碑,让未来的人不要忘了祖先、不要放了初心。

《快乐的旅途》1998年9月 宁夏
这个照片中都是青春的面孔,他们劳动一天后,收工回家时,都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这些孩子们是挖发菜,当时这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后来为了保护环境,已经严禁挖发菜了。我去年再去那里,一个年轻人都没有,20多岁的孩子们全都出去打工了,留守的都是一些老人。

这张照片在陕北延川拍摄,这样的景象只有在中国才能看到,这就是黄土高原。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片土地给我们带来的一切。照片中,山上的小路、耕地、窑洞都是人类的痕迹,是人用工具在黄土高坡上雕刻出的作品,有独树一帜的面貌和生活,这也正是中国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面貌。

这是我在陕北拍的砍头柳。当地人砍下粗细不同的柳条,编制成不同的生活生产用具。这是我们祖先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下传承下来的生活哲学。照片整体像宋代的画,很有艺术感。

《大河风》
这张照片是在黄河壶口拍的,当时延安的腰鼓队演出完之后在黄河边上拍了一个大合影。照片中有非常典型的中国形象、中国色彩和黄土高原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力量,值得让全世界感动的力量。这张照片是具有中国符号的一个非常难得的作品。

“ 
作为专业摄影师,要有历史的责任感和文化的自觉,要立足在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历史上,立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上。

全民摄影时代,对于更多的摄影爱好者,摄影能带来健康、亲情和美的享受,让生活更丰富多彩。希望大家不要自我设限,去拍自己钟爱的题材,让摄影自由奔放,让摄影为我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和希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3:59 , Processed in 0.070601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