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文纪实摄影师的正途——李君放的“老兵”系列

2017-10-27 11:41| 发布者:cphoto| 查看:881| 评论:0|来自:映画廊

摘要:无论衣锦荣耀的将军,还是选择返乡、宁化一抷故土的普通老兵,这些当初为了民族尊严和独立挺身而出者,都应该受到历史的尊重。历史匆匆,这些返乡的平山抗战老兵,已风烛残年,去日无多。当年英雄花,曾为谁家怒放? ...

无论衣锦荣耀的将军,还是选择返乡、宁化一抷故土的普通老兵,这些当初为了民族尊严和独立挺身而出者,都应该受到历史的尊重。历史匆匆,这些返乡的平山抗战老兵,已风烛残年,去日无多。当年英雄花,曾为谁家怒放?而今飘零处,幸有志士捧心!和平年代的志士,用关怀延续母本的血脉,用行动承继母土的精神。李君放的“返乡老兵”系列摄影就是这样一个样本。


平山是革命老区,有西柏坡见证,“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在这块英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君放,有英雄情结本是自然而然的事。像当时的许多少年一样,君放肯定也做过当兵的军人梦吧。君放最初拍摄老兵,也是有移情作用在里面的。君放家曾有三位爷爷参加抗日,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平山县,几乎村村都有老兵,他所在的村子就有十几位。2011年清明节他回老家陈家院村给去世的长辈烧纸,同村的老兵霍普老人对他说,现在村里只有两位老兵了。唏嘘之下,他萌生了“为老兵拍一张照片”的想法。然后,就有了1部相机、近400个山村、6年时间寻访并为200余位返乡老兵留下影像这一连串的数字。


开始的时候,他的方式可能还比较简单粗放,只是“为老兵拍一张照片”,一张肖像而已。很快,他不再满足于记录下老兵们“正襟危坐”的姿势和面貌,而有意识地采用“环境肖像”的方式,连同老兵现在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也记录下来。曾经烽火连三月地浴血奋战过的青年,而今归于平淡后的平凡生活和饱经沧桑的面孔本身就令人感叹。再加上俭朴的环境、贫病交加的境遇,更让人感慨不已。他们脸上并存的坚毅和无奈,更是让人无言以对。我相信,君放在做这些的时候,他不仅满怀着崇敬之情,更隐含着唏嘘之意。我也相信,在君放心里,这些老兵,不只是革命英雄,更是民族英雄。和平年代,对民族英雄最好的纪念方式是什么?“用镜头礼赞英雄,提醒后人铭记历史,并从中获取精神鼓舞和前进动力”,这样的定位和大词,君放的行为当得起,但远远不止。而这,恰恰是他选择“环境肖像”的初衷和本意吧。


史悦三,平山县西大吾乡坊村人,19251111日出生,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9年退伍,201682日过世。


寻访记录的过程中,随着对拍摄对象的时间、精力、甚至是物力投入,当然更重要的是情感投入,君放与老兵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的拍摄行为更加丰富细腻、饱满圆润起来,由拍摄一张环境肖像,不由自主地关心起老兵们的健康、生活甚至心理。平时没事,君放就像走亲戚一样经常去看望他们,陪他们聊往事,话家常,甚至会像家人一样照顾他们起居,在他们逝世的时候送别他们最后一程。我见过一张照片,君放把瘦得不足百斤的老兵刘梦元抱到院子里晒太阳;还见过另一张照片,君放参加一个老兵的葬礼,和这名老兵的亲戚乡邻们一起,肩拉绳子运送灵车,走在乡间土路上,走向墓地,并洒上最后一捧土。我相信这不是一个摄影师在作秀,而是一个摄影师的善良本性和人文关怀的真实在场。因为这种生活介入式的关心关爱行为,君放已经不只是把老兵当作自己的拍摄题材和对象了,他们更是关怀对象,他被称为“老兵最亲的人”;他的摄影也已不只是摄影,而是“关怀摄影”了。


