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薇薇安·迈尔》获得了2015年第87届奥斯卡最佳记录长片提名,有影评人称,它在一些方面甚至超越了著名的名人纪录片《寻找小糖人》,这部由历史学家和跳蚤市场的常客约翰·卢夫拍摄并剪辑的作品,有着优良的影片品质和中肯客观的态度,它的节奏平稳、细节考究,数码摄影画质高清感人,在结构上双线交互,主人公与主人公的作品形成了互为解读和脉络清晰的延伸,不仅展现了薇薇安主要的代表摄影作,也再现了她本人的生活原貌、性格特点和由此所导致的,她令人嗟叹的孤寂运命。约翰卢夫对摄影作品的敏感和细节上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伟大的街头摄影师薇薇安迈尔,也帮助他良好完成了这部传记纪录片。
2007年,约翰·卢夫随便出了几百美元,拍卖下了薇薇安·迈尔的大批摄影底片,在这之前,他丝毫不认识这个女人;在这之后,他才开始通过这些底片、摄影、多如牛毛的生活收集品们逐渐了解这个充满矛盾和神秘感的女性:薇薇安·迈尔,一个终生靠打工和保姆工作谋生、下场凄凉的孤独女人;一个脾气倔强乖戾的底层女性;一个寄居在无数陌生的家庭充当保姆,却始终没有自己的归宿,就是在约翰·卢夫的发掘和宣传之下,成为了当代最具传奇色彩和美国五六十年代最有代表性的街头摄影大师。约翰·卢夫利用自己的艺术直觉和对她的作品恰如其分的处理及精密洗印,几近完美地向我们再现了她的摄影作品。她的作品品质迷人、清晰、简洁、敏感、大部分为黑白作品;已经具备凝固时间的能量和对悲剧强大的感受力。作为街头摄影师的她热衷于保存记忆片段和精彩瞬间,奇异地能跟镜头中的陌生人之间完成了某种互动、默契、心神上的交流与透视;薇薇安对光影乃至构图都是极度敏感和富有把握感,摄影能力被业内认可为全面、平衡、手到擒来,荣获了广泛的世界赞誉。 (图为薇薇安自拍像) 薇薇安·迈尔生不逢时,一生无人问津,死后却迎来了自己事业的辉煌和荣誉,这是她本人始料不及的。她作品的质量并不平衡,由于她是街头摄影师,所以拍摄场景与人物、光源都是随机出现的,她必须得跟随它们、去被动适应和迅速判断。街头摄影师除了练就敏锐和在人群中冷静的视觉感之外,也不得不仰赖环境和机遇的恩赐。在她部分照片里,过于复杂的内容削弱了她摄影的特质和精锐。而她发挥最好的作品,往往是一瞬间的直觉、构图简洁、打光自然、中心突出,这是她的优质代表作所普遍具有的特点和品质。
在这张作品中,光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光在人物的头顶,打亮了他的头顶和后背,塑造了威严感;光源在正面也有补充,使得人物的脸部细节与情态明显、突出,再现了一个普通的街头人物在一瞬光影里那历尽沧桑的生命肌理和令人震撼的生命尊严。由于被摄人物注意到了薇薇安摆放在低处的镜头,他盯着镜头,照片因此意外拥有着强大而沉稳的冲击力和穿透力,堪称杰作。薇薇安利用一贯低位的镜头、完美的光线乃至瞬间人物与她视线交汇和微妙的交流,创作了一张明确、富有力感和讴歌的作品,也因此展现了她街头摄影中那炉火纯青的拍摄技巧、对随机街景的果敢把握,和对生活精准且深刻的注视。
薇薇安从最初的人像摄影,开始注意到光影对于摄影神奇的作用和拍摄角度的必要性,上面这张彩色照片中,一间破旧的屋舍窗外站立的男性身影,他的背部曲线优雅、瘦削、温和的光洒落在他的身后,他似乎在不确定地望着前方。倾向的构图有着一种从容的平衡,光晕幻化出青春的美好与思春的恍惚,右下角的青翠绿叶着重重申了这一主题,一切都显得那么遥远、模糊、清丽和寂静。好的照片能自己创造迷幻的意境,让观者不由沉迷其中——这似乎是在暗沉漆黑的时光窗外站立的,那个让人怀念的青春的背影;而胶片本身所具有的颗粒感加重了这种恍惚和模糊感。
我们能看得到他,却永远无法走近他——美好的东西似乎永远都是光芒般稍纵即逝的幻觉,他永远隔在窗外。好的照片不仅仅是为了图片好看,更重要的是它携带了拍摄者的某种思想、一些感悟。这些无形的东西被共同摄入了一枚照片中,即使经过多年岁月,我们依旧可以从照片上明确无误的看到它们、识别它们、与它们共鸣。
