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杂志的摄影师阿尔弗雷德 艾森施泰特最著名的作品,或许应该算是二战经典照片镜头《胜利日之吻》了。这本是一幅黑白照片,然而经过瑞典艺术家桑娜 杜拉韦为之精心上色,却俨然成了一幅精美的彩色照片。在对两幅照片作了一番认真的比较之后,我觉得上色之后的照片,除了不够“老”外,实在看不出有哪点儿不好。只是不知那些喜欢文物的雅士,会不会觉得这是佛头着粪、狗尾续貂? 曾听过一个笑话,贵为国宝的大熊猫有两大梦想:一是想做个整容手术,去掉黑眼圈;二是能拍一张彩色照片。因为是搞摄影的,故此对这一笑话印象十分深刻。一次和朋友一起拍照片,他用的是传统相机+黑白胶卷,结果被一外行人嘲笑:这年头了,还有人拍黑白照片!我听了,突然想起这个笑话来,就说了一句:他拍的都是“国宝”。 那位外行当然没有明白我的意思,而朋友的得意却也让我思考。他的坚守令人感动,可是难道黑白摄影真的值得如此执着?近几十年来,先是彩色胶卷日渐普及,随后数码相机大行其道,黑白摄影越来越少,而柯达公司的破产保护申请,更使人们对黑白胶片的命运感到担忧。谁敢保证,伊尔福等不会步爱克发、柯达的后尘?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经典的黑白摄影作品说起。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其后尽管一代代的摄影大师们拍摄了很多摄人魂魄的黑白名作,但一直没有耽误人们对彩色摄影的追求。到1904年,法国鲁米埃兄弟发明出真正彩色底片,“彩色摄影”这一大众的共同梦想(不只是熊猫)才终于成真。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乎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人们普遍认为,彩色摄影则缺乏艺术性并且不能持久,只有黑白摄影才是严肃的,太多的色彩意味着“业余”。直到五六十年代厄恩斯特 哈斯、乔尔 梅耶洛威茨、威廉姆 伊格莱斯顿等“色彩大师”的出现,彩色摄影才逐渐被专业领域所认可。但由于技术以及观念等方方方面的原因,特别是诸如安塞尔 亚当斯、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W 尤金 史密斯等大师的影响,黑白摄影影响广泛而深远,在摄影界一枝独秀。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技术的进步实现了媒体的彩色印刷,媒体的娱乐化、商业化倾向日益明显,版面上逐渐开始需要更多彩照。面对市场压力,更多人转向彩色。无论如何,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五颜六色的,正如厄恩斯特主张的那样,“色彩”也是“决定性瞬间”的组成要素。所以除非特殊,色彩还是不要轻易放弃。 那么对于那些经典的黑白照片,我们该如何看待?杜拉韦显然以其高超的技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办法。 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的这样的好“照片”。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8 19:29 , Processed in 0.17211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