老兵们当年也都是热血青年,而今步履蹒跚,甚至生活都已经不能自理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国传统,加上对英雄晚年的疼惜,对英雄精神的崇敬,使得君放对他的拍摄对象投射了更多的感情,投入了更多的行动。我想李君放明白,作为一个摄影师,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生活处境,但像精准扶贫一样,他至少可以做到不让他所能寻访到的英雄们晚境悲苦,晚景凄凉,至少可以安慰心灵,抚慰精神,至少不会让他们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还有人记得他们,还有人认可他们,还有人感谢他们,甚至崇敬他们。事实是,君放经常去看望的老兵们,也确实从心理上精神上得到了补偿和慰藉。


从“传统肖像”,到“环境肖像”,再到“关怀摄影”,从现实生活的关注关心,到精神世界的关爱关怀,这是一个人文摄影师在纪实之路上向前迈了一步。至此,君放这种直达生活、真抵人心的摄影行为,已经不单纯是摄影了,更多是借摄影行为及其结果去体现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个体生命的尊重,对他们所代表的历史的尊重。他在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现实温暖历史。摄影的力量和意义也由此宕开一笔,延伸了开去。


王竹竹平山县上三汲乡蒲北村人,1927813日出生,1941年入伍,参加过抗日战争,所属部队晋察冀军区平山县观音堂后方兵工 厂,1945年退伍。 


渐渐地,君放以老兵为题材的摄影作品,开始在北京、山西、河北,甚至国外展出,而且还大多是出现在官方主办的各级各类展览上,相关画册也出版了。以摄影为手段,以影像为传播媒介,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君放的摄影活动也由个人性的“关怀行为”变成了社会化的“关怀行动”。除了为老兵们拍摄照片作为图片记录留存之外,他还为他们建立文字档案,探寻他们的戎马足迹,记录他们的生平往事,也记录下他们当下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甚至健康状况。他经常驱车从石家庄西进太行,绕着崎岖山路,带着日常用品和营养品去慰问他们,力所能及地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君放的行动本身,连同关于他的行动的媒体宣传报道,以及他创作的以返乡老兵为题材的摄影作品的广泛传播,又感召了更多的人们去关注、理解、帮助老兵群体。君放坦言,这些老兵有相当一部分或孤寡、或疾病,生活非常困难,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像让更多的人关注老兵,尤其希望借助公益的力量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老兵,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他的愿望通过他和一些志同道合者的行动实现了。不少企业、社会公益组织及各界爱心人士,通过君放和他的影像得以了解了这个老兵群体,他们经常看望、资助这些老兵。一个摄影人朴素的拍摄行为,渐渐扩展成了一种大范围的关怀行动,甚至产生、凝聚了一股社会力量,“行动主义摄影”初见成效。


但岁月无情,君放的镜头,追赶不上老兵们一个个逝去的身影。于是,在拍摄和探访看望老兵之余,近年,君放又把自己的视野放大,立足平山这块红色之地,以图片搜集和展示为主,力促晋察冀画报陈列馆(平山县碾盘沟村是《晋察冀画报》创刊地)的建立。这一行动,已经超越了作为一个艺术类别的狭义的摄影本身,由此,以摄影为基础,延伸行动的领域,扩展行动的效果,我们可以姑且称其为“摄影行动主义”。


王国泰,平山县西柏坡镇南庄村人191898日出生,19381月入伍,参加过抗日战争,所属部队为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5团炮兵连。平山县5团抗战烈士墓埋葬的223名烈士都是他的战友,许多牺牲的战友都是他掩埋的。1944年退伍,20151月过世。


回顾世界摄影史,1951年12月,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了包括布列松在内的“五位法国摄影师”摄影展,通过五位纪实摄影师的作品强调了摄影深入“民间”的广阔前景,并由此带动了“关怀摄影”(Concerned Photography)流派的发展。这可以说是“关怀摄影”的滥觞。之后,战地记者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弟弟、同样作为摄影大师的康奈尔·卡帕,更是一生都在呼吁“关怀摄影”,他的名言是“我希望我能拍一些好照片,但我最大的梦想是能够用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和好的图片故事来阐述观点,甚至是改变现实。”君放拍摄老兵的愿望与此何其相似。关怀人、关注现实世界,一直是纪实摄影的本义。


