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瑜:最后的马帮

2018-1-23 16:05| 发布者:cpnoz| 查看:1191| 评论:0|来自:摄影世界

摘要:大凉山深处木里县,石头垒砌的寨子叫俄亚大村,里面世世代代生活着以骡马运输为生的纳西族人。摄于 2016 年 5 月,CICPHOTO/潘瑜马帮是千百年来西南地区与康藏地区贸易往来催生的特殊群体。他们以骡马为交通运输工具 ...

大凉山深处木里县,石头垒砌的寨子叫俄亚大村,里面世世代代生活着以骡马运输为生的纳西族人。摄于 2016 年 5 月,CICPHOTO/潘瑜

马帮是千百年来西南地区与康藏地区贸易往来催生的特殊群体。他们以骡马为交通运输工具将西南、乃至全国各地的茶叶、烟叶、食盐、丝绸、布料等日常用品翻山越岭运至康藏地区,又将康藏地区的各种药材、皮毛、马匹等运至内地。一度为藏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解放以后,随着川藏线的开通,特别是近年青藏铁路的开通,以骡马为主要运输工具的马帮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马帮还是否存在?他们的生活境遇又是怎样的呢?

随着画面的徐徐展开,在四川木里县的大山深处,有一座石头垒砌的村寨叫俄亚大村,里面世世代代生活着一群纳西族“马帮”。他们曾经过着与世隔绝、近乎原始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信仰、文字和独特的婚俗。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他们的生活也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马帮行走在窄逼、坎坷的村间小道上。在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骡马仍是这里的主要运输工具 。摄于 2016 年 5 月。 CICPHOTO/潘瑜

马帮的孩子从小与骡马为伴,从小被赋予承传父母衣钵的期许。摄于 2016 年 5 月,CICPHOTO/潘瑜

千百年来,恶劣的生存和交通环境催生了马帮。随着交通现状的改变,马帮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然而,在大凉山深处的木里县俄亚大村,交通条件的恶劣,马帮才得以保全。摄于 2016 年 5 月,CICPHOTO/潘瑜

马帮人的家里,男人跑长途运输去了,家里留下了女人、孩子和老人。生活虽然辛苦,但男人在,家就如同灶塘里的火,有温暖有希望。摄于 2016 年 5 月,CICPHOTO/潘瑜


村里人信仰东巴教,男人们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离不开神灵的护佑。图为村里的老东巴手拿法器在为大家祈福。摄于 2016 年 5 月,CICPHOTO/潘瑜 

东巴文,被称之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有着文字的“活化石”的美誉。2003 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图中泛黄的手工装订书本,是老东巴们的祖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摄于 2016 年 5 月,CICPHOTO/潘瑜。

马帮男人要长年累月地在外讨生活,家里媳妇又需要人看护。千百年来这里马帮独特的一妻多夫的生活习俗仍在村里老一辈中留存。图为拉扎(前右一)一家。拉扎和他哥哥共同娶了一个妻子,后来他们的两个儿子又共同娶了一个妻子。而新婚姻法颁布后,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一夫一妻制了。摄于 2016 年 5 月,CICPHOTO/潘瑜。


随着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外面的巨大变化也悄悄然影响着大山深处村里人的生活。图为衣着时髦的年轻一代与传统服饰的老一辈形成强烈的反差。摄于 2016 年 5 月,CICPHOTO/潘瑜

2014 年,山寨通公路了,村里增加了新的运输工具—汽车,而世世代代靠骡马运输的马帮后人如何去面对新的交通工具带来的深刻变化?马帮的文化习俗能否传承下去?摄于 2016 年 5 月,CICPHOTO/潘瑜

阿博以前也是个跑马帮的好能手,因为有了公路,村里的骡马除了运输农具下地干农活外,基本上没有能接外出运输的活了。图为阿博在家修补渔网,准备农闲时打鱼贴补家用。摄于 2016 年 5 月,CICPHOTO/潘瑜

马帮渐行渐远,而现代化进程必将走进大山。留给年轻一代的是传承还是舍弃?从小姑娘的眼神里我们看到马帮后人的对现代生活的向往。摄于 2016 年 5 月,CICPHOTO/潘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11-10 19:06 , Processed in 0.01744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