薇薇安·迈尔一生拍摄了大量的作品,约翰卢夫只是她的海量底片持有人之一,其余还有人持有她的大量底片。她的拍摄主要再现了美国五六十年代的繁荣和奢华之下的迷惑和不确定性、逐渐分化的阶级与底层的悲苦:身披裘皮的妇女和在夜间穿着晚礼服、走向汽车的女人;在太阳斜照下、回望的女孩,这张照片呈现了薇薇安对光影和角度的纯熟把握,图片上部的树枝跟路面水潭上倒影的枝芽形成了构图上的平衡和呼应。薇薇安在简洁和随机的摄影中构筑统一性和冲击力(这是上乘摄影所要求的基本),有着冷寂和疏离的气质——即使身处热闹的街头,这种寂静感也溢满了整个画面,让人有说不出来的清冷感受,它原本地呈现了生命在本质上的孤独——无悲无喜的孤独,薇薇安没有定义它,只是展现了它,不论它的寄主穿戴豪华还是卑贱,不论他们是被簇拥着还是独立,它都恒定存在着,它只是生命和社会自然和必然的一部分,是世间的常态。
晚年时薇薇安独自居住在自己曾经照顾过的孩子们为她暂时租赁的简陋公寓里,她常常独坐在社区的长椅上,神情恍惚一整天,她日渐孤寂、偏执与阴暗,出现某些认知上的怪异和混乱。残冷的岁月逐渐侵蚀了她,摧毁了她对生活的指望和生命力量。衰老的她最终因为醉酒和摔倒被送进了医院,那是人们最后一次看见她。
人生如寄,这是对薇薇安一生精到的概括,她一生照顾了无数的孩子与家庭,充当他们的管家与保姆,一直寄住在这些人家的阁楼上、车库里。每当她达到一个家庭,她总竭力携带着自己很多箱的底片与收集品,竭力在别人的家里保卫自己的隐私,要求雇主为自己的房间加一把锁,用堆积如山的废报纸来划分自己的狭窄的地盘。因为她从未拥有过自己的家庭和房子,所以她不得不拖曳自己沉重的收藏,辗转漂泊于一个又一个别人的屋檐下。薇薇安·迈尔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怪人,孤独和漂泊是她的痛苦,也成为她摄影与思考的基础和力量来源。
对于《寻找薇薇安·迈尔》这样一部传记片来说,它成功地把讲述薇薇安的故事、展示她的主要作品和她一生联系在了一起。在这部传记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年轻时薇薇安充满活力和爱,与孩子们嬉闹打成一片;而当薇薇安步入老年时,她的精神面貌变得暴躁且戾气,会对自己照顾的孩子实施虐待,带领他们参观血腥的屠宰场,她的行为本身超出了正常的范围。隐没街头的摄影之神无可奈何地迎来了崩溃和凋零。拍摄过万生众相的她,也不能例外的,第一次遭遇了自己具体而无法逃逸的晚年困境。曾凝聚过无数光影并幻化光影为神奇的一位大师,自身开始在时光里萎靡散没了。
孤独这个词汇,用在薇薇安·迈尔身上是复杂的。孤独是她的宿命,也是她个人的主动选择;一方面,孤独造成了她的痛苦、封闭、不为人知和没有朋友;而另一方面,孤独塑造了她的神秘,保护了她一生创作的连贯不竭、独立思索的空间、完成了她的传奇;她丝毫不起眼却累积到丰盛的一生,创作上的精进与哲思,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瞬间感受力、对氛围的直觉,在光影乃至构图形式上的尝试和敏锐,都源于她离群索居的孤独生活。孤独成为了薇薇安的恩赐,是她设法获取永生的魔术。
很多人的生命是被他们的作品延续,作品携带他们的生命信息和艺术美感、爱与激情来到了下一个时代,赢得了极致的辉煌和广阔的回响,就如同活着时悲苦踉跄的梵高,这是一个艺术家的幸与不幸;而对于薇薇安·迈尔来说,她主动选择了这种命运,她的摄影和生活本身成为了她自己隐秘的收藏,她把它们和自己都严密地归类、封存、标注、保藏——就是为了向未来展示它,去赢取永恒。
影像珍藏了薇薇安波澜壮阔的精神生活。她所留下的一切被发现,从而重组了她,命令她复活。依靠底片与摄影,她就这样超越了时空的飘散和肉身的微末,稳稳拿着自己的双眼罗莱相机,栩栩如生、精力充沛,重新站立于了我们面前(署名党阿飞,出处“时光网”,转载请与作者取得联系并获得许可,违者必究!)
P.S:顺便说一句,在影片中出现的那位坐在电脑桌前详细观看并点评薇薇安作品的女人,就是传奇人像摄影师玛丽艾伦 马克,她已于2015年5月25日去世(最末尾附一张她的作品)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00:05 , Processed in 0.096946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