现在,在人文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领域,“行动主义摄影”的潮流更是往前迈进了一大步,它将摄影与社会行动的干预及成效结合,拓宽摄影的边界,探索摄影介入社会的力量。美国影像学者米歇尔・博格蕊将“行动主义摄影”定义为“为变革社会而拍摄的影像”。一个著名的“行动主义摄影”实例是美国摄影师乔纳森・托尔戈夫尼克(Jonathan Torgovnik)在卢旺达采访中了解到,在1994年的种族大屠杀中,有几十万图茨族妇女遭到胡图族士兵强奸,后来因此有大约2万名孩子出生,这些孩子在家里和社会上遭到“复杂”的对待。当这些孩子到了读中学的年龄,托尔戈夫尼克募集到数百万美元帮这些孩子付学费。另一个“行动主义摄影”的著名实例是美国女摄影师多娜・费拉多(Donna Ferrato)20多年来致力于拍摄美国家庭暴力,并建立“家庭暴力觉醒旅馆”来救助遭遇家暴的女性。相信,互联网时代和媒介时代所带来的影像传播的快捷和无限,以及由此产生的摄影力量的扩大化,会为“行动主义摄影”的长足发展提供更大更多的可能。我们有理由期待人文纪实摄影在“行动主义摄影”的路向上走得更远。


袁文华,平山县营里乡勃鸽崖村人,192623日出生,19401月入伍,参加过抗日战争,所属部队为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5团,任21连通讯员,19429月退伍。


回看君放的“返乡老兵”系列摄影,“肖像摄影”——“环境肖像”——“关怀摄影”——“行动主义摄影”,呈现出一个合乎逻辑的层递过程:从客观触动,到主观思考,到影像记录;从发现问题,到呈现问题,到试图解决问题;从客观再现,到主观关怀,再到行动表现——一个摄影师走在人文纪实摄影的正途。


这样一个层递关系,既体现出一个摄影家的个体成长的自然过程,也体现出人文纪实摄影本身的自然发展历程。从事实看,无论世界还是中国,无论是整个摄影史的发展历程,还是单个摄影家的个体摄影经历,也都往往呈现出这样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现象。当然由于对象的指向性,这一现象在人文摄影领域呈现得更为突出。这一层层递进关系,既符合摄影本身的发展规律,更符合人性的结构分层和人性发展的规律。像李君放这样走过“人文纪实摄影层递”的摄影师,在国内也屡见不鲜,我们可以随便举出更著名的几个:解海龙、焦波、黑明、卢广……我们期待更多。


封玉荣平山县上三汲乡西金山村人1927828日出生,1943年入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25月退伍,20157过世。 


当然,具体到君放的“老兵摄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实这也是对所有“行动主义摄影”乃至所有纪实摄影的苛刻要求。比如,虽然已经走在“肖像摄影”——“环境肖像”——“关怀摄影”——“行动主义摄影”的正途之上,但毕竟尚未达致拍摄出“这个”人物的内心和灵魂这样一个高度。人物身份性格的细腻表现、人性深处的细微变化、生命灵魂的瞬间开放,你的镜头如何捕捉到是一个关键。一个不关心人类的生命和灵魂的人,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艺术家,所幸,李君放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只是如何做到、如何实现的问题。


我们还是不要把摄影的力量、艺术的力量无限扩大为好。从传统的肖像记录开始,到“环境肖像”的思想呈现,再到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人文“关怀”,以及继之而往的“主义性”“行动”和“行动性”“主义”,我们可以看到,自发行动——深入思考——人文关怀——自觉行动,这样一个自然而然的道路,只是一个摄影人在良心良知的驱策下,在用自己较为擅长的形式,去尽一个摄影人的本分,尽一个“人”的本分。从“艺术”的角度看摄影,最好的艺术,最好的肖像艺术,最好的关于人的纪实摄影的艺术,就是把一个人很好地描述成一个“人”吧。与君放等人文纪实摄影师共勉。


看望老兵张玉岭


老兵的军功章


2014年4月21日,抗战老兵史悦三在《平山老兵》展览现场凝视着自己的照片


刘增英老人2013113日过世,享年91岁,凳子为老人遗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1 15:47 , Processed in 0.01953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