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夫 华尔表现了拉夫 为了通过模糊现实与虚构之间的限制检验照片中构成真实与虚构的因素,哈夫肯施尔德利用相机视角的固有特征从日常场景拍出了特殊的画面效果。模型般的火车被安排在一个人造的场景当中,其中满是假的棉质绿树、塑料高楼、纸板搭建的山脉,还有假人等。“当我以正常的距离观看这幅照片时,感觉自己好像上帝一样,俯视这个人造的世界,一切尽在掌握。如果你尽可能近距离地观看(铁轨以上2英寸左右),那这个世界又开始变得非常真实。我通过压缩景深范围不断尝试现实与虚构的幻象,让画面中的部分处于焦点之内,而其他部分则被虚化。照片的色彩被调整成旧明信片的颜色,唤起人们对20世纪50年代回忆。” 史蒂芬 塔夫脱用一架自拍相机完成了这张曝光长达15秒的自拍照。这部相机除了镜头之外,下方还连着一部由笔记本电脑供电的平台式扫描仪。这种设计使塔夫脱在曝光的过程中能自由地移动镜头板,“就好象在拉手风琴和进行歪像(anamorphosis)实验。”塔夫脱还加了一个红外线滤镜,充分利用扫描仪对红外线高度敏感的特性。由于运动的方向与扫描头的运动方向有关,因此图像中的部分片段或被拉伸或被压缩,而静止的物体则不受影响。 简尼 为了拍鸟的照片,皮尔斯把她的数码相机放在望远镜的目镜旁边,没有适配器是“为了获得镜头反射回来的奇特效果。相机设置为光圈优先,曝光指数通过相机镜头和望远镜共同确定。最后获得的画面效果是在画框周围有一圈彩色的蔓状花边。为什么拍鸟呢?我对鸟类神奇的导航能力深深着迷,而且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和象征系统中,它无处不在。另外,它们总是在那儿很冷静地观看,让我有时间放松下来。 马克 我用超广角镜头拍下了姐姐的旧玩偶屋的微缩内景,之所以采用超广角镜头是想要传递出它们可能随时会被观众直接占领的感觉。这些场景旨在唤醒人们潜意识里的恐惧和欲望,探索童年的纯真与挑衅行为之间的矛盾。巨型的人造物品和元素、无形且有破坏性的物体与质朴的环境间形成对抗。这些过错均效仿自成年人日常生活中不断显现的欲望。 比尔 欧文斯因其著作《郊区》(Suburbia, 1972)广为人知,这本书极具讽刺意味,表现了主人公看着自己郊区的房子幻想着美国梦已然实现与生活方式完全脱离的张力。这张滑稽的照片是纪实项目的一部分,它把焦点对准北德克萨斯州新郊区的日常生活。欧文斯用相机的内置闪光灯突出前景中长角牛身上的细节。 马丁 人造的旅游照片,尤其是像19世纪的异域风情的手绘幕布,总是能给人以亲切感、存在感、艺术感和实地感,这组经数字技术强化效果的照片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制作完成的,意义在于探寻人们对个人经验的感受和看法。照片里的场景被建构成好似并不存在,又好像随处可见;这种显而易见的认知将画面内的矛盾结构起来,试图描述一种未曾到达的怀旧情绪。人物的身影被故意放在正中央位置,通过摆拍人物面向远方凝视的姿态,强化展望的重要或无足轻重的意义。照片里的模特是在9个不同场合下拍摄的,利用了现场自然光和后帘闪光、慢门同步。 凯文 全新的相机内置程序和后期处理软件在制作全景照片的技术上已有重大进步。与大多数拍全景照片的人不同,卡明斯基不用三脚架,他总是骑着自行车在小城里转悠,让自己有时间慢慢发现那些平日熟视无睹的东西。“我的眼睛能像全景照相机那样环视整个环境,这使我从车窗的视线限制中被解放出来。我能用自己的双脚去探寻,从而自由地研究更多事物。为了拍出我自己的全景照片,我总是在一个位置采用略微不同的视角环视区域,并拍下3至4张照片,然后在Photoshop里把这些照片无缝拼接在一起。这种方法创作出的照片通常具有非常规的视角、视点以及畸变效果,让我在各个地方的视野得以扩展。” 提姆 “在这个系列中,我拍下了雄伟壮观的光线减弱效果,与其应有的功能同步:盲字告示牌,奇怪却又精心设计的阴影藏在造型感很强的建筑之后,春天盛开的梨花被弧光灯光淹没。如同喜欢明亮的光线一样,我也喜欢晦暗的光线,这些照明效果总是夸大失真,在某些情况下,将无法将事物完整地呈现出来。你可以仔细翻阅任意一位摄影师的所有作品,去寻找光线从描述某物转向被某物描述的时刻;这些时刻也许是摄影师曾经见过的某些瞬间。 琳达 “在这个系列的作品中,我用扫描仪取代相机,从我的两位学生去世开始,一直持续到黎巴嫩战争爆发。我的扫描作品好似是对过去的一种缅怀,并将政治和失去的爱结合在一起,就像是澳大利亚土著的民谣,变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导航:带领我找到回家的路。被摄主体将这个姿势维持了3分钟,使闪光灯与扫描线充分结构。几瓶蜂蜜撒在扫描仪的盖上,蜜蜂、花朵和枪支都用来强调同一个问题‘我们将如何决定自己的生活,破坏还是重建?’因为很喜欢物体与冰凉玻璃交接的感觉,我思考着新旧技术结合的工作方式,以及如何使它看起来像溺水一样。” 托尼 为了通过模糊现实与虚构之间的限制检验照片中构成真实与虚构的因素,哈夫肯施尔德利用相机视角的固有特征从日常场景拍出了特殊的画面效果。模型般的火车被安排在一个人造的场景当中,其中满是假的棉质绿树、塑料高楼、纸板搭建的山脉,还有假人等。“当我以正常的距离观看这幅照片时,感觉自己好像上帝一样,俯视这个人造的世界,一切尽在掌握。如果你尽可能近距离地观看(铁轨以上2英寸左右),那这个世界又开始变得非常真实。我通过压缩景深范围不断尝试现实与虚构的幻象,让画面中的部分处于焦点之内,而其他部分则被虚化。照片的色彩被调整成旧明信片的颜色,唤起人们对20世纪50年代回忆。”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3:51 , Processed in 0.07146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