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摄影批评家顾铮 大楚网7月25日讯 武汉美术馆正在展出的摄影展《巴黎——北京百年法国摄影聚焦中国》上,法国摄影家向我们展示了他们镜头下的中国,从1844年到2014年,170年的岁月似画卷般缓缓展开。7月24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摄影批评家顾铮来到武汉美术馆,对本次法国摄影展进行了全面剖析,他认为,这次的展览展示了法国人眼中的中国——一个变动中的中国,同时记录了中国“在变”的历史。 策展人与摄影师的双重过滤 我们看到的是“被选择的中国” 作为一名不曾拥有太多摄影知识背景的普通市民来说,展览所呈现的摄影技术的变化、摄影观念的变化、表现风格的演变等专业层面的认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吸引我们的是,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人,随着时间的流逝,通过摄影这种视觉方式不经意暴露外国人的中国观又发生了怎么的变化。 展览所呈现的状态,并不是单单由策展人或摄影家决定的。顾铮解释,“策展人本身作为展览的权力者,选择什么样的摄影家,都受到一系列个人因素的影响,比如意识形态、美学趣味等等”,而“摄影家本身又是一种选择”,在这次的展览中,有些摄影家是军官,有些是外交官,有些是传教士,有些是记者,“每个人用摄影这种方式观看作为他者的中国”,然而选择则意味着一种遗漏,“经过他们的选择,我们看到的是‘被选择的中国’”。 摄影术是观看他者的利器 激发了西方人“看”的**的扩张 顾铮教授为观众回忆着摄影术诞生之初,对于拥有海外扩张史的西方人来说,摄影的发明“完全成为了一种全新的观看他者的利器”,相较于文字、绘画,摄影对视像的捕捉与再现拥有更高的效率,精确度与准确度也更高,而摄影对现实细节的描绘与再现,也拥有文字与绘画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摄影激发了西方人“看”的**的膨胀,他们想要将世界上所有东西记录下来、传播、保存。 穿着中国朝服玩Cosplay 人人都在迷恋异质性 在本次展览中,有一张照片必然会引起观者的注意:一个洋人穿着中国的朝服自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在19世纪的这群作品中,显得特别另类,这是皮埃尔洛蒂的自拍照。顾铮教授认为,这位摄影家将自己作为一个异质性的元素放入了镜头内,他无疑是最怪的一个人,从一定意义来说,这就是人类天生对异质性的迷恋。 顾铮教授最后总结了自己对展览的观感:一是在法国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变动中的中国,同时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记录的是一部中国在变的历史。而多位摄影家从各自不同的视角相互补充,充实,丰富了关于中国的视角的形象和想像,这个展览帮助我们看到了自身,以及反思自己的可能性和局限何在。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 12:38 , Processed in 0.0180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